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开始“憎恨”你的原生家庭,是人生变好的标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16年,电视剧《欢乐颂》火遍全网,“樊胜美”这个名字,也变成了“受到原生家庭剥削”的一类人的标签。
说到“樊胜美”,的确是一个非常悲惨的角色,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即便有颜值有情商,是大公司里的HR,收入也不低,但是到了30岁,依旧没车没房没存款,是别人眼里的“捞女”,是父母眼里的“赚钱工具”。
可是,大家细细想来,樊胜美的遭遇,真的能全部归咎到原生家庭的头上吗?我看不是,她自己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为什么?因为她虽然愤怒于父母的索取和“操控”,但是,她却依旧一味纵容,明明很多事情,有其他的解决办法,但是她依旧选择顺从父母,牺牲自己。这样看来,还真有种“自作自受”的心酸感。
也许,当樊胜美开始“憎恨”她的原生家庭,拒绝索取时,才是她人生变好的开端。这同样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然,这里的“憎恨”不是仇恨,而是:看清真相、理清关系与矛盾、合理接纳自己的需求。

看清真相,承认伤害

从古至今就流传着一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在中国传统式教育下,承认父母有错本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大多数子女总是倾向于将父母的错误进行合理化:
  • 父亲冲我大吼大叫是因为他上班很辛苦;
  • 母亲冲我发火是因为她不光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做家务;
  • 父亲打我,只是想给我一个教训,而不是真的想伤害我;
  • 我不能因为母亲对我不理不睬就伤心,因为她也过得不幸福;
为什么要进行合理化?因为不愿意承认父母有错,要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变得可接受。
虽然一时看来,问题能立马得到解决,但是,在内心的深处,我们一直都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将事情“合理化”并不能将人生变好,反而会在变坏的路上会越陷越深。而看清真相,就是看到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承认“父亲冲我大吼大叫、母亲冲我发火,不是因为上班辛苦,家务太累,而是他们管不住自己的情绪”,承认“父母向我要钱给弟弟,不是因为“这是我的责任”,而是因为他们重男轻女,不顾及自己的感受”........
只有当我们承认这些真正的原因,看清事实的真相,我们才能开始学会理解和接纳。

承认伤害,学会理解

在看清事情的真相,承认家庭造成的伤害后,就要学会理解。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无条件爱自己的孩子的。就像剧中,樊爸爸病危住院需要大额费用,樊妈妈宁愿让女儿贷款,还个十年八年的,也不愿意卖掉房子,让自己的儿子没房住。好笑的是,这个房子,也是樊胜美贷款买的。
而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案例,比如前段时间的“少女钱塘江意外逝世,父母向公司索赔41万为弟弟买房“、”鹿道森留下遗书,自杀身亡“.....
阿德勒曾说过:“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也许承认父母并不那么爱自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可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既然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着,那他们同样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大部分父母教养子女长大,也耗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是不可否认的。
因此,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个错误就对父母全盘否定,也不能因为父母的爱就对“剥削”一味纵容。所以,要正确看待事实真相,学会理解。

分清课题,合理接纳

个体心理学家Adler认为,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什么意思?就比如,一个人向你提要求,你的课题就是考虑答不答应,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来思考就行。

至于他怎么来处理你的回应,是感到失望、不能接受,还是愤怒,这都是他的课题了。
在面对父母向自己要钱给哥哥嫂嫂买房子,提供生活费时,樊胜美完全可以分清自己与父母、哥嫂之间的课题。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但是给哥哥嫂嫂买房子,提供生活费却不是。
樊胜美可以每月给父母一定的生活费,除此之外,一切赞助哥嫂的“索取”,一律拒绝,不管樊爸樊妈的反应是“撒泼打滚”还是“骂骂咧咧”,这些都没必要管,这不是樊胜美的课题,这是她爸爸妈妈、哥哥嫂嫂的课题。
总之,要敢于面对事情的真相,尽管有些时候看起来有点残酷,但一味地否认,逃避并不管用,学会理解,学会正确看待,勇于分清自己与家庭之间的课题
人生不一定会越变越好,但是,一定会慢慢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 The End -
作者 | 拾希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生家庭真相:父母怎样,孩子才会这样
写给也想成为“人生赢家”的你!
《被讨厌的勇气》|长大后,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和童年阴影的影响?
5%的改变,生活就有新的可能
很多人口诛笔伐的原生家庭问题,也许可以这么修复
同为女性,为何母亲会成为“重男轻女”的帮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