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却成就了一处地理


人类的多元文明中,恐怕难以找出第二个象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之多因一人、一文、一叹而流传千年,成为后人膜拜的景观。西方人的人文景观,更多地体现在建筑和绘画等视觉的艺术上,而中国人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栖息,这种心灵上的栖息和寻觅甚至可以穿越时空,弹指千年,依然如昨。东坡赤壁,就是这么个所在。

东坡赤壁位于鄂东古黄州城今黄冈市汉川门外的西北隅。相对于古战场“周郎赤壁”而言,东坡赤壁又称“文赤壁”。

陪我来黄冈的武汉某大学程先生在路上讲到一段趣闻:一次,他陪同领导接待北京来的一位客人,客人问赤壁在什么地方?他反问:是“文赤壁”还是“武赤壁”?对方眼睛一瞪:你懂什么!什么“文”、“武”,赤壁就是赤壁。一句话说得他站在边上也不好再作声。

这也难怪,作为奠定三国鼎立形势的一场著名战争,赤壁之战的确切位置,自古以来,有的人说在蒲折,也有人说在黄州,还有人说在钟祥、在武昌、在汉阳、在汉川等等。因为说法过多,经常弄得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我们本是顺路而来,一睹“东坡赤壁”的心情却很迫切。车刚到汉川门外,我们来不及停顿,急匆匆下车,站在“东坡赤壁”公园前的石牌坊,放眼望去,这里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气势。因为长江的堤岸向赤壁以南推了两里多路,闻名古今的“东坡赤壁”已经被孤立为一块数亩面积大小池塘包裹着的小山包。尽管低矮的山岗上,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长廊悠悠,古木森森,大墙高耸,璃瓦纵横,横江馆、涵晕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建筑引人注目,但是,站在山岗上,已经看不到长江,更难以感受到“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意。

这也不奇怪,当年苏轼作《赤壁赋》就有“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更何况我们这些已越千年的后来人。

相对而言,黄州还算不得历史名城。但是,与许多古城一样,黄州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史前文化,并被视为楚文化的三大发源地之一。自名噪秦汉的邾城开始,经三国、魏晋、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来,黄州明目变迁,隶属更迭,或为王都,或为郡治,或为州府所在,世事沧桑,代不乏人,但是,如果放在古老中国的大背景来看,又都显得有些淡然世外。

苏轼谪居於此著赤壁“两赋一词”,这也就是那么几个日月的功夫,百十文字的力度,却雀跃文坛千年,不仅成为黄州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也使黄州在中国的文化地理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所以,看的出来,黄州人很在意苏轼。今天的“东坡赤壁”公园内,有一座苏轼塑像,据说为一九八二年立,高六米,为全国第一座大型苏轼立像。塑像所表现的是苏轼手握书卷,昂首远望,似正构思新的诗篇。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被谪贬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又被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四年多的时间里,苏轼在这里撰诗文书画七百多篇,其中,尤以《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堪称千古绝唱,特别是他那个著名的“东坡”称谓,也源于此,这里的赤壁便是以“东坡赤壁”而别于其它的“赤壁”。

实际上,“东坡赤壁”是不是当年赤壁之战古战场的争论由来已久。此前,我在阅读一些文献和文人的笔墨争论中,心生许多疑惑,直到今天来到“东坡赤壁”,实地游览睡仙亭、放龟亭,登栖霞楼,望着眼前的赤壁,山形如壁,颜色赭赤,心中幡然清晰,这里又名“赤鼻矶”,实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

“赤鼻”与“赤壁”同音不同字,历久难免会出现误传,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历史中并不鲜见。虽然说考究古战场“赤壁”的地理位置,可以有许多的角度,但是我觉得军事的历史还是从军事的角度分析更接近事实的原貌。今人吴如嵩先生在其《论赤壁之战考赤壁地望》一文中,从战争进程的军事地理上理出几个重要的参照:先有曹军突袭襄樊,抢占江陵;刘备兵败长权,退守夏口。后有曹军水陆并进赤壁、乌林;周瑜、刘备夏口会合,同曹军在赤壁、乌林激战获胜。至终,曹军败走华容,退守江陵;孙、刘联军乘胜追击,围攻江陵。得出结论认为这场战争只能发生在蒲沂赤壁,与黄冈赤壁毫无关系。

这些笔墨官司结局如何,这里到底是不是赤壁之战发生地,其实并不紧要。

赤壁之战是一回事,苏轼著赤壁“两赋一词”是另一回事。

清初吴楚材、吴调侯所编注的《古文观止》注苏轼《前赤壁赋》云:“赤壁有二,唯蒲圻县西北乌林,与赤壁相对,乃周瑜破曹操处,东坡所游,则黄州之赤壁,误也。”这个“误”认作是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在我看来,以“误”来理解苏轼实在也并不高明,因为苏轼写得很明白:“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人道是”表明并非是苏轼有意认定,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就如同为北宋大家的范仲淹,他未必亲登岳阳楼,但是一样可以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题发挥,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人朱日睿干脆就挑明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清人始改此为“东坡赤壁”,名字改的恰当。

这里,本来就是文人成就的地理。

(本文下篇预告:人生低谷,苏轼有酒,还有一群不畏牵连获罪的朋友)

☆ 作者简介:魏国强,超自然现象业余研究者,“学生写作投稿信息总汇(190372520),”Q群群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用知识72.神州文武两赤壁
赤壁之战发生在哪儿?
沿着古代诗人的足迹(之十)--邱员太教育博客
掀起真假赤壁的盖头来
东坡赤壁
曹操的铜雀台,真的是为了“锁二乔”而建吗?杜牧误会曹操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