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信,一个神奇的名字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四十八)

说到韩信,相信大家心中浮现的都是那个被后世誉为“兵仙”的一代战神。

但当时还有一个人也叫韩信。更神奇的是,这个韩信也成了王,他是韩王。

只不过另一个韩信名气实在太大了,这个韩信只能被称呼为韩王信以示区别。

刘邦定陶称帝时共襄盛举的八大帝王,居然有两个叫一样的名字!

这不仅前无古人,大约在后世的中国历史中也没出现过类似巧合。

看来韩信真的是个神奇的名字。

韩王信,故韩襄王孽孙也,…张良以韩司徒徇韩地,得信,以为韩将。

韩王信是韩襄王孽孙,孽孙可以理解为庶出的孙子。

韩襄王死于公元前296年,离秦末大乱有差不多90年。

这么算起来,韩王信在秦末动乱时年龄至少也有50多了,搞不好有六七十岁了。

年纪这么大的韩王信还能被张良看重并任命为将,看来他在当地还有些影响力。

沛公为汉王,信从入汉中

韩王信跟随刘邦一起进了汉中。

此时,另一个韩信还没崛起,官方档案肯定不会对两个韩信做出区分。

因此,这段时间韩王信和韩信的事迹在史料里很可能有混淆。

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王独居此,迁也。

士卒皆山东人,竦而望归,及其蠭东向,可以争天下。”

比如说这段劝刘邦赶紧东出,在韩信记载里也有类似的对话。

我们猜测很可能是后人弄不清到底哪个韩信说的,只好两边都记了。

项羽后来立了韩王成,但他随后又改派郑昌前往韩地称王以谋求颍川郡。

刘邦这边随即派出韩王信率兵前往韩国,从此韩王信成为一个独立的山头。

汉军发起彭城之战时,韩王信抓住机会攻灭郑昌韩国,一跃成为新韩王。

随后汉军彭城惨败,韩王信也不得不率兵撤出韩国。

但他的韩王身份得以一直保留,其部队成为和英布一样与刘邦对等的盟军。

艰苦的荥阳僵持,汉军一度陷入困境,荥阳被楚军攻克。

韩王信的部队此时也驻防在荥阳城中。

韩王信很光棍,二话不说就率部投降了。

修武夺军后,汉军形势大幅好转,反而项羽越来越后继乏力。

韩王信仍然非常光棍,他又投降回了汉阵营。

可以看出,韩王信和韩信、英布、彭越、张耳等人一样以大哥自居。

他虽然向刘邦称臣,却从来没有给刘邦当小弟的意思。

面对韩王信的反复无常,刘邦显得非常客气。

我们看下地图,刘邦要从荥阳向楚军发起攻击,顺颖水南下到淮河,再沿淮河东进是最合适路线。

顺颖水南下淮河的水道几乎都在颍川郡。

韩王信在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经营甚久,影响巨大。

刘邦就算对他再不爽,眼下也只能哄着他。

于是定陶称帝时,韩王信被封为独占颍川的韩王,成为帝国八巨头之一。

好景不长,几个月后燕王臧荼被杀,各方震恐

利几反,上自击破之。利几者,项羽将。

羽败,利几为陈令,降,上侯之颍川。

上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几恐,反。

公元前202年9月,利几造反。

项羽兵败时,利几是西楚国陈县县令,随后投降了汉军。

陈县县令算不上很大的官,看来利几在项羽阵营地位只算中等。

但不要忘了,项羽崩溃的关键战役是陈下与汉军主力对决惨败(见链接:《陈下之战)。

利几作为陈县县令关键时刻投降,可能对楚军大败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

因此利几被火速封侯,封地就在颍川郡。

韩王信地盘总共就一个颍川郡,现在被刘邦挖走一个县封给别人。

你说韩王信能高兴么?

利几区区一个县侯,在韩王信眼皮子底下造反,韩王信在干嘛呢?

利几区区一个县侯因为恐惧造反,刘邦就亲自带兵杀过来,刘邦又想干嘛呢?

到这个份上,刘邦和韩王信已失去互信,双方冲突一触即发。

但当时刘邦的主要目标是抓捕韩信。(见链接:《抓捕韩信

为防止韩信与众多诸侯王结成统一战线,刘邦还是要淡化与韩王信的矛盾。

(六年)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

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都晋阳。

刘邦最终给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把韩王信的韩国从中原要地颍川郡迁徙到山西太原郡。

刘邦得到了位置重要、经济发达的颍川,还马上就封了三个侯进去,自然很满意。

韩信也得到了太原,这里虽然不如颍川富裕,但作为边郡不用再担心被刘邦割走侯国(见链接:《侯国地理),也能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有些学者认为韩王信迁徙后国名被改为代国。

因为韩王信被迁徙太原后仍然是韩王只有《汉书》明确记载。

《史记》和《汉书》的诸侯王年表都把韩王信在太原的事迹放在代国一列。

是时,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

在匈奴传记里,模糊的说韩王信被迁徙于代,似乎也在暗示韩王信被徙后成了代王。

但这看法显然有问题。

《汉书·高帝纪》明确记载韩王信迁徙后仍是韩王,还有具体迁徙日期。这种官方档案可信度很高。

而且无论是《史记》的功臣表、将相名臣年表,还是《汉书》的诸侯王表、本纪等,都明确记载:

公元前201年正月,韩王信迁徙同时,刘邦兄弟刘仲(又名刘喜)被封为代王。

同时不可能有两个代王,韩王信只能仍是韩王。

功臣侯表、刘姓诸侯王表等都是人物档案表,其核心内容是上层建筑的官方档案。

而异姓诸侯王表主要是编撰者为方便阅读自己整理的编年叙事表。

所以两书的异姓诸侯王列表错漏之处极多,以此孤例不能推翻准确度极高的人物档案表。

况且韩王信家族经历与众不同。

他本人死于匈奴一方,但他儿子后来又投降回了大汉。

因此汉帝国没有韩王信的墓志铭与悼词,也就没有整理一份他的完整档案。

但韩王信儿子肯定有父亲的墓志铭,并把其带回了大汉。

韩王信到了匈奴后极可能为自抬身价而自称为代王,以获取在代地伪政权的更大权力,我们后面再详述。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汉帝国零星档案里,韩王信一直是韩王;

但异姓诸侯王叙事表和匈奴传记里,韩王信却更像是代王。

言归正传,韩王信迁徙到太原,度过了一场危机。

但韩王信是那种典型的大哥型人物,绝不会安分守己。

但凡有一点机会,他就不忘整事:

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

韩王信上书刘邦,说帝国边疆屡屡被匈奴袭扰,形势很不好。

为了帝国边疆的安宁,请允许我把首都从晋阳(今太原市)迁都到抗匈一线的马邑。

看文字,韩王信这是一片赤胆忠心,甘愿为帝国吃苦受累。

问题是马邑不在太原郡,它是雁门郡南部门户,是刘喜代国的地盘。

原来韩王信说了半天,目的是要逼刘邦割地给他啊。

后世很多学者对《汉书》记载迁徙后的韩国31个县,刘喜代国53个县大惑不解。

《汉书·地理志》有西汉末年大汉各郡的详细资料。

太原郡一共有21个县级行政区,代郡18个,雁门14个,云中11个。

要知道西汉末年县级行政区个数比汉初还要多一些。

根据这份资料,韩国太原郡最多21个县,代国三郡最多43个县,比史料里的韩国31县,代国53县少很多。

其原因是由于当时变乱频繁,韩王信的韩国和刘喜的代国地盘在不断变化。

史书里记载的县数多半是其最大个数。

比如代国曾经一度辖有太原郡的大半地盘,因此代国最大县数能到53。

又比如韩王信向刘邦申请割让代地雁门郡的部分地盘给他,刘邦最终答应了。

西汉末年太原加雁门一共35个县,韩国最大地盘是31个县。

这么看来,韩王信这把要走了雁门郡大部甚至可能是全部。

子恒贤知温良,请立以为代王,都晋阳。

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汉文帝刘恒被立为代王时首都是晋阳,但他成为文帝时代国首都已是中都,大约在今天的榆次或者平遥。

汉文帝是刘姓诸侯王,其迁徙首都尚且没有上报朝廷申请的记录。

韩王信作为独立权力大得多的异姓王,如果是领土范围内迁都没道理还要刘邦首肯。

这可以作为旁证,说明韩王信确实从刘邦手里夺走了雁门郡的大半地盘。

面对韩王信贪得无厌的索取,刘邦想必不会情愿。

但刘邦不得不考虑眼下的实际情况。

他在去年大搞边境禁运,又突然拿下燕王臧荼。

这些举动让匈奴的军需物资来源被狠狠卡了脖子,匈奴的气愤可想而知。

从春季开始匈奴屡屡铁骑入关,骚扰山西北边。

刘喜空降山西北部成为代王,他本人没有任何军政经验,其对国内的控制力恐怕很差。

让刘喜率代国面对匈奴的频繁袭扰,压力实在太大。

韩王信有成熟的军政班底,确实可以很大程度上分担代地的巨大防御压力。

韩王信成功逼刘邦割地,可谓赚翻了。

但这也意味着刘邦对他的要求会变得更加苛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68集
西汉韩国先抗击匈奴后又投靠 都怪刘邦步步紧逼?
第1次汉匈大战白登之围,汉军胜利了吗?匈奴为什么撤军
刘邦是如何对待那些开国异姓王的?│247
汉史切片1枚,见不得光...
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剖析历史上颍川郡的地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