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图识病(四)

一、粗缩病

1、症状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5~6叶期可显症,首先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

2、发生规律

玉米粗缩病病原为玉米粗缩病毒。苗期感病性最强。该病属于昆虫传播病害,病毒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经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灰飞虱一旦得毒便终生带毒。该病毒可在多年生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等传毒介体上越冬。毒源、介体、玉米感病品种是玉米粗缩病发生的3个必要条件。一是毒源量:多年生禾本科作物及杂草是玉米粗缩病毒的寄主植物,因此管理粗放、杂草多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二是玉米品种抗病性:目前种植的大部分品种对病毒病中感或高感,抗病品种很少,高抗品种更少。因此,一旦传毒介体增多,就会促进该病发生流行。三是玉米栽培模式:玉米不同生育期感病程度差异较大,感病越早,病情越重。

3、防治措施

对该病的防治应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是栽培管理措施。(1)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可以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2)清除杂草,控制毒源,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适宜的栖息场所。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

二是药剂防治。(1)药剂拌种或包衣。用内吸杀虫剂或包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可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害传播。(2)苗期喷药杀虫。在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药防治灰飞虱,对减轻病害有一定作用。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20克加水喷雾,全面防治田埂、地头、沟边杂草上的灰飞虱和蚜虫。玉米三叶期及时用氧化乐果加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喷雾预防,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治效果不理想时,用25%吗啉胍·锌可溶性粉剂或菌毒清喷雾治疗,达到治虫防病的目的。(3)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可选用1.5%硫铜·烷基·烷醇乳油进行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

二、茎腐病(青枯病)

1、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处伤口浸入。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玉米灌浆中期至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重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有利条件,茎基部叶鞘间雨后集水湿度大,容易发病。施氮肥过多,过度密植、田间阴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都会加重发病。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以及高温多雨年份,尤其在玉米灌浆期间到蜡熟期若遇暴雨后突然转晴时,该病可能大流行。感病植株雨后突然放晴,在2-3天内整个植株就会青枯萎蔫,全株叶片从下而上枯黄。

常见有2种类型:急性型—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迅速枯死,叶片灰绿色,似水烫状。慢性型—包括从上而下枯死和自下而上枯死两种,叶片逐渐变黄而死。染病后期茎秆内部变空,茎基部局部软腐,易倒伏。有时在田间发现个别植株叶片无异常,但果穗突然下垂,实际上这就青枯的前期表现,一般在一周内叶片就将青枯。由于青枯后影响籽粒灌浆,致使籽粒秕瘦,粒与粒之间,行与行之间松动,果穗容易用手扭曲。

2、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2)合理蜜植。(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雨季排除积水。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4)及时拔除重病折倒病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深翻深埋或集中烧毁,可避免病害传播,并减少浸染来源。(5)与大豆、花生等作物轮作倒茬,合理密植,及时防治粘虫、玉米螟和地下害虫。

三、褐斑病

1、症状

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农业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③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④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透性。

(3)药剂防治。 ①预防为主,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粉锈宁1000倍液或25%戊唑醇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②早发现早防治,玉米发病初期用25%的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

四、锈病

1、症状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我国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酐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

(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谷子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玉米茎腐病
送你一套图谱,玉米病害不求人,再也不怕误判了!
小麦返青拔节期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案
17种水稻病害诊断技巧
玉米新品种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