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为”到底是什么?

老子的“无为”首先要肯定的是: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还要圣人干什么?所谓“无为”是指统治者“爱民治国”,要“以百姓之心为心”,“邦之利器不示于人”,“不以兵强天下”,不滥用权力剥夺民众自由,而与民争利,这就是“无为”。

事实上,老子的“无为”就是“限权”,用当下的流行话说就是“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简单从三个方面解释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从“三不”看“无为”。“三不”就是“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为什么“三不”就是“无为”呢?因为,老子的对话者就是现实的当权者,经文中所有的道论和圣人言,都是说给侯王听的。

那么这“三不”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不上贤”不是反对任人唯贤,而是权力不能定义贤德标准,如同赵高的“指鹿为马”,其实质是党同伐异的权谋伪诈、再生人眼里,天下人无所谓贤与不肖之分,“善者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又说“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只有价值多元,不以权力定义所谓“贤”人,从而使人人都成为“贤人”

所谓“不贵难得之货”类似于不要“法物滋彰”,君王热衷于“奇货”珍玩,就意味着依仗权力掠夺天下财富 ,导致百姓“无以生为”而沦为盗贼。圣人视万物为一,没有高低贵贱,各有其价值;所谓“不现可欲”就是不、以功名利禄搅动天下民众不得安宁,典型的代表就是汉灵帝刘宏,他把包括各级官职在内的一切可卖之物都明码标价,公开交易,以攫取天下资财供自己享乐。

这一章后边接着说:“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很多人误以为圣人之治,就是要民众“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错了,老子说的是圣人:圣人清虚自己的心思,充实自己的肚子,弱化自己的企图,增强自己的体魄,以此使民众没有心机与侵夺,使那些有智诈者没有施展的机会,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圣人是老子塑造的为道者,是大道的化身或符号。而大道是虚空的,对于万物没有任何主观要求,所以为道的圣人也是“虚心与弱志”的,没有机巧之心,没有伪诈之行,也不存在侵占剥夺民众利益的企图,如此,才能使民众没有心机和侵夺。

当权者做到这“三不”,使民众没有纷争的理由,没有被迫偷盗的行为,没有动乱的条件,如此,则天下太平,这就是权力“无为”要达到的治理效果。

二、从“两不”看“无为”

所谓“两不”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不害”与“不争”。其实,这两句是互文,说到圣人之道,就一定是天之道,因为圣人是天之道的化身,是天之道在社会管理上的现实代表,不管是“天之道,利而不害”,还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说的都是“不害与不争”,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根本。

关于“不害”。老子在文中直接提到“不害”的就有“往而不害”,“居前而民弗害”“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等等,这都是权力“以百姓之心为心”,不依仗权力侵夺百姓利益的具体要求,也是“无为”思想的具体体现。

关于“不争”。“不争”常常与“无为”联用为“无为不争”,“不争”的实质就是“无为”。但“不争”不是说你与我不争,也不是说“民与世无争”,那是佛儒道“三教”的修身文化,不是老子的治世思想。所谓“无为”特指权力不与民争,作为权力的代理人侯王,掌握着国家机器,他要争,谁也争不过他?

但是“无为”却要求权力不能与民争,而且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明知自己居于高位而不张扬跋扈,恃强凌弱;明知自己光明磊落而能承载天下的屈辱,这是为道的本质要求,因为大道对于万物是“生而不有,为而不争,长而不宰”,故能长久,所以为道的君主也要不与民争,才能天长地久,国泰民安。

三、从“三宝”看“无为”

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

“我有三宝”就是圣人有三宝,这三宝就是“无为”的三件法宝。第一宝就是“慈”。慈是上对下的兹幼之爱,即“圣人皆孩之”的慈柔之爱。有了这一法宝,“慈故能勇”,为政才有民众基础,才会有用有底气。如果没有“慈”作基础,也就不会有对百姓的“无为”之治。

第二件法宝是“俭”。“俭”是权力者对自己的自我约束,即“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而能“去奢,去甚,去太”,即不因追求奢靡生活而侵夺百姓。这是“无为”对权力约束的必然要求。

第三件法宝是“不敢为天下先”,即在利益面前不与民争先,这也是权力为道“无为”的根本要求,“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利益面前,圣人只有外其身、后其身,民众感觉不到来自上边的压力,民众才会“乐推之而不厌”,那样的当权者才会长久。

人们常常将“不敢为天下先”理解为个人的世俗的保守倒退,那是望文生义的曲解与诬陷。

小结。事实上,《老子》全篇都在讲“无为”,讲“无为”就不离一个“不”字。纵观《老子》全篇,“无”,或者相当于“无”的近义表达用词“弗、毋、勿、不”等,共出现60多次,把这些“不“字”理解透了,也就明白了“无为”的真义。

#老子的根本思想是“无为”,“无为”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讲义(第26讲)
道之“三宝”
听了陈教授一番话,我感觉白读了几年《道德经》
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保守哲学,而是让天下人创新领先
《道德经》丨大道至简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悟圣人“三宝”,大道佑之,终身不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