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济史研读:劳动生产率与实际工资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引言

经济史研读:劳动生产率与实际工资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假设工会力图实现注重分配的工资政策,这一政策的长期目标是使总的分配比率发生有利于工人的变化。出发点是分配比率的变动不仅是在劳动市场,而且也是在商品市场上决定的。为了弄清这一点,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工资比率的定义。其中包含了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

假设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动是已定的,名义工资的变动是由工会和企业主团体在协商劳资合同时确定的,那么就还留有另一个变量,即价格的变动,它最终决定实际工资比率的高低。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商品市场。在研究决定分配比率的因素时,要看到劳动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以简化的形式描述了商品市场同劳动市场的联系,撇开了实际存在的对外联系和国家。

在劳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是一般劳动力,即一定质量的劳动力。在商品市场上则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包括劳务。企业在劳动市场上为需求一方,在商品市场上为供给一方。家庭则相反,是劳动的供给者和商品的需求者。 在假设的周期发展的模型中,经济首先处在高涨阶段,生产能力的负载度较高,就业水平也较高。这时,工会在劳动市场上处在有利的权力地位。

工会会提出较高的工资要求,而且能实现大部分要求。因为企业主在经营状况很有利时,由于害怕劳资纠纷引起生 产下降,也会愿意妥协。名义工资和工资总额都会有力地提高。但是决定工资比率或实际分配的还有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企业主会以工资成本过高为理由,提高商品价格。在商品市场上需求高涨时,这样提高的价格也比不景气时容易实现。这样,当企业主实行以维持利润额为目的的价格政策时,虽然工会实行了在分配上积极的工资政策,总的分配比率还是会回到原来的、不利于工人的水平上。

在经济高涨阶段,工会在劳动市场上相对有利的权力地位会被企业主在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政策所抵消。只是在高涨的后期和衰退开始时,比如当国家的约束性政策导致了需求量下降,在一系列部门,商品价格才不能按单位产品成本提高的相同比例提高。只是在这个阶段,才会出现比较高的工资比率。工会在这个阶段还不准备改变要求提高工资的战略,因为工会仍针对着高涨时的利润,已经开始的衰退也还未在劳动市场上引起较高的失业人数。经过修正的分配比率的实际发展同这种思考并不矛盾。

把经济增长率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作为表现经济周期的指标同战后30年来经修正的分配比率的变动作了比较。增长率的波动表明,在此期间的经济周期超过7次。每次周期为4至5年。(1976-1982年不典型,周期为6-7年,1982年以后也是如此)。从这可以看出,相对有利的分配比率的变动,总是同增长率较低的阶段,或衰退的早期阶段联系在一起。这些周期性阶段有1953/1954、1958、1961/1962、1966/1967、1971、1974、1980/1981年。

在衰退的后期,劳动市场上的形势变化了。鉴于利润的萎缩,企业主在谈判中的立场强硬了。他们希望遏制住工资成本的提高,对工会的罢工威胁和偶然的纠纷已不再感到畏惧。而工会的权力地位削弱了,许多领域的工人面临着被解雇的威胁。在这样的形势下,工会不得不退让,放弃注重分配的工资政策。工会在这一阶段虽然还能制止企业主方面降低工资一类消极的工资政策,但是由于超时工作和在业工人人数的减少,总的工资收入、工资总额还是会下降。

在再次高涨的初期,当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时,工资的比率会下降。由于劳资合同的有效期长,对景气扩张的强度还不很肯定,工资政策会以某种迟缓对工资率的下降做出反映。分配比率的实际变动同这一论点也不矛盾。在高涨的初始阶段,经修正的分配比率往往下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1967、1975和1981/1982年危机以后。危机式的经济发展阶段,显然限制了在分配上积极的工资战略,这种限制会一直持续到下一次高涨。

在高涨阶段,尽管工会的权力地位有所提高,但在很长时间里仍会被企业主在商品市场上的供给权力所抵消。只是在开始衰退时,工会才能成功地改善分配比率,但是这种改善是十分短暂的。对分配比率的实际发展较长期的考察,对注重分配的工资政策的可行性也几乎不能得出积极的结论。工会的代表人物可能认为70年代前半期和80年代初,工资比率的发展是注重分配的工资政策的结果。从长期来看,这一比率到70年代中期是提高的,但提高并不是连续的,到70年代后半期就又下降了。

在1980-1981年工资比率的再次提高也是暂时的,经修正的总分配比率到80年代中,经过中期的时间跨度又趋于下降。1985年又回复到了60年代初的水平。经修正的净工资比率在80年代中期甚至显著地低于60年代初的水平。劳动收入的净分配比率甚至比战后初期更为不利。这种解释对注重分配的工资政策的实际效果也提出了疑问。在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体系中,权力的分配使注重分配的工资政策几乎不能长期实行。

结语

这一判断意味着,在把工资同缩短劳动时间政策结合起来时,一种战略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其它战略的活动空间。缩短一般劳动时间的中期战略会限制长期提高工资的可行性。从这种观点来看,就是劳动收入的个人再分配,也不能作为附带的要求得以实施,而是会削弱其他工人组劳动收入的可能提高。因而工会必须为它的长期战略选择优先的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社部薪酬报告:河北位于第4梯队 工资增速较低
人社部薪酬报告:京沪位于第1梯队 平均工资超7万
《经济学基础》连载——第6章 生产要素的价格(2)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今年实际工资下降近3%
多地下调工资指导基准线 实际工资要跟着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