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楚汉争霸到了最后时刻,刘邦却突然认怂?

             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四十七)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03年,楚汉争霸已经进入尾声。
官方史料对争霸大戏最后阶段的记载看上去似乎很清晰:
楚汉双方在荥阳附近的广武山一带相持了大半年。
到下半年的八九月间,楚军兵尽粮绝坚持不住,于是楚汉双方议和并达成如下和约:
楚汉以广武山——鸿沟为界,各自退兵,楚军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交还汉军。

不过罢兵后张良和陈平劝刘邦不要辜负大好时机,“宜将剩勇追穷寇”,于是汉军迅速毁约东进。
本来刘邦约定和韩信、彭越在固陵会师,没想到他俩放了刘邦鸽子,导致汉军固陵大败。
好在张良又出了个计谋,要刘邦向韩信和彭越承诺他俩可以瓜分楚国,这一优厚条件果然说动了这哥俩。
于是韩信和彭越带着大军与汉军会师,联军利用优势兵力在韩信的天才指挥下于垓下围歼楚军。
项羽兵败南逃,最终在乌江走投无路,被迫自刎。

故事线看上去很完整,后世人们分析介绍楚汉争霸的历史也基本完全采纳其说法。
然而这其中有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尤其是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故事的根本前提是楚军坚持不住,双方和谈。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但基本现实却偏偏是刘邦率先求和,而且是一再求和:
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
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刘邦先派出刘贾出使项羽求和,项羽没答应,和谈失败。
刘邦没有气馁,再次派出侯公出使项羽求和,终于与项羽达成和约。
问题来了,明明是楚军弹尽粮绝,怎么却是汉军主动向楚军一再求和呢?
显然,楚军“兵罢粮绝”是楚军答应和谈的原因,却不是和谈本身的原因,因为和谈是汉军主动发起的。
汉军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主动和谈的原因是什么?官方史料回避了。

接下来第二个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就是韩信、彭越先拒绝固陵会师后答应垓下会师的具体过程。
官方史料说得很简单,韩信和彭越拒绝会师目的是想要更多的封地。
刘邦采纳张良计策同意瓜分楚国地盘给他俩,他俩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答应垓下会师。

然而刘邦有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呢?显然没有。
或者说刘邦看上去兑现了承诺,把楚地基本给了韩信和彭越,可是他俩原来的地盘却大多被刘邦夺走了。
也就是说韩信、彭越的地盘最多算是被置换了,所得非常有限。

问题来了,韩信、彭越是什么级别的大佬,怎么被这种小学生级别的说话不算话就给骗了?
怪不得后人读史总会觉得当大佬容易极了,我穿越回去一定大杀四方,雄霸天下。
因为按照官方史料的记载,大部分大佬的智商就是小学生水平。
我们不难看出,韩信、彭越等人是否会师汉军的选择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背景,但是官方史料回避了这些背景。

我们反复说,官方史料是基于当时意识形态需要对原始史料做出的取舍。
我们并不怀疑官方史料在基本事实上的准确性,但也必须明白官方史料有自己的视角,并极力让读者跟随其视角。
西汉帝国的官方史料视角很明确:刘邦是真命天子,项羽是暴乱逆贼,韩信、彭越、张耳等人是刘邦臣子。
以上见链接:《大哥韩信》、《广武会谈

然而现实是:刘邦并不是真命天子,项羽也不是暴乱逆贼,韩信、彭越、张耳等人更不是刘邦的臣子。
当是时也,刘邦、项羽、韩信、张耳、彭越、英布等人都是逐鹿中原的大佬,都是独立的团队,都有独立的诉求。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跳出官方史料的视角,还原这场争霸大戏的精彩博弈。

是不是扯远了,咱们言归正传,本节我们先来尝试弄清楚第一个问题:汉军似乎占尽优势,为何连续主动求和?
后世学者对于此矛盾很少涉及,似乎把其当成不值一提的小事。
相对通俗的民间历史作品偶有涉及,大体对汉军主动和谈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说刘邦为了让自己老爸被放回来;一种是这是汉军的阴谋,故意假装和谈然后偷袭。

第一种说法显然不值一驳:如果仅仅为了太公和妻子就能让刘邦优势下主动求和,那汉军早就投降项羽了。
因为刘太公和妻子吕雉一直都在项羽手中,汉军要有半点顾及他们,哪敢和楚军打仗呢?

第二种看法看上去能自圆其说,却不太符合军事原理。
军事上相持中优势一方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是什么呢?是自己一直稳守不出,逼迫对方饿得头昏眼花溃散而去。
我们可以在同时连载的泪痕巨著《漫评隋唐》中找到非常好的案例:
李世民带着唐军怎么打仗的?就是进兵要地后稳守,和对方形成长期相持,等对方粮尽支持不下去了再尾随攻击。
就凭这个战术,唐军打遍天下无敌手,迅速统一了全国。

眼下局面和后来唐军几大关键战役的局面有些类似。
正常情况下汉军应一直磨下去,等楚军实在坚持不住自行退却再尾随攻击,可以轻松歼灭大半楚军主力。
就好比李世民的柏壁之战,唐军主力屯守坚营,就是不与宋金刚部决战。
等宋金刚粮尽实在支撑不住后,唐军不惜一切代价尾随攻击,饿着肚子在雀鼠谷一日八战,歼灭敌军大部。

汉军选择就比较奇怪,明明楚军越来越支持不住,却主动求和让楚军得以从容撤军。
等楚军回撤到上节我们介绍的最合适的防线后,汉军才毁约出击(见链接:《先天不足)。
于是楚军终于在合适的防线等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主力决战,汉军大败。
可以看到,汉军先求和再毁约的方式在军事上并没有带来便宜,反而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汉军为什么没有等楚军崩溃再尾随攻击,反而给楚军以喘息之机呢?
主要原因恐怕在于汉军将士也同样苦于征战,汉军士气也出现了不小问题。
荥阳之战从公元前205年5月打起,已经有两年多了。
最近这一波围绕荥阳—敖仓—广武—成皋的战斗也持续了一年半了。

荥阳之战开启的同时,关中大旱引发大饥荒,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公元前205年6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
一次大饥荒理论上至少需要1-2年时间才能逐步缓解创伤,恢复生产能力。然而:
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兴关中卒乘边塞。
与大饥荒相伴随的是汉军在楚汉战场和西北边塞等多个方向大举增兵,关中连老弱和未成年都被迫从军参战。

我们反复介绍过,此时很少职业士兵,兵源大部分为“更卒”,也就是种地农民按三班倒轮替作战。
楚汉战争的作战强度前所未有,两年多的连续作战需要数十万劳力轮番投入战场。
每年至少四个月的服役期加上往返路程,农民可用于农活的时间大约也就只剩半年。
而且剧烈的战斗下,农民即便没有战死恐怕十有七八回家时也带着一身伤痛,半年农活时间是否够养伤都未可知。
这种环境下关中民众恐怕没法从大饥荒中迅速恢复过来。

我们可以想象,随着荥阳战场不断僵持下去,汉军前线将士的焦虑、疲惫乃至反叛情绪会越来越浓。
也许我们会想,汉军确实很艰难,可是楚军更艰难啊。
修武夺军后由于有了河内作为根据地,关中压力减轻不少,汉军后勤方面比起楚军好了很多。
汉军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最后胜利,现在谈和只会前功尽弃,反而会面临更严重的损失与伤亡。

为什么汉军高层不给大家好好做做思想工作,鼓励大家再咬咬牙呢?
这是因为群体思想工作没那么好做,通过一个没有发生的可能事实的恐吓来维系长期持续发生的痛苦,其边界成本会越来越高以致完全失效。
这个说起来很绕,要是三年多前,扁舟想不出该用什么语言描述清楚,不过现在似乎不用说大家也能很快理解。

从汉军大举出关中算起,剧烈而残酷的战争已持续近三年了。
如此全民动员规模的持续战争不仅前所未有,后世也很少出现,其毁灭性可想而知。
三年来,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失去希望、如行尸走肉?又有多少人怒发冲冠,只盼时日曷丧呢?
不满在累积,随时可能由一个小火苗引发不可想象的后果。

是,项羽比刘邦更惨,项羽肯定会绷不住,可是谁知道汉军是不是也会跟着出岔子呢?
这种两边死顶最后双双共同崩溃的例子可不在少数。
比如此前连载的安史之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史思明邙山之战大破唐军,怎么看也是唐军比燕军更难支撑。
没料到厌倦了连年苦战的燕军不满情绪突然爆发,近卫士兵发起兵变抓捕史思明,最后拿史朝义当枪杀死了史思明,伪燕帝国随即内乱崩盘。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后面的建中之乱,本来看军事、经济牌面,唐军再坚持一两年怎么也把几个藩镇逼死了。
结果直接一个兵变把李唐皇族几乎一网打尽,皇帝也是勉强逃出后多次濒临绝境,九死一生才迎来转机,此后再也不敢对藩镇动手动脚。

我们之所以对汉军主动求和不理解,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思维被官方视角牵着鼻子走了。
官方视角里楚汉争霸就是刘邦带着韩信、彭越、张耳、英布等小弟打项羽,只不过这些小弟有点顽皮,时不时不太听话。
所以我们自然觉得只要把楚军耗没了,天下就是刘邦的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西楚只不过是几大诸侯中最大的敌人,汉军当时的战略绝不可能只考虑西楚一个敌人。

大饥荒之后的连番大战,汉军士气不断走低,如果楚军一直咬牙坚持,即便楚军最后崩溃又能怎样呢?
汉军如果自己的反战情绪爆发陷入动荡,楚军崩溃的果实很可能根本吃不到!
韩信、彭越、英布乃至张耳等等大佬之所以看上去和汉阵营配合较多,实际上是因为汉军派出了数万大军一一看着这些人。
一旦汉军内部不稳,这些枭雄一定会立即伺机而动,驱逐身边汉军,像猎狗一样疯抢地盘。
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即便楚军崩也不代表汉军就赢了,这是汉军主动求和的根本背景。
此时汉军思路是项羽已经被差不多耗干了,我不如休整两三年,反正韩信彭越张耳英布这些大佬也绝对会趁机狠狠折腾项羽的。

大家肯定会疑惑,既然汉军求休整,那为什么后面又迅速毁约东进?
那是因为战场形势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剧变,汉军大战略向速战速决快速转变。
大家可能会问,你本来就由于士气低迷被迫休整,现在却突然毁约发起大战,这士兵不会炸了吗?其实不用担心:
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数以十万计的大军“大会垓下”,来自四面八方的友军到来,对士气是一个巨大的提振!

汉军基层将士很久没有提振士气的场景出现了。
此前我们仔细论证过韩信、彭越、田横这些大佬不惜内斗也想尽可能保持中立。(见链接:《仁至义尽
至于其他大佬,英布直到七月被立为淮南王后才“使人之九江,得数县。”,可以说从头到尾他基本在打酱油。
除此之外汉军仅剩的别部就是跑去彭越地盘协助骚扰楚军后勤的卢绾、刘贾的2万部队。可惜:
已而楚兵击之,贾辄避不肯与战,而与彭越相保。
由于彭越不配合,这支汉军别部也基本躲在彭越地盘里龟缩不出。

艰苦残酷的总动员式长期相持,各方友军出于自身利益想尽办法观望拖延,这会让苦战中的汉军将士弥漫绝望情绪。
三年了,人生多少个三年呢?最可怕的是,这样漫无边际的痛苦还会持续多久呢?这辈子还能不能看到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那一天呢?
我们可能会想,最后的连番决战可谓尸山血海,单位时间内汉军将士付出的伤亡远远高于广武相持,为什么汉军顶住了呢?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最后之战,是生是死只能看命,但是结束这一切的希望就在前方!

士气这个东西非常微妙,我们欣赏军事时更注重欣赏前线战斗的过程,很少考虑士气。
但是对于指挥官来说士气是一切军事动作的根本,称其为决定成败的头号因素也不为过。

当然,相信大家仍然会有疑惑,楚军看穿了汉军的意图才会拒绝了汉军的第一次和谈。
那为什么楚军又会同意汉军的第二次和谈呢?
汉军东进时诸侯并没有如约赴会,汉军还一度大败,当时靠什么维持士气的?
为什么最后汉军又能成功地大会诸侯,完成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呢?
这一切和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息息相关,好在我们可以通过官方履历的蛛丝马迹还原这一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个人很厉害,就因为砍掉了项羽一只左腿,后代竟然当了皇帝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 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此人无名,终身只献一策,助刘邦扭转楚汉相争战局
项羽为何在垓下丢弃十万楚军,只带800精骑突围
手下都有战将,为何朱元璋可以坐镇后方指挥,刘邦却得亲自带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