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不知道的荀子与沂蒙兵学

你不知道的荀子与沂蒙兵学

(焦子栋)

       一、荀子也有兵学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事不断,诸侯之间的战争规模越打越大,次数越来越频繁,战争成为时代发展的重心,军事和国防对于国家命运至关重要。当时诸子百家都必须对此作出自己的回答。作为孔孟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曾经出任楚国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令的荀子亦是如此。

荀子兵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议兵》篇中。他对“兵”的内涵、作用、意义有如下论述:“彼兵者,所以禁曓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王制》)这既是荀子“礼义治军”最高军事原则为指导,建设“仁义之兵”的具体要求,亦是对“止戈为武”(《左传》)“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等兵学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要“壹民、附民”,就必须“隆礼”“贵义”“好士”“爱民”“政令信”“赏重”“刑威”“权出一”。这是对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基本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二、沂蒙兵学如何影响荀子思想

1972年4月,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批量生用竹简书写的先秦古籍,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等。特别是《孙膑兵法》的出土,结束了兵学史上有没有此兵书的千古之争。自此以后,兵学界就把这些兵学典籍作为齐鲁文化、沂蒙文化的重要内容来探讨。

根据已有的史料证明,荀子至少三次到过齐国,前后20年左右,其中在前278年至前265年的13年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作为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平台,兵家参与其中也是必然之事。同时,作为集诸子大成的荀子(郭沫若语)必然对姜尚、管仲、孙武、司马穰苴、孙膑等的兵家思想进行学习吸纳。

首先从姜尚说起。相传姜尚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称“太公望”,俗称太公(沂蒙民间俗称“姜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尚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世传姜尚著有《太公兵法》(又称《六韬》)一书。《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19724月,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关于《太公兵法》的就有五十多枚,证明《太公兵法》至少在西汉时已经广泛流传。“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尽管《太公兵法》一书不全是姜尚的亲笔,但基本上反映了姜尚的兵学思想,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荀子曾把大臣划分为四档:“人臣之论(通“伦”):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接着给出了“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同“猝”)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通“与”),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的判断标准。并且认为商代的伊尹、周代的姜尚属于圣臣之列: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臣道》)足证姜尚在荀子心中地位之崇高。因为圣臣是最高境界的大臣。同时证明了姜尚的治国思想、兵学思想对荀子的影响之深。

《太公兵法·文韬》:“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荀子《王霸》篇:“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而四者齐,夫是之谓上一。如是则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故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四者齐也。”姜尚讲“大兵发”的前提是“大明发,大义发”,荀子讲成汤、周武王的大兵出动的前提是“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这都是在讲政治攻势高于军事攻势。

《太公兵法·文韬》在记述周文王向姜尚请教如何能够赢得民心时,姜尚的回答是:“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重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荀子《富国》:“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也。”姜尚与荀子的这些以民众利益为本的观点,既是治国的最高要求,也是治军的最高要求,总括起来就是今天所讲的利益驱动。姜尚注重的是直接利益交换,荀子注重的是间接利益交换。

在具体论述如何运用利益关系调整赢得民心时,《太公兵法·文韬》讲了四个“天下归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这是姜尚“凡人恶死而乐生”的同义语。

《太公兵法·龙韬》:“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荀子《议兵》:“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中国传统兵学认为用兵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姜尚与荀子均持此观点。

《太公兵法·虎韬》:“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这是包括儒家、兵家在内的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个共识。

除了姜尚,左丘明兵学思想对荀子的影响也比较大。左丘明,生卒不详,为孔子(前551-前479年)同时代人。《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以上材料证明,左丘明与孔子一样都是儒家推崇的圣人。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之君子”。清代成书的《大清一统志》《山东通志》都记述说左丘明墓位于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驻地)东八十里,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兰陵县向城镇管辖的地方。民国初年成书的《临沂县志》也有左丘明墓在今向城镇的记述。虽然左丘明葬于何处有很大争议,但至少说明左丘明与兰陵、与沂蒙有着密切关系。

左丘明的兵学思想是如何影响荀子的呢?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说:“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钞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钞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

在这个师承关系中,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因此,除了《左传》本身的兵学思想,在传授的过程必然渗透吴起的兵学思想。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荀子《议兵》:“兵者,禁暴除害也。”都是讲国家离不开军队。

《左传·鲁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荀子《议兵》:“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则废。”这都是讲“必须以礼义为用兵之统领”。

再有就是孙膑兵学思想对荀子的影响。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0年至前320年之间,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相传孙膑与庞涓在蒙山拜以鬼谷子为号的王栩(沂蒙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为师学习兵家纵横之术。后因在魏国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所以史称“孙膑”。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再次稳雄诸侯的霸王之业。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亦称《齐孙子》。

《孙膑兵法·月战》篇:“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荀子《王霸》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人“最为天下贵”这一点上,荀子更是受孙膑的影响。

《孙膑兵法·八阵》篇:“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墼(同‘击’)死。”荀子《议兵》篇:“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孙膑与荀子的观点都是对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发展与创新。

我们知道《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著名的“田忌赛马”故事。荀子为了证明“礼别异”的正确性,曾数次引用《尚书》“维齐非齐”的观点,这与孙膑导演的“田忌赛马”有异曲同工之妙。“维齐非齐”就是强调优势互补,即着眼于整体效能的最大化,现在也叫“群体优势”、“整合优势”、“和合优势”。领兵打仗是一项系统工程,兵员调动,兵器准备,粮草运送,敌我双方态势,天文气象、地理交通等都是军队指挥员必须通盘考量的因素,怎样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现击败敌人,这就要对影响战争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与决断。显然要从整体或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

三、荀子如何影响后世沂蒙兵学

首先,荀子兵学对诸葛亮产生了影响。我们知道,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治军实践的长处在于治军和战略谋划,其兵学思想在《隆中对》《出师表》《将苑》均有体现。

荀子《议兵》:“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诸葛亮《将苑》:“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又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儒法兼取,显然是对荀子治国治军思想的直接传承。

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荀子与诸葛亮都志在一统天下,因为只有天下统一才能消除战乱纷争,进而造福天下苍生。凡阻碍天下统一、祸害天下苍生者即是“暴”,即是“害”,即是“奸凶”。

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通“右”)物之所以成?故错(同“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诸葛亮《隆中对》:“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军国大事皆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但是三者之中以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是最主要的。在“制天命而用”这个伟大思想上,荀子与诸葛亮称得上是穿越时空的知音。

荀子在《议兵》篇中认为必须赋予前敌统帅三种应变之权:“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诸葛亮在《将苑》中指出:“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可见两者有传承关系。

到南朝宋代时期,出了一个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天文学家和音律学家何承天(370-447年),他是东海郯(今山东兰陵县长城镇长城村)人,博通经史,官至御史中丞。当时为了正确应对这个南北竞争的态势,何承天向宋文帝刘裕隆提出“安边制敌”的战略构想——《安边论》。此文不仅对刘宋王朝及整个南朝的军事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古代兵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宋书》作者沈约赞誉:“承天《安边论》,博而笃矣。”

荀子《议兵》:“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国家政通人和是最高境界的凝聚,上下团结如一人,防守的时候就会坚固无比,出征的时候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何承天《安边论》:“耕农之器,为府库之宝,田蚕之氓,兼城之用,千家总倍旅之兵,万户具全军之众。兵强而敌不戒,国富而民不劳,比于优复队伍,坐食廪粮者,不可同年而校矣。”荀子是从政治高度来论述百姓群众的支持是最强大的国防力、军事力;何承天的“寓兵于民”的战略设想亦是基于荀子的观点,进一步提出要积极主动地把百姓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更是对荀子凝聚民心的创新与发展,亦可见到商鞅变法与曹操屯田制对他的启发。

何承天《安边论》:“管子治齐,寄令在民;商君为秦,设以耕战。终申威定霸,行其志业,非苟任强,实由有数。”荀子与何承天在论及秦国的富国强兵都用了一个“数”字,这个“数”就是富国强兵的规律。

荀子《议兵》:“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鋭士,秦之鋭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荀子认为齐兵以技击见长却是“亡国之兵”,因为他们是用金钱买来的雇佣军;魏兵经过高强度训练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却是“危国之兵”,因为征战频繁对他们的赏赐过多,导致国家财力下降,无以为继。何承天《安边论》:“梁用走卒,其邦自灭;齐用技击,厥众亦离。”这里的“齐用技击”就是“齐之技击”;“梁用走卒”就是“魏氏之武卒”。此几句的词组结构,亦证明了荀子《议兵》篇对何承天《安边论》的影响。

除了以上影响,我们也不能不提荀子兵学思想对沂蒙兵学的影响。沂蒙红色兵学即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兵学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对战争规律性的总结与认识。简而言之,沂蒙红色兵学就是毛泽东兵学思想在沂蒙地区的具体运用。毛泽东兵学思想是对中华优秀兵学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里面也必然有荀子兵学思想的基因所在。

“革命战争是正义战争”“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这是对荀子“仁者之兵、王者之志”“兵者禁暴除害”的传承与弘扬。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期间“最后一碗米,要做军粮;最后一尺布,要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要送战场。” 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革命先烈牺牲在这片土地之上。革命战争是人民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这是对荀子“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的创新与发展。这种思想的运用,不仅发展了沂蒙红色兵学,使我们打赢了战争,还创造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焦子栋工作单位:兰陵县东方荀子研究院)

……………………………………………………………………

沂蒙那些人和事儿,点击下方关注

讲述沂蒙故事

研究沂蒙文化

展现沂蒙风采

不求高深,但求有趣

不求广博,但求独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荀子与沂蒙兵学-焦子栋
中国古代一共有多少种兵法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通论(中国古代军事哲学)
我国古代那些知名兵书,你知道多少?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兵学圣典,古代第一兵书
中国兵法大典——西周《太公兵法》佚文附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