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喜欢批判社会、只看社会阴暗面、思想偏激?
互联网的普及,为言论自由创造了极其广阔的天地。很多年轻人会在网络发表批判社会的言论,思想看起来十分偏激,这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呢?
批判性言论的背后通常有两种思维模式:
第一种是从众心理,别人那么说很酷,我也学着如此发表言论,或者纯粹的发泄情绪。第二种独立的思考,基于某件事经过自己的思考,认为事情有失偏颇。
从众心理的批判没有多少值得深究的意义,不过是人云亦云,借着批判社会的幌子,发泄自己不如意的情绪。
这类人通常在现实生活中,生活质量较低,收入低社会活动少,没有归宿感和成就感,与其说是对社会的失望,不如说是他们对自己的失望。
但独立思考后的批判就值得玩味了。
年轻人历来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力军,历朝历代的改革都由年轻人发起并推进,没见过哪项革命是由七老八十的老头推进的。
所以年轻人批判社会阴暗面其实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批判意味着独立思考,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已经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若他能就某事提出批判,说明此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信息泛滥的当下,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着实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或许它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回馈,但无形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做什么样的决定,并因此过那样的生活。
皮萨列夫说:“思想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
准确、独立的批判思想,能够帮助一个分辨眼前事情的真相。
人天生具有的表达欲望,虽然这种欲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表达是与个体产生连结的有效媒介,表达的同时也是筛选自己大脑信息的过程。
年少轻狂,会说出一些看似很偏激的话,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人有血性,可塑性,说明他对世界是充满兴趣的。
如果一个年轻人看见什么都索然无味,那我们就真的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或者社会环境哪里出现了问题。
且为什么批判的都是社会阴暗面呢?
因为人体神经对于痛苦的敏感度要高于对幸福的敏感。痛苦的事情比快乐的事情能够带给我们更加持久的神经紧张感。
激烈的言论或许会让人不舒适,但是人这种物种很奇怪,只能在痛苦中前进。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很多社会不公问题,如果大家以很温和的方式提出来,什么水花都溅不起的可能性很大。反而是一些立场鲜明,偏激的言论能更快的获得大家的关注。
当然这也会导致一些投机倒把者,借用舆论的力量误导大众,制造恐慌。舆论的力量何其强大,它既可以杀人于无形,也可以救人于火海。
在这一点上,发表言论者要学会把握度,免得伤及无辜。
其实任何时代、社会制度下,都存在社会阴暗面,它只是少与多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有和没有。
一个社会如果阴暗面覆盖度过大,那么一定会引发革命;如果完全没有阴暗面,则结果会是走向灭亡。社会阴暗面和社会正能量面,就像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讲究平衡,只有平衡方能长久。
但正面和阴暗面的程度该如何把握呢?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享有相对宽泛的言论自由。
但当某种言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时,则会有神之手插入进来。
这是维持社会平稳的一种方式,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好也可能导致舆论失去它原本的力量,致使大众对于权威的信息失去信任。
年轻人应当批判社会阴暗面,如果连年轻人都不站出来提出问题,那么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哪里?
当然年轻人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不够客观,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是前进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犯点错误也可以理解。
但是应当注意是为了推进而批判呢?还是为了批判而批判?
很多人搞不清自己发表言论的目的是什么。批判的前提是清楚事情真相,现在网络有太多看图说话,不尊重事实的舆论了。
评判社会阴暗面,并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尊重事实。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负面舆论指一种不利于个人、企业或组织的舆情信息,一般是一些偏激、误导
信息社会,媒体人看待社会、思考问题,最缺的是啥?
影响网络和谐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有些人把责任归咎于年轻人?
梁实秋:处世洒脱,文品高雅幽默,缘何有如此偏激的言论和思想
许叔叔,我是婷婷
教材插图背后的时代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