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管善建:我的三个同龄妹妹

☛京都闻道阁作者索引总目
前言:我有十个堂姐妹,还有很多表姐妹,经历各不相同,但都勤劳、能干,顾家、孝顺,能吃苦、有担当,心灵手巧、办事利索。
下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与我年龄相近的三个妹妹。她们只比我小月份,前后相差不到半岁,可以视为同龄。
这三位妹妹,也是我众多堂姐妹、表姐妹的一个缩影。她们的优良秉性,是我众多姐妹们的共性。我记录她们,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她们这一辈的女性所处的时代,和在其所处时代里所发生的故事。
秀枚妹忙碌的一天
近年来,在农村,很多外出务工人员攒下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在城里购置商品房,有小孩读书的,就安排在城里上学。
我四叔家这位只比我小一个月的堂妹,家里也是几年前在麻城买了住房,妹夫、外甥和外甥媳仍常年在外地务工,妹妹就在城里照看孙女上小学。她的弟弟、弟媳,在浙江打工,弟弟的小儿子在城里上初中,也委托她帮忙照顾。
下面以某个星期六为例,记述一下妹妹忙碌的一天。
星期一至五,妹妹早上送孙女上学、下午接孙女放学,这是雷打不动的,每天一样。星期六、星期天,给孙女报了一些兴趣班,有时还带孙女和侄子去公园游玩、去商场购物,回到家又要督促做作业,因此周末比平日更忙。

这个星期六,因为兴趣班的老师有事,妹妹提前就知道了,于是计划带孙女回乡下老家看看。因为在乡下,还有年迈的婆婆和父母。
带孙女回一趟老家,很高兴,但也很忙碌,很辛苦。
给婆婆和父母带的东西,提前就要准备好。还有老人喜欢吃的火烧粑,要保证带回去还是新鲜的、温热的,所以头天晚上和好面、调好馅,一大早就做火烧粑,一边还要督促孙女比平时早起床、洗漱、吃早餐。
匆匆吃完早餐,拿上大包小包的物品,带着孙女赶去车站坐车。先回到路途最远的婆婆那边,帮助收拾一下家里,就张罗做午饭。这当中,孙女也挺懂事,将老人喜欢吃的零食递给太奶奶享用。
婆婆八十多岁了,长期在乡下独居,吃着儿媳做的饭菜,感觉特别香。有重孙女在身边,更是既开心又开胃。
但与婆婆相聚的时间有限,吃完饭,妹妹带着孙女又赶到相隔好几里路的父母家,陪两位老人说说话,聊聊天,一样一样拎出买回来的东西并嘱咐该如何放置保存、如何使用或食用,又从保温盒里拿出还温热的火烧粑,老人吃得眉开眼笑,妹妹感到特别欣慰和舒坦。
火烧粑是鄂东北农家的一种常见面食,用面粉做皮,用蔬菜或豆角或瓜果、肉丁、蛋末等合理搭配做馅,类似北方的煎饼,就着稀饭和咸菜吃,是一种既饱肚又美味的食品。
妹妹做的火烧粑,皮薄馅多,外酥内软,厚度均匀,我的父亲(妹妹叫二伯)也很喜欢吃,所以每次妹妹都预多几个,给我父亲也带上一份。

下午的时间过得很快,妹妹想做顿晚饭给父母吃,可时间不允许,只能又匆匆赶去镇上,搭车回城,因为她的侄子,弟弟家的儿子半个月一次,从学校回来,要去接。
侄子带回的衣服,要洗、要晾晒。侄子两周在校的情况,要询问、要了解。侄子碰到的疑惑与困难,要帮分析和解决。正值青春期,侄子父母不在身边,妹妹感到责任很大。
就这样紧紧张张、忙忙碌碌,一下就忙到晚上9点多了。还要发信息给弟弟告诉侄子的情况,让弟弟、弟媳在外放心。孙女趁着奶奶忙,在“专心”地看电视,又得边催边哄地让她关掉电视,去洗澡好早点睡觉,因为明天还要去兴趣班上课。
一天的时间,从早到晚,妹妹就是这样马不停蹄地忙碌。为了老的,也为了小的;为了父母、婆婆,也为了伯父、侄子。真是不容易,确实不简单。好在妹妹做事利索,有计划有条理,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忙得充实,忙得开心。
妹妹为孙女、侄子撑起了一片天,也为丈夫、儿子与儿媳守候着温暖的港湾。她是老人家的主心骨——她的孝心,让独居的婆婆,不会感觉太孤单;让年迈的双亲和伯父,时时感到温暖。
秀枚妹,我为你点赞!
凤枝妹的汗水与幸福
现在的家庭趋于小型化,多年前那种老少几代,十几口人吃住在一起的人家,在城市可以说不复存在,即使在农村,也很少有了。
可我的堂妹凤枝,她家里现在还是四代人同吃同住,上慈下孝,相处和睦,实在难得。早几个月,妹夫还代表全家,光荣地领到“2022年度和谐家庭”的荣誉证书。

凤枝的公公婆婆都八十好几了,孙子已上小学。儿子学的是畜牧,在本市从事养殖业,离家几十公里,虽然现在交通方便,但因工作忙也不是经常回家。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已出嫁且有了外孙,回娘家就是客,不能指望做家务之类的了。所以家庭重担,还是压在妹夫和妹妹身上。
凤枝妹是我大伯的三女儿,从小就是劳动的好手。那时候兄弟姐妹多,家里并不是所有小孩都有机会上学。凤枝是等到她的弟弟,大伯家的三儿子上学的时候,才让她“陪读”。这样读了几年书,小学还没读完,就被迫辍学了。
没上学,就在家里帮着做家务。到了十二三岁时,家里分到责任田,插秧、割谷、挑草头,种麦、收麦、脱麦粒……耕田种地等等诸多农活,样样都跟着大伯学,小小年纪就成了种庄稼的能手。
如今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多,不少田地荒芜无人种,但凤枝妹家里的田地,没有一分一厘荒芜,因为妹夫和妹妹都是勤快人,也都是种田的能手。
不光是田地里的庄稼,山上还有一些经济作物,例如春天采雨前茶,秋天摘油茶果,都要赶在时令季节之前完成,凤枝妹身手敏捷,眼明手快,同样的时间,她采摘的量往往比别人多。
福白菊,是我们当地的特产。摘菊花、蒸菊花、晒菊花,是个挺费功夫的累人活,她家的收成也常常比别人多,这背后的付出和辛劳,只有妹夫和妹妹自己最清楚。
除了干农活,妹妹还常给外出做房屋装修的妹夫当帮手。妹夫最擅长的是铺贴瓷砖和粉刷墙面,也会砌墙、浇灌楼面。妹夫外出做工的时候,妹妹就负责和水泥、运砂浆,或帮忙铺地砖,这都是又累又脏的活,灰尘混着汗水,满脸都是,有时连眼都睁不开。
可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为了就近照顾一家老小,为了逢年过节也能象外出挣钱的人家一样过得体面,再苦再累,妹夫妹妹都能坚持。虽然同样干一天的活,可能挣的钱不一定有出外打工那么多,但一家四代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这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婆婆87岁高龄,烧火做饭已体力不支,一家人的三餐,也大多是妹妹张罗。外出做工的时候,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做早餐,同妹夫早早吃完赶去干活,老人如还没起床,就做好保温措施,保证公公婆婆吃时还是热的。
吃的蔬菜和粮食,基本上都是自己种的。花生油、菜籽油、茶油、芝麻油(老家叫香油),都是原生态,没有半点添加剂,自家吃不完,还卖一些补贴家用。
也许这种自家种自家吃、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确实有益健康吧,妹夫和妹妹虽然劳累,但身体都很好。妹妹的身材也特别好,做了奶奶,还很“苗条”,双腿长而有力,双手快而灵巧,连头发也黑得很。
有一首歌,歌名是《幸福在哪里》,其中的几句歌词是“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
没错,凤枝妹正以晶莹的汗水浇灌着全家的幸福……
院珍三妹的漫漫人生路
三妹是三叔家的第三个女儿,小名院珍,是在医院出生的,所以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上世纪60年代,农村小孩出生,一般都是请接生婆来家里接生,很少去医院待产。临产前,三婶心痛得厉害,怕出意外,才赶紧去了医院。还好,三妹在医院顺利降生。
三叔家的孩子多,当年农村大集体生产时,三叔家是生产队里出名的“缺粮户”,所以三妹的大姐、二姐都未进过学堂门。三妹虽然有上学,但时间不长,读到小学毕业,考上了初中,家里却供不起学费,只好辍学。
可是,三妹喜欢看书。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一般不会有个人订杂志、期刊之类的。当时我的堂兄,大伯家的儿子,在村里当干部,三妹就央求他将《中国青年》之类的杂志,借回家来,如饥似渴地阅读。
有时看书看得太入迷,忘了干农活,甚至忘了吃饭,就被三婶一顿数落,甚至被脾气暴躁的三叔责骂。被数落、被骂,虽然感到委屈,但喜欢看书的习惯,三妹一直保留着。
1990年春,我二哥的女儿出生不久,二哥受单位派遣,出国研修一年有余,三妹帮忙带侄女,二哥回国后三妹才回到老家。三妹回家时,侄女还不到两岁,但已会说很多话,还会背一些唐诗,这与三妹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开的,与她的聪明和灵秀是分不开的,与她喜欢看书是分不开的。
三妹带的这个侄女很感激小时候带她的三姑,博士毕业后,在某知名大学任职。前年,侄女回老家看望爷爷,还接她三姑同爷爷一道去北京游玩,途中经过济南,也特意停留观光。侄女懂得感恩,三妹也很高兴。
三妹从二哥家回老家后没多久,就有人上门说亲,可要介绍的人家三妹不满意,就趁媒人带她去相亲的途中,找个理由走开了,也没有回家,直接去了武汉。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离家出走”。
被逼到绝路上,三妹还是蛮有胆识的!在武汉,三妹自己找事做,年底才回家。

三妹离家数月,家里没有音讯,也很着急,年底回来了,全家都很高兴,三叔三婶也没再“逼亲”了。接下来的两三年,农忙时在家干农活,农闲时又去武汉打工。在打工期间,结交了来自同一个镇的女工友并成为好姊妹,后来又结识了女工友的哥哥,并恋爱、结婚。
在那个年代,农村自主恋爱的还不多,三妹上面的两个姐姐,都是通过媒人说媒,才订亲成家的。婚姻方面,三妹很有主见,这也许与她喜欢看书,从书中无形地、不知不觉地吸取了有益的思想和观念有关吧。三妹夫高中文化,在那时的农村,也算是难得的人才。
结婚后,三妹与妹夫恩爱、和谐,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挣到钱盖了楼房,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
妹夫常年在外做电厂设备安装之类的工程,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三妹有时在家忙农活,有时外出帮妹夫。妹夫所从事的工程天南海北都有,所以三妹也跟着走南闯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三妹一直没有放弃看书,语言表达能力很好。有时在微信上发一些文字,短短数句,文采飞扬。这些文字,三妹信手拈来,看似平常、简单,读起来却韵味悠长,有散文诗一样的感觉!
三妹的儿子也很有出息,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工作。三妹当年想读书,可只读了5年小学,就辍学了。儿子争气,妹夫和三妹感到很欣慰。现在三妹最盼望的,就是儿子早点结婚,她好早点抱上孙子。
结语:
上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是生育高峰期,我的姐姐妹妹们,也大多出生在那个时期。
渐渐地,她们步入了做奶奶或做外婆的年纪。虽然不再青春焕发,但仍然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家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愧笔墨表达能力有限,不能一一记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姐妹们对家的贡献,也就是对国的贡献!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祝贺妹妹妹夫又喜得一个孙女!
结婚前的分手
真是晴天霹雳,我妹妹她公公因为脑干出血刚去世了两天,今天早上我妹
妹妹离婚了……
农村妇女31岁丧偶,孤苦生活15年,难忘“少女情怀总是诗”
公公把儿媳杏花叫到自己屋内,关上门,神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