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农村老人为啥高寿?(三)——土地上的老农民|阿兮随笔

三、玲珑镇盛培旭老人,95岁。

招远市玲珑镇盛家村,我去过几次了。这个小山村正好在马山前怀里。马山,是洪武大洪水,南海北海亲嘴,水洗山东等传说故事中“一罗一马”中的“马”。一罗指的是罗山。招远著名景点,黑龙“秃尾巴老李”诞生地“产龙洞”(九间石屋),就在马山险峻处。

(关于洪武年间大洪水的传说故事,过几天我再分享)

盛家村依山傍水,真个是山清水秀,养老的好去处。这里地下水丰富,山林茂密,泉水欢唱。总有城里人驱车几十里来此灌水,回去煮茶、做饭。农民们自己挖的水井,抽上的水甘甜清凉,根本无需什么烧开还是处理,一口气灌那么半瓢,在酷暑里绝对是件最惬意的事情。

我们去的前一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空气更是如同洗过一样清新。村庄路边树下,三三两两乘凉聊天的村人,树上,万蝉齐鸣,不远处田野里,各种作物和蔬菜,以及野草野花,拼了命地生长,空气中都是一种甜香。

农村人平和淳朴善良,听说我们在帮一个清朝时闯关东出去的家族寻根,一帮老人们都很关注,纷纷带笔者回家查看本族宗谱,又提供各种线索。而盛培旭老人,就是在村民引领下采访的一位老者。

村民说他95岁了,我看到后真的不敢相信。

老人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赤裸着上身,裸露的小腿和胳膊,依然饱满粗壮,一看就知道是经常劳动之人。

农村空气好,水好,吃的是自己动手种的农产品、蔬菜,出门是绿树青山泉水叮咚,听的是大自然之音。我在老人家的过间里呆了一会儿,自然的风吹拂,暑意全消啊!真是比城市里的空调房舒服百倍。也许只有在农村,被完全融于大自然里,才能体会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四、夏甸镇白石顶崔恭老夫妇,89岁(2011年采访时年龄)

崔恭老人,是我们在2011年“寻找抗战烈士崔嘉居家乡”的一次志愿者活动中遇到的。当时也是接到远在美国的一位国民党抗战老兵的信,希望能帮找到他一位名叫崔嘉居的山东招远籍牺牲战友的家乡,告诉他家人烈士牺牲的消息(崔嘉居烈士当年逃婚出去,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参军了)。

我们一行十几个志愿者,排查了招远所有的崔姓村庄,只为了让崔嘉居烈士还乡。而白石顶村,是我们排查的第一站。

那是个秋天,我们进村打听,就有人领我们上了山,找到正在地里收花生的崔恭夫妇。89岁的一对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虽然行动有些迟缓,但还在地里干活,摘花生,晾晒花生。这就是农村老人,活着一天就劳作一天,他们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帮崔嘉居烈士寻亲故事,这里也不赘述,只是告诉大家很顺利找到了)

经了解,老人还曾经是支前模范。获得过立功奖状。可惜后来弄丢了,所以也就没有一分钱的补助。就靠种地吃饭。

怪不得人说活到老学到老,人不能懒,一懒就犯毛病。看来,劳动真是长寿的秘诀啊!

对了,我还特意问了老人名字的来历。他们无兄弟排名:温良恭俭让,他是老三。

惊叹,儒家思想渗入乡村何其深也!从普通老农民给孩子起的名字,就可窥其一斑了。

另外,真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关注一下这些支前老人,他们当年也是做出重大贡献的,可现在他们的生活堪忧。

五、道后杨家村崔兴邦老人(93岁,烈士崔嘉居弟弟)和他96岁的老伴

劳动,是农民一辈子的工作。

采访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农民的劳作。不管多大年龄,只要能动,都在劳作着。他们,是土地上的老农民。一生已经与土地融为了一体。

这就是道后杨家村崔嘉居烈士(原名崔贵邦)的弟弟崔兴邦。我们找到他时,他正在摘花生。对哥哥当年的一些习惯,他记忆犹新,还记得哥哥喜欢吃地瓜。他提及父亲当年到死不能瞑目,也是让人唏嘘。唉,这么多年失散了的亲人啊,终于英魂回家了。

下图是他96岁的老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招远:年轻一代谁会回到农村,当一名农民呢?
农村老人常说“宁种背天荒,不讨避荒妻”,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再过十年谁来种田
烟台招远南乡农村赶集,磨刀老人专注干活,小磨香油卖得火,热闹
社情民意反映
农村农民注意60岁老人四项补贴你家领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