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人的三大弱点导致他们颓废,恶人则蒸蒸日上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这个世界。”
做好人本身是值得赞美的一件事情,但是问题在于大多数人都在没有认清关于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相的前提下去成为好人,他们名义上是“好人”,实际上却只是不敢做坏人的胆小鬼。

相信因果律

“天道有轮回,好人有好报“这样的话就是好人安慰自己而发明的话语,好人迷信因果律,相信真善美,这是一种理想化状态。
他们就像生活在热血的鸡汤文里的主角一样,有着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无法理解复杂的人性,他们是非常不真实的。
相信因果循环的他们特别容易受到打击。一旦别人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好意,他们就会失落,会抱怨他人,长期下去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好人,喜欢抱怨、唯唯诺诺。
喜欢抱怨是一个非常大的缺点,这表明了这个人没有办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只想收到好的结果,不愿意承担生活中必然存在的风险。
好人是缺乏魅力的,人的大脑都是懒惰的,如果一个人只要通过对别人好就能获得别人的喜欢,那么他还会发展自己的其他技能吗?当然不会了。
在生活中,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性格去吸引别人,就一定不要试图通过对别人好来吸引对方,这样做只能吸引缺爱的人。
对别人好是最廉价的一种吸引方式,人人都可以去做。在恋爱中有非常多的男生也会通过使用这个手段去吸引女生,其实这样的男生是非常虚伪的。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一定需要谨记我们是无法享受别人免费的付出的,一旦你接受了这个男生对你好,你就难以避免你在拒绝这个男生的时候被他和他身边的人谴责,这就是好的代价。
好人会道德绑架他人,就像固定的剧本一样,在一个好人身边,是一定会出现一个不识好歹、心思歹毒的坏人的。
好人满足于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模样,可是世界上怎么会有人只有好的一面呢?
好人不是真实的人,他们是无法接受自己身上的坏的那一部分的。
他们就会发生心理学上的投射行为,把这部分坏投射给他们身边的人,看似是他们身边的人坏,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坏,可以说坏人是由好人塑造出来的。

缺乏真诚

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好人呢?其实有三种可能:他想要帮助别人、他不敢成为坏人以及他享受成为一个好人。
只有第一种动机会成就一个好人,另外两种动机都会促成伪善。
一个不敢成为坏人的人会去成为一个好人,他为什么会对别人好呢?
因为他害怕被谴责。
每个人都会有内疚感,内疚感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我们内化的世界,也就是社会准则被我们内化的结果;第二个部分是我们自己的内疚感,每个人生来都会有内疚感,只是程度可能不会相同。
以公交车让座为例,我们是出于害怕别人谴责我们、害怕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让座,还是出于我们想要给对方让座,所以选择了让座。
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缺乏自我的生命力的,这个人是无法成为他自己的,他时刻谨记的是自我准则和社会准则。
如果这个人在恋爱中遇到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人,他就会伤害到别人,因为他没有办法去成为一个坏人。
这个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是好人的同时,是无可避免地会伤害到另外一些人,尤其是我们总是会面临自我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的抉择,好需要的是发自内心地给予,而不是痛苦的牺牲。
此外,做好人的人总是会受到表扬,他们会忘记初衷的,就像一个人说谢谢一样,从一开始的真诚的谢谢,到后来习以为常的机械的谢谢,这样的机械的习惯是缺乏真诚的,是一种伤害。

伪善者

第三种成为好人的动机是这个人享受成为好人的好处,但是他却觉得自己非常高尚和无私。
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感,只不过人和人的自我价值感的来源和高低都是不同的。
对于大部分的好人来说,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别人的评价,成为好人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拥有价值,付出型人格就是这样动机下的好人的结局。
像给孕妇让座、扶老奶奶过马路这样的行为确实是好的行为,但是我们不应该去神化这些行为,就好像我们做了这些微小的行为,我们就是好人了一样,实际上这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我们的人生是非常广阔的,它不应该被“好人”这样的标签局限了,当我们被这样的标签局限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做自己的权力,试想一下,一个好人能够违背他的人设去做不好的事情吗?
当然不能了。
喜欢做好人的人心里都会有算盘,斤斤计较地数着谁没有回报自己、自己做了哪些好事,这是非常不纯粹的,他们就像道德市场的商人一样,以道德谋利。
做好人是非常好的一种行为,但是每个人在做好人之前,都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 如果没有回报,甚至是被反扑,我还会做这件事情吗?
  • 我发自内心想要这么做吗?
当一个人学会问这个两个问题之后,他也会做非常多的好事,但是他不会沾沾自喜,也足够真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命的焦虑,把我们引向伦理学
远离巨婴,生活更幸福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约翰·密尔丨功利主义:绪论与含义
衡量好坏人的标准,是道德准则,而非权力
第三卷 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