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建筑,究竟学的是什么?

       昨日整个朋友圈都炸了!

       什么?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啦?!(还不知道的童鞋请自行百度,小编就不给你敲重点啦!)

......

       看到大家都这么喜欢凑热闹,那么小编今天也想借用一下这个句式,给大家带来非常及其十分有用的干货!

       为了解决童鞋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与不充足不平衡的学习思考之间的矛盾,小编今日邀请了一位帅哥学长冯建豪,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本科建筑学习心得及同济大学建筑保研经验。

受李老师的约稿,我写下了这篇稿子,一方面是总结一些保研同济大学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为感谢在几凡学习的日子里李老师和杨老师给予的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将自己这四年来对建筑学科及其工作方式的探索与学弟学妹们做个交流,这里之所以加上工作方式方面的内容,是因为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未来建筑师,光靠扎实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能力仍然是不够的,合理高效的工作方法往往能够使你脱颖而出,详见下文。

       无论你是刚入坑的建筑新生,还是正在焦灼地准备考研或保研的大四学生,我相信这篇文章会带给你一定的帮助,因为我今日所谈,不止于保研,更有关建筑。

1

保研经验分享

说实话,我一直到大三才做出要读研的决定,虽然我的成绩从大一开始就一直保持第一,所以一开始就知道不出意外将来就会获得保研资格,但当时我身边的例子告诉我,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人往往发展得比读研的人快,因为研究生文聘不如三年工作经验,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任然坚信这一点,因为建筑是一门实践学科,与其停留在纸面上做研究,不如多在实际工程中去积累经验,当然将来有志于留校任教或专攻理论方向的小伙伴除外,所以,无论你已经获得了保研资格正在四处旅游还是正在专心致志的准备考研,请一定记住,相对于其他同学,你缺少了三年实践经验

▲准备保研复试,在几凡的快题练习

以上是题外话,当时咨询了很多老师和已经在工作的朋友是否放弃保研资格,之所以最终作出读研的决定,有三方面的原因:

◢ 一是来自同济大学本身的魅力,因为我知道我的本科学校在业界名气不大,所以我希望借同济大学的平台和它专业教学质量对自己的资历和能力有个提升;

◢ 二是近几年行业大调整,随着建筑行业黄金期的结束,设计单位和从业人员面临着大转型,而我们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任然是老的一套系统,目前大部分的设计单位仍没有实现转型,如果直接工作很难系统的接触新的工作流程、软件和项目进阶方式;

◢ 三是随着行业步伐放慢,市场所需的建筑从业人员数量也大幅下降,据估计未来有一半的建筑师将失业或转行,而淘汰的过程中学历可能成为因素之一,这样一来,进入同济大学继续深造似乎成了我的最佳选择。

▲准备保研复试,在几凡的快题练习

作出要保研同济的决定后,我从大三开始尽一切可能争取绩点,也是在大三这一年拿下了三个全国建筑设计竞赛奖,我至今仍记得大三结束时我的绩点飙到了4.5,连自己都觉得吃惊,这一年拿到了国家级奖学金。

到了大四,我对未来一年以及最终冲刺同济做了个完整的计划:一是放慢参加竞赛的脚步,我大四一年只参加了一个竞赛,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上,因为大四课程特别多,而且都是些高质量的课程,对自己建筑知识体系的完善很有帮助,到大四下,全面停止参加课外竞赛,集中精力做作品集,当然这样一来大四会有很多空闲精力,这些精力就花在看一些专业期刊并将看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上,也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阅历。大约到6月份,我开始进行作品集的收尾工作,并开始联系导师,这里我建议有志于就读同济的学弟学妹最好尽早地了解那里的老师,在平时关注他们的工作成果,这会对将来选择导师很有帮助,联系导师时需要将作品集发过去,所以作品集一定要尽早做好。之后就等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的通知,看到通知后尽快报名推免,通常来说推免初审进了以后复试是不刷人的,所以当你接到同济让你去复试的电话,你就可以松一口气了。

▲准备保研复试,在几凡的快题练习

说到底,保研主要靠大学四年来循序渐进的努力,把绩点和综合成绩保持住,在最后只要跟着对方大学发的通知一步一步走就行了,所以四年长期的积累是决定能否成功推免同济的关键,接下的篇幅,主要谈谈我这四年来的学习经历与心得。在此说明以下内容主要针对跟我一样将来打算进入设计院走建筑实践路线的同学,如果你将来打算进入高校走理论方向,那就不必往下看了。

2

初尝建筑

我们老师常说,建筑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太高了,不合适,因为智商高的人读建筑太可惜了,其实说得一点没错,学建筑是不需要智商的,那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天赋经验激情


     不得不说学建筑需要靠点天赋,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形式和空间的敏感性,很庆幸自己属于有点天赋的那类人。我们大一上主要学习一些绘画和理论课程,大一下主要是实体建构课程(现在看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由于大一还没有接触设计核心课程,加上自己没有任何绘画功底,大一这年学得特别吃力,但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老师让我们干嘛我们就干嘛,甚至画这些画搭这些模型到底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就好像生产线上的一个工人,只知道自己这一环节,不知道整个生产流程是怎么运作的。

▲大一钢笔画练习

好在大一下半学期的时候我通过课外的阅读以及与专业老师的交流渐渐意识到学校课程设置的这一弊病,于是,我开始调整学习思路,不再跟着全年级一起走,布置的课程任务花少量时间应付,大量的时间泡在图书馆增加阅读量,大一一年,我都忘了看了多少书,有几本书至今记忆犹新,推荐给大家,《房屋建筑学》(土木专业建筑工程教材)、《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赫曼·赫兹伯格)、《建筑家系列》(日本,内藤广、伊东丰雄、隈研吾、藤森照信)、《建筑师的二十岁》、《建筑空间组合论》,还有一本大专的建筑教材,关于专业制图的,名字想不起来了,对扎实基础很有帮助,我记得还有一本小册子,是关于一个建筑师对几个项目实践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自己将来究竟是怎样的工作状态。

大二一年初步接触建筑设计,由于大一的积累,我排平面要比别的同学熟练很多,熟练的平面基本功也为高年级驾驭复杂形体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当时过于追求建筑的实用性,而忽略了形式的美学和感染力,大二上半学期的的设计实用但都很平庸,当时就意识到自己过去对造型能力训练的忽视,于是开始大量搜集案例研究造型手法,但很不幸,造型能力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感觉,我在这里也没法告诉大家究竟应该怎样做造型,但对这个问题探索的过程中,有一位建筑师不得不提,那就是路易斯·康

       我至今仍相信,看懂了路易斯·康的作品,建筑设计就入门了,以下是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两个(至少是当时最喜欢,现在看来手法有点过于简单了)。

       路易斯·康的作品多强调竖向感,很多地方都会实用“脱离”的体块关系,他的每一处设缝,每一处断开,虚实关系、材质的变化都是建筑初学者熟悉基本造型处理手法的很好案例,当然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必须知道一个手法背后的原因,这样你将来遇到具体问题就能使用具体的解决手法,而不是简单地套用,这话老师也对大家说过吧,当时听不懂的现在应该还是听不懂,接下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看下图:

这是一张我随便从网上找的图片,很常见的设计院作品,感觉不怎么样,但主要是想说明为啥处理成三个体块,同时又相互断开用凹进的缝连接呢?

◢ 以下进行简单的解读:我想排平面和做造型的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人,设计院经常有这种情况,从开间可以看出两边的两个横向条形体块长度大概40米多一点,大家都知道消防疏散距离是22米,这也就意味着两边端头各放一部楼梯,正中放一部楼梯是解决疏散最合适的平面形式,而当那个负责做造型的哥们拿到平面一看,完了,楼梯间在正中不好处理体块关系呀,于是他一定绞尽脑汁想办法削弱对称感,首先就是把中间的楼梯间升起的同时与右边的体块断开,楼梯间与左边体块处理成相似的金属材质,成为整体,而右边体块则搞成对比鲜明的黄色,这样一来,把原来对称的一个体块处理成了一大一小两个体块,这样还没完,他又在左边用了大量虚面并将首层完全虚化,让上面的体块漂浮,如果不考虑建筑的功能,我相信他一定会把右边黄色的体块做成上下一体直接落地,但估计是由于底层是商铺或其他对外营业用房,不得不内退留出柱廊,所以上面的体块从功能上来说也会像左边那样飘起来,但大家发现没,黄色体块两侧两道外墙落地了,我相信这是设计师有意为之,目的就是将柱廊控制在体块内,使整个体块看上去是落地的,与左边拉开关系。大的形体确定以后就开始做小处理了,主要就是开窗,我个人认为开窗的方式概括起来只有两种,一种是破形的,另一种是不破形的,也是为了拉开关系,左边体块用了破形的“大手笔”处理,右边体块用了不破形的“小动作”处理,保持其整体上的实体感。另外他很狡猾地在画效果图时拉了个很远的透视角,所以一眼看去感觉还挺和谐的。

3

新的建筑思想

然而上这些只是基础中的基础,大二结束后我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形式处理法则,正当觉得已经迈入建筑的大门,我就意识到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做出来的设计别人一看确实是专业的,但缺点火候,当时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够精彩”,于是我开始琢磨为什么不够精彩,怎样才能算精彩?

其实仔细想想很容易想明白,前面说的那些形式处理法则是上世纪现代主义运动中产生的,这些以柯布西耶、密斯等现代主义大师为代表的处理手法是为顺应当时战后快速建造而产生的,不光在建筑领域,其他产品、艺术领域也都掀起这股追求快速、批量生产、简洁实用的风潮,进而影响了主流审美,所以现代主义成了建筑学的主流,但随着战后艰难期的结束,马上有一些不服的建筑师和不差钱的资本家开始与现代主义相对抗,原因很简单,建筑在过去一直是艺术,到了现代由于战争大家都没钱了,所以战后不得不追求一种快速高效的建设手段,但现在艰难期过去了,凭什么还要住那些方盒子的住宅,凭什么还要去除装饰,为什么不能回到从前那个金碧辉煌的时代呢。但回去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主流审美已经被改变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当下的建筑仍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之内,但又不止于现代主义。上世纪大师们的手法作为初学者我们要学,因为那是基础,但不能光学他们,因为毕竟已经过时了。有人说经典的作品不会过时,我觉得那是分语境的,如果把建筑作为一种产品看,那么是产品就一定会过时。

接下来就要搬上颠覆我整个建筑观,并让我真正学会灵活处理形式和空间的一个人,就是这位:

Bjarke Ingels

BIG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大部分的高校老师其实都不认可这个事务所的作品,但我们要学的是他们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一点:产品思维

首先来感受一下:


       那么他们的产品思维体现在哪里呢?

       ◢ 首先是设计思路,BIG的分析图大家都不陌生吧,总结起来他们说的就是两件事儿:一是需求,二是亮点,这就是打造一件产品最关键的两点。打个简单的比方吧,大家平常用的洗发水品牌有一大堆,比如潘婷、飘柔、海飞丝等等,但他们都是宝洁旗下的产品,为什么保洁公司要搞得这么复杂,弄出这么多品牌,直接都叫宝洁不就完了吗?其实是因为一种品牌可以代表一类需求,有的主打去屑,有的主打控油,这样消费者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不同产品,有利于公司产品占据市场,如果说他们只推出一款洗发水,说它既能去屑又能控油还能护发,那么消费者购买时就会没有方向,从而去购买别的产品,因为它们失去了自己的亮点。这就是产品思维的一个基本观点:与其试图一棍子打倒一片人不如一棍子专打一类人。

       回到建筑,BIG不是什么大型的建筑公司,但却能够一年创造20亿的设计费收益,与他们的设计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与大部分事务所一样,他们的设计思路通常也是从场地入手理性分析,只不过基本的场地环境问题解决后,在深入设计前他们还要回答一个问题:建筑的亮点在哪里,他们的亮点从来不会去搬用一些深奥的概念理论来作为设计支撑,对他们来说,那都是学术,而他们是商人,他们会从基地当地或周边的社会需求、甲方的意愿、场地的特殊性等方面寻找方案的卖点,类似于市场调查。比如说筑名的“”8“”字住宅,为了让喜爱骑自行车的丹麦人能在自家小区有一种在郊外骑车越野的感觉,将整个建筑设计成了“”8“”字形的围合,内设一条贯通的自行车道,居民茶余饭后都可以在这一层骑车,一边是高耸的建筑立面,一遍是景观有优美的公共庭院,就像洲际公路上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局部悬挑、架空的体块又仿佛穿越过山隧道,大家脑海里有没有一幅画面呢?

       ◢ 产品思维的另一体现在于他们的经营,他们很清楚,各大建筑事务所的专业水平差得不多,要想拿到更多项目,提高名声很重要,所以Bjarke就想尽办法炒作,他们会为每一个项目设计一个logo:

重要项目会请专业的电影特效团队制作视频,项目宣传视频做的简直就跟大片一样,他也成为第一个网红建筑师,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宣传自己的项目和建筑思想,这种看似作秀的宣传手段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知道甲方本身就需要一个噱头。

说这些的目的是想表达我的个人观点:虽然我们是学建筑的,但不能所有问题都试图用建筑学的方法去解决,有些事儿从建筑学的角度上去看是不合理的,但从市场的角度上去看或许是合理的。

3

全局观与高效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多高校的建筑教学设计课程和技术理论课程是脱节的,一直到毕业,也没有人会提醒我们:我们其实对建筑仍然一无所知,因为一栋楼究竟是怎么建起来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只学了怎么排平面、怎么做造型、怎么丰富立面,但没有涉及做完这些以后还要做什么,这些都需要我在工作中去重新学习,我在大四的时候越来越关注这一点,我开始觉得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师不是那些名声在外的所谓大师,而是那些能够灵活把握项目全程,熟悉各个项目流程,并能作出高完成度作品的实践建筑师。

这种在项目前期就考虑好全盘计划的思维就是全局观

而这一点,应该很少有老师跟大家提过,因为本科阶段的课程设计的周期非常长,一个方案做8周,其实在工作中较小的项目做方案可能只有两三天,这种长期的作业使老师不得不分阶段布置任务,前几周研究项目背景、基地和总图,然后做平面,平面做完后立造型,最后深化、交图,分阶段还会给你一个成绩,如果学生自己不善于思考就会完全被老师带着走,以至于会出现这种情况:画平面时不去考虑造型,形体处理时不考虑内部功能和细部构造,理念研究归理念研究,做方案归做方案,但因为你乖乖地跟着老师走,每一步都按时完成,可能最后老师还会给你一个较高的分数,但是长此以往就会缺少一种独立把控全局的能力。

从大三下开始,我会在第一周也就是刚开始就把整个方案的总图、大致功能布局、体块造型、主要材料、将来深化时大致的处理手段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麻烦全部考虑好,都不会很细,有些甚至只是脑海中大概的一闪念,但这会对方案的推进很有好处。我们不应该一个方面做得很深入,做完了再去考虑下一个方面,而是应该所有问题同步考虑。同步深入,平面图上一个调整要立马想到反映在造型上是个什么影响、形体上一个处理要立马想到会不会对内部带来不便、做表皮构件时要大致想好细部构造怎么做、特殊屋面处理时,雨水怎么排除,屋面檐沟如何设置、檐沟一做对形体或内部层高会带来什么影响、如果要涉及种植,种植楼板构造怎么处理、设计之初层高需要加高多少来容纳种植土、设备管线需要占多少层高、内部房间不需要开窗但立面上太实了怎么办……对所有这些问题在一开始都应当有一个大致的想法,这样到后面不至于手忙脚乱,因为所有事情已在你预料之中,这样会大大提高做方案的速度。

下面放上几张本科阶段的作业:

       以上是我这几年最真实的心得体会,但每个人的目标定位和自身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我的建议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有些想法可能受到我自身现阶段的局限,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会有所改变,但我真心希望本文对仍拼搏于建筑战线上的学弟学妹能有所帮助,望大家能批判性地思考和接受上述建议。

同时再次感谢几凡给予这次交流心得的机会!

       不知道小编今日送上的干货是否已经解决了各位正在准备保研的或准备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童鞋们的主要矛盾。不急不急,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就不好了!

       小编鸡腿就不要了,希望多多少少能对童鞋们产生一些帮助!

       下面是冯建豪学长几凡学习的成果展示

  

编辑几小凡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筑老八校与新八校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导师说 08 | 在 Cooper Union 学习,感兴趣比有意义更重要
2015年中国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TOP10
Pocket Archvoe | 王子耕访谈 - “ 坦然地漫不经心 ”
穆威:关于设计的10条不可见原则
低学历建筑师的经历告诉你学历到底重不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