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毕业生将超1000万?就业难度再升级,“啃老族”又添新成员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21年7月2日,那个在2013年毅然决然选择回家“啃老”的博士李明亮的近况又被一些媒体带到了大众视野当中。
这位拥有自己村里有史以来最高学历、一度被认为肩负无限期望的高材生,居然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8年之后,四处求医问药、只为医治“心病”的李明亮和家人依旧处于困境之中:他的心理状态依然没有太大好转,只是想继续“啃”下去,而一贫如洗的家庭早已负债累累。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陷入到这种毕业又“啃老”的轮回之中呢?

就业难又升级

这就不得不去审视现如今的社会状况了:就业机会相对而言在一个社会当中,都是比较固定的,尽管许多行业都会扩充自己的招聘需求,但大致上增加的这些岗位相比于每年大量的求职者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每年成功完成自己教育任务,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年轻人数量都在增加。
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即将走入社会当中求职的年轻人数量多达900万人以上,根据相关的增长趋势来预测,到了2022年,这一数据将会突破1000万大关。
巨大的毕业生人群走入社会之中,去争夺数量十分有限的职位,可以说难度是相当之大。
那么想要获取工作内容相对得体、经济收益相对高额、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职业,就需要从别的方面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升自己的学历、通过某些专业的考试或者是去争取稳定的体制内工作。
在这样的动机之下,似乎许多年轻人毕业之后不会立马就业,而是暂时在家中“待业”的行为,反倒成为了一种“退而结网”的智慧。
但是这种等待就一定值得吗?“备考”就意味着“考过”吗?其实不然。2022年1千多万的毕业生中,啃老族势必又会增添无数新成员。那么为何高材生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找工作?

“啃老族”又添新成员

对于“啃老”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兴起于本世纪初的这个词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于某些年纪轻轻却不靠自己的能力去取得收入,而是待在家中靠父母养活的人的行为。
不过,如果你留心的话,你就可以发现,自从大约2015年之后,“啃老”这一词汇已经不再和之前一样常常被提起,甚至都很少有人会去强调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啃老”成为正常现象时,自然也没有人会去在意了。
即便是那些作为被“啃”对象的父母,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怨言。
在现如今的社会当中,如同文章开头的李明亮那样明明自己有能力工作却待在家中“啃老”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甚至许多年轻人还和李明亮类似,拥有不错的学历,还有985高校毕业却依旧在“啃老”的年轻人们。

他们之所以没有被人指责,就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有借口的“啃老”:有的人是借口自己备战考研、有的是备战公务员考试、还有的则是司法考试等等……仿佛有了这些借口的存在,自己的行为就是合理的。
事实并非如此,无论他们有怎样的借口,为了怎样重要的事情,结果终究是没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收入,依然是在家中靠着父母的接济来生活。

压力催生的逃避心理

所谓逃避心理,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时而选择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
毫无疑问,过大的就业竞争会催生一些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就足够大到让一个人心甘情愿的“啃老”吗?恐怕也不至于。
首先,这些考试之所以使人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其收益是十分“诱人”的:专业的证书、更高的学历以及体制内的工作,无一不是职场中的香饽饽,所以当你在社会当中难以找到合意的工作时,面对这种竞争更大的考试,又怎么能保证自己有竞争力呢?
其次,无论备考与否,拿出一整年或是大半年来去准备,同时什么都不做,难免有些“浪费资源”。
这并不是歧视,因为对于许多备考而言,如果拿出较高的效率,并且本身拥有不错的基础,那么其实不必要花费如此长久的周期去准备。
所以找一份轻松一些的工作或者是找一份兼职,获取一定收入的同时,再去备考,也不失为一种应对策略。
工作的目的,也许不是挣多少的钱,而是让人处于一种“我在工作”的状态之中,不至于在无忧无虑之中迷失了自我,最后“温水煮青蛙”,准备的考试铩羽而归,也始终没有获取一分钱的收入。
压力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我们不应逃避。勇敢面对,你会更强。
对于本科、研究生毕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年纪往往也已经23/25岁左右了,这个年纪是早已超过我们定义的“成年”——18岁的年纪了,此时从生理上来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甚至是养活一家人都是完全可以了。
但是日益提升的生活品质使得许多年轻人处于一种生理成熟、心理状态不成熟的状态,尽管心里也明白自己并不是无法就业,只是与之相比,借口备考待在家中,延续校园时那种轻松的生活状态是更加轻松的选择。
总而言之,我们的社会当中,一种变相的“啃老”形式悄然存在,无论是作为适龄的年轻人,还是作为年轻人的父母和家人,应当重视这种现象。
再者我们并不是不提倡这种提升性质的备考,而是更加希望考生在备考的同时,能够摆脱这种“啃老”的心理与状态。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应届毕业生应不应该报考公务员?
生命的最后十年,你将如何度过?
2020中考备考《圆》综合题每日一练(有难度)
以能力加以责成
情感挽回:找借口只会增加难度(三)
毕业生“慢就业” 别一拍脑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