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碎片化阅读 | 适者生存,不适者一样生存

承认吧,碎片化是个趋势,绝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已经再也不可能长时间集中了。

刻意练习理论说,人最多每天可以保持刻意练习4-5个小时,这是人高度专注的极限。

小学时候,我问女老师为什么一堂课40分钟,她凶巴巴的告诉我,因为同学们只能集中注意力40分钟。

而现在我做小视频,行业规则是不要超过五分钟,要不然人们没耐心看。

照这样下去,你知道,鱼的记忆极限是7秒……

你看现在的超级英雄们,都是什么满天飞的超人啊,力量很强的绿巨人啊……都是这种“肢体增强类”,但假以时日,当科技进步到,钢铁侠那身装备在楼下小卖店就能买到的时候,我估计未来,只要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就足以成为“超人”了。

人类正处于一个“充满中断的时代”,科学家们甚至逗逼的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域,叫做“中断科学”(interruption science)。手机成了我们利用率最高的器官,每次屏幕一亮,时间就会被切碎。

你必须长期处于多种任务的切换下,有实验显示,普通的办公室白领平均每11分钟就会被电话、邮件或同事打扰一下,然后他们的智商会下降10点,而重新调整回到专注状态则需要25分钟。

而这个过程基本是不可逆的,趋势的意思就是,无论你认为它好与坏,无论你是否愿意,它都会到来。

读书需要专注,而碎片化让人们无法专注,由此逐渐丧失了读书能力的人们,很焦虑,很惶恐。于是想出各种应对方式:

自虐式复古:

这样的人会定时关闭手机,关闭所有消息提醒,将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中,试图专注的做一点什么事,代表人物比如蔡志忠,漫画家不好好画漫画,把自己弄的像个疯狂科学家~

还有一种人,为了抵抗碎片化,会想方设法强迫自己读书,甚至进行一种“表演式读书”,他们会先公开吹个牛,比如说“2017年我要每天读完一本书”,然后每天将简要的书评发到社交媒体上,别人一看:“啊,好厉害啊,真了不起”。做出一副“我正在奋进”的姿态,当然,日常难免有点意外,疲于奔命的时候,也就只能随便翻翻目录,囫囵吞枣的看几页,然后评论两句交差,以维持自己的人设了。

靠个人意志力对抗趋势,前朝遗老,螳臂当车。

抱团复古:

一些人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试图倡导人们读书,比如曾经点石成金的奥普拉,她的读书俱乐部号称改变了美国人的读书方式,此俱乐部成立于1996年,当年美国大概有25万个各种规模的读书俱乐部,而三年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50万,增加了一倍。她推荐的书,马上就会变成畅销书,但都是以一些偏冷门的小说为主,但她确实让千千万万早已不读书的人重新形成了阅读习惯。

2007年,梁文道在凤凰卫视做过一档节目叫《开卷八分钟》,以一个读书人的角度用八分钟推荐一本书,播了八年,停播了。

2015年,扎克伯格接过了奥普拉的接力棒,也办了个读书俱乐部,开始推荐书,影响力也很大。

而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大概就是手机上大大小小的各种读书组织了,微信公众号有一类读书号,长期霸占榜单前十,并增长迅速,而且其中不少都出了APP,通过社群,推荐,交互等各种方式,激励人们阅读。

这类行为的逻辑,其实依然是,试图靠群体努力来对抗趋势,一群螳螂,其实还是螳臂当车,但多少能拖延一点时间吧。

提供另一种书籍:

既然不读书不适应,而人的变化又不可逆,那就让书变个样子吧。

比起十几年前在网上玩命搜集扫描版PDF图书,Kindle的出现,曾经是让人泪流满面的,它让读书这件事,更便携,更环保,更便宜又更自由。这很显然是一条出路,比起满书柜沉甸甸的纸质书,随手十分钟二十分钟拿出Kindle看几页,无疑是更符合碎片化的阅读工具。

但是,人们没那么好伺候,尽管亚马逊已经绞尽脑汁试图让阅读体验尽可能的接近纸质书,恨不得把电子设备搞出油墨味,人们却还是非常执拗,仍然有大量人声称“无法接受纸质书以外的阅读方式。”偏要找某种“翻书的感觉”。

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在“读纸”,还是“读书”,对于外相,执着的厉害。

一开始人类的文字都记在什么龟壳兽骨上,是为甲骨文,后来就变成了竹简,不知道当时的人们是否有分成两派:龟壳派和竹简派,龟壳派的大侠们也许仅仅因为在竹简上无法体会“乌龟壳美丽的纹路”,而坚决抵制竹简派;而几百年后,蔡太监把活字印刷弄出来了,也许又分成了竹简派和白纸派,然后竹简派又因为无法在纸质书上体会到“竹简碰撞的清脆声音”,而坚决抵制白纸派……。

看到没,人们就是这么无聊~

由文字到语言:

学外语的人都知道,语言和文字是两码事,听说和读写是两套系统,所以会出现那种母语文盲,听说无比流利,但读写一点不会。

如果说把书籍装入电子设备,还属于适应时代的“改良”,由文字转化成语音,则无异于一场“革命”了,这事基本是罗辑思维在做。

罗振宇是个逻辑自洽的高手,他以煽动性的措辞这样形容此事的总体愿景——要使人类知识的交付形式,由文字语言回归到自然语言。说这话时,他眼睛里似乎闪烁着使命感的光芒,而后,他又从历史上找了不少例子来印证自己,什么阅读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啊,文字表达过于自我啊,印刷品大量流行一共才几百年啊……总之,就是“我要在历史上折腾点事情出来,跟我来吧”。

对此,我同意“把人类文字书籍转换成语音模式”是一件影响深远又顺应时代的大动作,但我不认为它会成为书籍的替代品,只要文字不灭,书籍就会以各种方式延续下去,而不会轻易消失。当然,语音这一块空间很大,倒是够罗胖子折腾的了。而且确实让注意力碎片化的人们多了一种选择,这一点,昨天文章已经说清楚了(原文)。

针对注意力碎片化导致的读书问题,以上四种应对方式,反映了两种思路,要么试图使人重新回到过去的状态,要么就让书籍跟上人的变化。

但这两种路线,要么显得狼狈,疲于奔命,要么显得滞涩,心里没底,总归透着一种应对变化而来的焦虑,其实,他们都忽略了一个更底层的根源性因素——客观上,人们已经越来越“不用”读书了。

这个结论看起来如此政治不正确~以至于我可能需要多解释几句。

现在的碎片化是科技进步导致的,而科技进步本身,从来都是让生活更轻松的。我们可以简单估计一下,早五百年,人如果想过上平均水平以上的生活,需要多少劳动?需要读多少书?要么孤注一掷考科举,要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谓生活的重担,不是闹着玩的。

二十年前,再回忆一下,人如果想过上平均水平以上的生活,需要多少技能?需要掌握多少知识?这其中的艰辛,问问上一代人就知道了,无需赘言。

而如今,越来越多人,随便做些事情,搞个小买卖,动点小脑筋,哪怕仅仅靠天吃饭,凭颜值做做直播之类,就已经能活的很好了。

如今的时代,哪怕是那些所谓“穷人家的孩子”,也普遍营养过剩,据统计,他们比1944年诺曼底登陆的美军,平均要高1英寸,重10磅。因为科技带来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会让每个人受益,现在一个平民,也比几十年前一个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更优越。

所以,读书这件事,已经不再是谋生的刚需了,不再是“出人头地只能读书”,整个社会性的不读书,恰恰说明不读书大家也可以活的很好。

注意,这不是反智,我不是说“读书不好”,而是说对普罗大众而言,已经没那么“必须”了。其实现今人们开始读书,乃至于教育系统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很多事情,已经在科技的突飞猛进之下,越来越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其最大的作用可能仅仅在于——缓解人们的焦虑罢了。就是说,忙习惯了,突然不用忙了,就有点闲不住,总觉得找点事做心里才踏实。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学渣,要高考了,总觉得应该学习,再每天傻玩说不过去,于是心里很焦虑很矛盾,但他还不知道,家里发了一笔财,成了暴发户,已经今非昔比了,哪怕他考不上,接下来的生活也一样丰衣足食,根本不指望他赚钱养家。

现在人类文明就处于“科技暴发户”的阶段,但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所以心里不踏实罢了。

所以,面对现在呼啸而来的时代演进,适者生存,不适者其实也一样生存。

只不过,这二者的生存状态还是有点差距的~ 

现在科技已经基本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下限,什么出身,血统,城市,学历,官职……大家都有相对平等的机会,都可以调动很多资源,现阶段,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认知层次。

下一步,等人工智能来了,进步到脑袋上插芯片直接输入信息的时候~ 认知能力都将差距缩小,当所有人都依靠科技极大化记忆和理解能力之后,人与人的差距,就只在创造力和精神境界了。

而关于这些领域的提升,恰恰是不可能简单习得的。

所以啊,想活的体面,活的有价值,有创造力,受拥戴,不虚此生,人生有意义,还是得玩命学习,尝试,受挫再奋起……经受的惊涛骇浪大起大落,也许并不比之前任何时代更容易。

但如果你就是想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大字不识,啥也不干,每天就窝在沙发上打游戏,那么很幸运,也行,赶上好时候了,时代支持你这么做,你看日本死宅,不就这么活着么。

那些不甘平庸,有追求有理想有信念的各位,针对碎片化的局面,可以注意把握两点:

一是个人努力:

碎片化思维是切切实实的趋势,越是这样,谁不那么碎,谁就能独占鳌头。当所有人都娱乐至死开始反智的时候,谁稍微有点智慧,就可以人生巅峰了~

二是乘势而起:

每次大规模新工具的出现,都会有一批人受益,一批人淘汰:集装箱工人干掉了码头扛包工人;汽车司机淘汰了马夫;先运用活字印刷的古腾堡及其门徒,靠卖《圣经》就发了财……。

所以对于电子书,音频书,乃至网络课程等等这些新学习工具的出现,谁能优先运用好,谁就能获得指数级成长,就能与守旧的人拉开档次。

如上,我只是跟你分享我对时代变化的所思所感,我与其它人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我不强求你“成长”“进步”“跟得上时代”,我并不认为这些是必须的,上面这些事,你信任我,肯读我的文字,我就要毫无保留的讲给你听,但怎么选,在你,无论你如何选择,我都认同,支持,并且欣赏。

那些胜者,赢家,充满了力量感,但安于现状,安于平凡之路的人,也一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这世界上,不是说因为牡丹国色天香,别的花就不再有芬芳,猛虎雄狮固然可敬,小猫小兔也各有其可爱,人活着啊,比起焦虑的“刷认知”,比起追赶某个目标,甚至追赶一个时代,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稳和平静,这才是我毕生为之努力的领域。

至于趋势,你跟不跟的上,我都爱你,但你如果因此而内心焦躁,矛盾,那有我的一半责任,我将与你,一起面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它正在扼杀时间 跑偏了的碎片化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作文训练:“纸质阅读\电子阅读”
很多人玩手机,却很少有人读纸质书,对文明传承是好事还是坏事?
远去的伐竹时代
<四二> 诗书传国,耕读传家
我们已经堕落到要推广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