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对人生的态度,都在《人生箴言》中,实在通透
userphoto

2023.07.17 内蒙古

关注

文字 | 南木

排版 | 洛川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民族精神的呐喊,展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在《鲁迅人生箴言》这本书中,精选了他作品中的精华部分,编辑为箴言形式,展现了他对于人生、社会、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的深刻感悟。

01

重视“人的历史”。

鲁迅认为,人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的,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

他曾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的史,也是一部奋斗的史。”

他反对那些忽视历史、否定历史、歪曲历史的做法,他主张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历史中寻找启示和动力,从历史中继承优良的传统和文化。

他说:“我们要从历史上学习,不是为了向历史投降,而是为了向前进。”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也多次表现了他对人的历史的重视。

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阿Q这个典型的中国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了清末民初社会的黑暗和落后,以及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苦难。

他用讽刺和幽默的笔调,写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自我欺骗”的心理特征,暴露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

他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和民族觉醒的期待和赞扬。

他说:“阿Q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要永存。”

这里的“精神”,并不是指阿Q本人的精神,而是指那些与阿Q有着同样遭遇和命运的中国人民的精神。

他们虽然饱受苦难,但却不甘屈服,不断抗争,不断进步。

鲁迅对人的历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国历史的关注上,也体现在他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关注上。

他曾经深入地研究过达尔文、黑格尔等西方思想家关于人类进化和发展的理论,并写过《人之历史》等文章来介绍和评价这些理论。

他认为,人类是通过不断地与自然和社会斗争而进化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想。

他说:“文化之发生,在于斗争;文化之发展,在于交流。”

他主张尊重各种文化,并倡导文化交流和融合。

他说:“我以为各国文化都有其长处与短处;我们应该取其长处以补我们之短处。”

鲁迅对人生的态度之一,就是重视“人的历史”。

历史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见证,也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源泉。

这些历史,该值得重视。

02

以隐忍探索人生

鲁迅对人生的态度,第二个方面是以隐忍的态度面对、思索、探求一切。

鲁迅曾说:“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

他认为,隐忍不是懦弱或逃避,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是一种为了更高的目标而暂时忍受苦难和压抑的态度。

他说:“隐忍者,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做着更大的事。”

鲁迅对隐忍的赞赏,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国农民的关注上,也体现在他对中国革命者和知识分子的关注上。

他曾经深入地研究过孔子、庄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隐忍和适应的理论,并写过《孔子与庄子》等文章来介绍和评价这些理论。

他认为,孔子和庄子都是在社会动荡和思想混乱的时代中寻求一种能够安身立命的道路,并且都表现出了一种隐忍和适应的精神。

“孔子与庄子都有一种'以身殉道’之心。”

他主张尊重这种精神,并倡导在变革中保持一种平衡和调节。

《孔乙己》是鲁迅最早发表的一篇白话文小说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小说之一。

这篇小说,讲了一个叫孔乙己的穷困潦倒者,揭露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着的“欺负”的现象。

这里的“欺负”,既有字面上的意义,也有引申出来的意义。

字面上的意义,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剥削、压迫、欺凌。

引申出来的意义,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陋习、偏见、歧视。

鲁迅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欺负”的现象和心理的深刻批判和强烈抗议,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中“被欺负”的群众和个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欺负”的隐喻,来暗示中国传统社会中“欺负”的历史。

他认为,“欺负”的历史不仅是一种不人道的历史,也是一种愚昧的的历史。

他希望,通过揭露和批判“欺负”的历史,来唤醒和救赎“被欺负”的人,让他们摆脱“欺负”的恐惧和束缚,追求“不被欺负”的自由和尊严,创造“不欺负”的文明和进步。

鲁迅在这篇小说的结尾,让孔乙己死于一场火灾,而没有人为他哭泣。

这是一种悲剧的结局,但也是一种寓意的结局。

鲁迅用火的象征,来表达他对“欺负”的历史的终结和对“不欺负”的历史的开始的期待。

总之,鲁迅对人生的态度之二,就是以隐忍的态度面对、思索、探求一切。

他认为,隐忍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德。

03

信念永存

鲁迅对人生的态度之三,就是对希望永存信念,对理想保持从未停歇的追求。

他不屈服于压迫,不放弃于绝望,不满足于现状。

在《故乡》中,鲁迅就展现了这种对希望永存信念的态度。

这是一篇描写作者回乡探亲的小说,也是一篇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与闰土相见后的心路历程。

闰土原是一个聪明活泼、勇敢善良的孩子,但在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下,变成了一个愚昧落后、甘于奴役的农民。

作者看到闰土的悲惨命运,感到无比悲哀和愤慨。

他意识到闰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鲁迅在写这篇小说时,也是对希望永存信念的态度。

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而是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暗示自己对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期待和支持。

他把闰土比作中国民族的缩影,把闰土身上所受到的各种苦难比作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危机。

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觉悟了的知识分子,把自己与闰土之间的隔膜比作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的隔阂。

他把闰土家中那只被囚禁在笼子里、又被闰土儿子宏儿所怜爱的癞蛤蟆,比作中国民族被压迫而又有希望被解放的形象。

他把宏儿比作中国未来的希望,把宏儿对癞蛤蟆的关心比作青年一代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鲁迅写道: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里,他表达了自己对希望永存的信念,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从未停歇的追求。

希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空中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要靠人们自己去创造和实现的。

04

绝不屈服

鲁迅对人生的态度之四,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认为,革命者应该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

《狂人日记》是一个疯子的日记,也是一篇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现象的日记。

所谓的狂人,原是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但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他被视为异类和疯子,受到了各种歧视和排斥。

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和利欲,看到了自己的家族和朋友都是吃人的魔鬼。

他试图揭露这种吃人的罪恶,试图唤醒沉睡的国民。

鲁迅在写这篇日记时,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态度。

鲁迅在日记结尾处写道:

结尾一句呐喊,“救救孩子”成为名言。

他认为,封建社会的一切,都是虚假和邪恶的,只有革命,才能摧毁这种吃人的制度,创造一个真正的人类社会。

先生以横眉为气节,是因为他知道,人生是充满了荣辱和尊卑的,需要有骨气去反抗。

05

结语

先生的文章,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他用他的笔,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独到的见解和态度。

鲁迅对人生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对生命珍惜而不浪费,对自己坦诚而不欺骗,对希望永存信念而不绝望,对敌人横眉冷对而不屈服,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而不骄傲。

这些态度,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鲁迅和闰土 | 我们终有不同的人生
回不去的发小!不知多少人是“闰土”,又有多少人是“鲁迅”!
长安三万里后劲太大:普通的人生就是不值得,我们该如何直面内心
鲁迅少年时的玩伴“闰土”晚年因没钱治病逝世,子女后代如何?
【散文】重读鲁迅之《故乡》‖ 黄建国
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读后感5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