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轴心时代的巨人与道德金律

1949年,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期”概念。雅斯贝尔斯认为,放眼全人类文明史,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特别是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这一时期,数个北纬30度左右各自独立存在的古老文明,几乎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明进程取得重大突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和精神导师。比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耶稣;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和老子。他们好像3不约而同地带着指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使命而诞生。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至今仍然影响着全世界。

探究这些轴心时代产生的具有历史性和世界性影响的伟大人物的思想,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许多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例如相信人间之外的超自然力量(上帝、上天、天命、神、佛、天堂、地狱)。又如他们的论说都对人具有强烈的心理感应和共鸣作用,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法抗拒的直击心灵的穿透力,有震感人心的心灵教化作用和心灵抚慰作用,给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感、无限联想的神秘感、顶礼膜拜的皈依感、向内反省的忏悔感、幡然顿悟的新生感、激励人心的万能感。这也许是数千年来深刻影响人类的原因所在。在道德观念上,轴心时代的巨人们的主张也有惊人的相似性。他们都主张弃恶扬善,注重社会道德的重建与净化。在道德观念上提出了极为相似的人类应该恪守的道德底线:不把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对待,施加到他人身上。这种理念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讲的“你要别人如何对你,就要如何对人”,释迦牟尼讲的“非己所安,不加与物”。他们阐述的理念具有相似的含义,都是表示人们在在社会关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底线,就是自己不能做到的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也就是不要加害于人,这就要求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就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如果再升华到道德的高度,就是自己喜欢的可以分享施惠于人,但这个分享施惠,不能去强迫别人接受。如果因为你自己认为高尚无比,强迫别人接受,这就剥夺了别人的自由,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底线。道德黄金律提出的要求是做人的底线,无非就是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具备同情心同理心,换言之,也就是把他人当作自己,即使达不到这个高度,至少要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

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在闭幕会上发表了一份《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各民族文化中都有相似的表述,因而被公认为是道德金律。这些人类精神导师所阐述的伟大思想,本来内含着给人以包容、自由的思想,但是一旦他们被当做控制人的思想的偶像,他们的理念也就发生了畸变,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成了中世纪儒学意识形态“己之所欲,强施于人”,中世纪基督教意识形态则畸变为“我要别人如何对我,别人就要如何对我”。

 西方宗教改革恢复耶稣的道德金律,因而走出了中世纪。而中国,直到今天,仍然走不出后世儒家己所不欲,强施于人的泥沼。许多明显损害利益甚至他人生命安全的事堂而皇之地以“为你好”的名义强施于人,强人所难,不讲天理,不讲良心,酿成许多人道灾难。如何通过与宗教改革相当的哲学改革,恢复孔子的道德金律,使人人具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理念,才能走出中世纪儒家思想束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球视野下的孔子和老子
国学就是儒学?除孔子外,闪耀于东方轴心时代的还有老子和墨子!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高校行 | 人类只是变复杂,并没有更聪明
轴心时代与慧智同运型教育
第 9 讲 奠基时代的第一代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