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号称北宋国防第一关的高阳关和北宋名将杨延昭


很早以前就想写这个了,但是因为要搜集很多资料的缘故,心中总有一些胆怯。特别感谢一下王永利、段亮两位先生所主持编纂的【史说高阳】一书,他们为这篇文章提供了十分翔实的史料。

据说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假如说真的可以穿越回古代,大家最想去的朝代是哪个?调查结果令人大跌眼球,因为排名最靠前的既不是大唐盛世,也不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更不是距离我们很近的明清,而是总打败仗、降将层出不穷、看上去老没出息的宋代。为什么呢?有一位大学问家叫做程伊川,他说:宋代有五件事是超越别的朝代的。一,百年无内乱。二,四圣百年----出了四位圣明的皇帝。三,改朝换代没有侵扰民间。四。一百年没有杀过大臣。看不顺眼就是流放。五,对周边蛮族采取怀柔政策。这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也是一个相对来说开明民主的年代。

宋代雄心勃勃的皇帝很少,宋太宗赵光义算是一个。由于他得位不正(弟继兄位),就很想建立不世之功而立根本,而这个时候,南方的诸侯小国都已经拔掉,赵光义的目光北望,锁定了北汉。但是北汉并不是省油的灯,因为他的背后,是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契丹人-------辽国。


据说宋太宗决定北伐的时候,还把契丹人吓了一跳,因为两国之间一直有合约。契丹人急忙派了使者过来问道:为什么打北汉啊(何名而伐也?)宋太宗慷慨激昂,说到:他不听话,我就打他。你要不过来掺和,咱们合约照旧。你要是过来帮助北汉,咱们只能兵戎相见了。河东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如北朝不援,和约如故;否则,只有兵戎相见!)-----这豪情壮语,也就宋太宗说了这么一次,在其后的宋朝三百年的历史里,就再也听不到了。

979年,宋灭北汉。看上去好像宋朝得了一个大胜利。其实不然。宋太宗的军事眼光比他哥哥赵匡胤还是差点的。很早以前,赵匡胤就和心腹大将赵普等人研究过,灭北汉小菜一碟,最主要的敌人是契丹人。果然宋太宗在灭掉北汉之后,想顺便也收复燕云十六州,和辽国爆发了最终以失败告终的高粱河之战,或者称幽州之战。此战是宋辽之间第一次军事对话,也可以称作宋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之后,宋朝屡战屡败,辽国日益强大,一直到澶渊之盟,两国之间签订了维护两国之间和平的百年条约。就在这段时间里,宋朝一直处于战略防御,高阳关的重要位置凸显出来。

最初宋太宗并没有把高阳关列入三关之内,而是称作关南。高阳关也不是在城内,而是在城西的三岔口,叫做草桥关。幽州之战之后败师回京的宋太宗不得不把高阳作为前沿重关,并正式命名为高阳关,屯重兵,固边陲,为三关口之一。(另外两关一名益津,一名瓦桥)如果把三关比喻做兽首,那么瓦桥关和益津关为犄角,高阳关则是真正的大脑。明,顾炎武:“高阳关与益津、瓦桥互相联络,而高阳实为根本,控扼幽蓟,戍守特重。”

失去了长城和燕云山脉作为屏障的宋太宗,只好退而求次,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疏通冀中一带的河流 ,形成一道以海河、拒马河、大清河为界,西起保州(保定),东到塘沽,延漫900里长的河塘防线。北宋划分天下为十五路,作为北方防线的高阳关路,治所就设在高阳城。高阳关路设州六个,分别为:沧州、鄚州、霸州、雄州、瀛洲(河间)、保州。设军六个:乾宁军、信安军、保定军、顺安军、安肃军、广信军。

宋太宗对高阳关非常的重视。朝廷提到对辽国的防御作战的时候,多次提到高阳关。凡有官员到高阳走马上任,宋太宗甚至多次把官员叫到身前,特别交代:镇、定、高阳,是咽喉所在,绝对不能丢的,如果辽国杀过去,尽管让他们杀过去,你可以不与之战。

作为宋朝北防第一重关,高阳关地区一直战事不断。比较著名的战役,有979年,大将郭进在高阳关大破契丹。982年,契丹三万军马分三路进攻,被宋将败于安新安州。损兵2000.。986年, 宋将曹彬兵败南撤,先在拒马河被淹死无数,余众奔至高阳,再被契丹人在城外击杀数万人。。。。。

镇守高阳关的被宋将领里不乏名人,最出名的就是北宋名将杨延昭。写到这里,我偷偷懒罢,把我的一篇旧文拿过来糊弄。


扩展阅读,北宋名将杨延昭: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是因为怕冲撞了宋真宗臆造的圣祖赵玄朗的名字,遂改名杨延昭。其实杨延昭在家里也不是排老六,而是排老大。杨六郎这个名字,是他的敌人----契丹人(辽)起的。契丹人认为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的第六星“六郎星宿”主镇幽州北方,而杨延昭勇猛善战,为他所不敌,所以,他们一致认为杨延昭是六郎星下凡,而称之为杨六郎了。

杨六郎最早扬名在朔州一战。当时随父亲杨业、大将潘美(就是大家熟知的潘仁美。但是历史上,人家潘美可是大大的良臣忠将。)北伐的他,不过是一名没有实权的供奉官,就像我们现在足球场的替补一样。是父亲杨业力保儿子做了先锋。而杨六郎也果真没有令她的父亲失望,朔州城外,一支流矢贯穿了杨六郎的臂膀,血染征袍,但是他毫不畏缩,反而是越杀越勇,杀伤辽兵无数,一举夺下朔州。

父亲阵亡之后,咸平二年,杨六郎任保州(就是咱们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定(为了大家便于阅读,以后的地名均采用现在的地名,等于是我直接翻译过来了)、徐水,遂城三地。同年十月,辽军在萧太后的督军下大举入侵保定等地,目标锁定遂城。遂城城地狭小无备。辽军集中力量疯狂进攻。但,很可惜的是,他们遇到了生命中的宿敌杨六郎,而且,那时候的冬天天寒地冻,并不像现在这样的暖冬。智计无双的杨六郎一面亲自到城头上组织军民坚守,一面在晚间命军民汲水浇到城外墙皮。一夜之间,遂城成为了冰城,滑溜得无法攀登,辽兵无奈,只好撤退,而杨六郎却趁机在后面掩杀,截获辽军马匹武器无数。

第二年,辽兵卷土重来,杨六郎在杨山(宋时称羊山,属徐水,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名将,后改成杨山)以西埋伏重兵,而他则从北面正面挑战,且战且退,诱敌深入至西山。当伏兵杀出,辽兵措手不及,溃不成军,一路败逃。这一战,杨六郎和他的部下生擒了敌军的晌将领,缴获了战马武器粮草无数,令辽兵魂飞胆丧。也就因为这一战,杨六郎被晋升为貘州(任丘貘州)团练史。直接督防雄县、高阳、任丘这一宋朝的主要防线。也就在这个时期,高阳的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凸显出来,宋朝逐渐完备在高阳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以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三关一线的防御体系。而其中,高阳关首当其冲。值得说明一下的是,当时的高阳关,是在今天的旧城。旧城这个村名的来历,就是因为高阳的搬迁。那边有新高阳城,这边有旧高阳城,后来,简称旧城。

004年,爆发了宋辽之间最大的一场战争,史称为澶州之战。是年,辽国萧太后亲自督战,举辽国全部兵力,大举南侵,却在河北的徐水、保定、高阳、完县等地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 ,均以失败告终。辽兵不得已绕路,在击败德清军之后,直逼河南的澶州,宋朝野震动。呵呵写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是要为昏庸软弱的大宋朝叹息一声了。虽然宋真宗在寇准的百般劝阻下,来到了澶州督战,但是却是抱定了和辽国讲和之心。宋真宗和一些软骨头的权臣很幼稚的相信了辽国的至今听起来都十分可笑的侵略理由:我们什么也没有,这才会发起战争。假设你们能给我们一些的话,我们就会退兵。。。

这绝对是色厉内荏的表现,实际情况是:早在萧太后率主力围攻瀛州(今河北河间),遭宋知州李延渥顽强抗击,10余日未克,反丧师3万余众 ;在保定。高阳。完县。徐水,辽兵也多有伤亡,险些成为了惊弓之鸟;澶州城外,辽国的统军史萧挞凛也中宋国的伏弩身死,辽国的士气大为低落。。。。

而宋国第一个十分准确的判断出辽国军事情况的人,就是杨延昭。他提出“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瓢掠,率在马上。愿饰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意思是说,大家别看契丹人多数众,但是他们已经离开了他们家乡千里之遥,后继给养严重不足,不过是他们马背上驮得那点东西。让我来攻击他们吧,咱们只需坚守,他们必会退兵,然后我只需在他们主要撤退的路线上设下伏兵,绝对可以把他们歼灭。到时候,即便是夺取幽云十六州想来也不是不可行的事情。

但是,宋朝并没有采纳杨延昭的想法,反而是定下了一个十分屈辱的澶渊之盟。诚然,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征战,宋朝也获得了长达百年之久的和平,但是,如果采纳了杨延昭的意见呢?恐怕历史就会改写吧?所以,杨延昭也是感到了十分的悲愤。就在澶渊之盟签订之后,辽兵撤退之时,杨延昭率其所部,轻骑前进,直抵辽境,破古城,枭敌首甚众!

哈!这是什么样的胆魄!大有我虽一人敌万千却愿独身前往之势!这是何等的英雄!事后,宋朝上下也都为杨延昭这个英雄震动,宋真宗非但没有怪责杨延昭有破坏宋辽友好关系之嫌(毕竟是刚刚签约之后),反而直接提拔杨延昭做了高阳关副都部署。也就是从此时起,杨延昭到达高阳,一任九年,直到他57岁那年,死在高阳。

。。。。我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已经是千年以后,也并非是当地的土著----听我的祖辈讲,我们的祖先是因为明朝洪武年间的大迁徙,这才到高阳安居乐户的。但是这又有什么干系?每天在这块土地上行走,我似乎还能感觉到杨延昭这位名将的强大精神。策马也好,缓行也罢,我想杨将军一定把我的家乡这一代的地理形势探察得一清二楚,完全做到了了然于胸。否则的话,他不会把陨星坠落而成的天坑,加固堤坝而成为今日我们见到的华北明珠白洋淀。北人善骑射,至此见一片汪洋,怕不会仰天长叹?当然最最了不起的还是杨延昭发明的屯田之术。挖河渠,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福泽乡里。

若干年后,高阳另有一位明末重臣,来到旧城附近,沿着杨六郎生平的足迹,仔仔细细地走了一程。不多时日,利用这种屯田的方法,山海关外筑起另一道长城--------关宁防线,有效地遏制了清朝的扩张。

这个人,就是孙承宗。

我的家乡,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杨六郎以及杨家将的故事和传说。甚至有许多地名都和这位英雄、这位英雄的家人们产生着关联。例如任丘县境内就有一个名字叫做天门口的村庄,传说,这里就是当年萧太后摆下的天门大阵的入口。再比如说家乡附近的教台村,有历史记载,大宋御辽时此地建有教兵台,故此得名。

杨延昭可称为有勇有谋。一方面固然能提枪跃马,上阵厮杀,一方面他的智谋那也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辽兵擅长骑射、马战,杨延昭就在高阳(旧城)挖了无数的地洞。壕沟,专门训练好长兵器,用来对付辽国的骑兵。长枪,长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从地下伸出来,刺进奔驰中的马腹。

旧城曾有过几次被辽国围城的战斗。但是每一次都是以辽国的失败而告终。提到杨六郎,辽兵个个都是谈虎色变,因为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这个“上天的星宿”会给他们送上什么样的“礼物”,有的时候,竟然会是从城墙上凌空飞来无数的蝎子,蛰得他们个个鼻青脸肿。杨延昭手下的士兵,每人都会随身携带一口袋黄豆。这是壕沟不足峙的时候,撒到地上,专门对付骑兵的。传说中杨六郎能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这就是这些传说的雏形。

和岳武穆一样的,杨延昭也是一元儒将,有他的诗文传世。例如下面的这一首:

月下敲蛅乡夜寒,征人不寐忆长安。
雾迷北塞逰魂泣,草没中原战骨酸。
直望明河临象国,谁将甘露捧金盘。
何年卸甲天河洗,酩酊征歌岁月宽。

呵呵,若是生在和平时代,说不定杨延昭也会成为一代词人吧?谁能说得准呢,毕竟,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哦,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就是,杨延昭是三月桃花的花神。一个铁骨铮铮的铁血武将,怎么会有这么香艳的一个附加?我想,大概是桃木是驱邪的东东,而杨六郎爱国爱民,保护着黎民百姓不受外族侵略,所以大家才会如此得想象吧?更何况,桃花花开如血,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杨家一门忠烈的血迹斑斑?不管怎么说,把这一位我所敬慕的名将神化,总是弘扬爱国精神的好事,是我心中十分赞同的。

杨延昭在高阳(旧城)九年期间,辽国几乎就是秋毫未犯,这一境百姓虽在身在边防,却是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安居乐业的生活。杨延昭与士兵同甘苦,上阵厮杀,总是一马当先。有了战功,却是全部让给自己的部下,再加上爱民如子,所以,在高阳(旧城)的这九年,杨延昭和当地的百姓、手下的部属都结下了身后的友情。

但是,他是不快乐的。常常的,他独自策马到高河河边,远望北方,抚掌轻叹。他一定想建立和卫青。霍去病一样的不朽的功勋,亲自率领数万铁骑,踏破贺兰山缺。但是,一切只是他的幻想罢了。他的领导---大宋朝廷并不允许他实现他的梦想。所以,杨延昭在高阳的九年,也是他满腹愤懑不能宣泄的九年,就在1014年,杨延昭一病不起,就此与世长辞,死在在高阳的寓所里,享年57岁。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里有一段对于杨延昭刻描写,是十分中肯和准确的。他说:「甲午,高阳关言,副都部署莫州防御使杨延昭卒。延昭即延朗,智勇善战,所得俸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性质素,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二十余年,辽人惮之,曰杨六郎。讣闻,帝嗟悼,遣中使护丧而归,河朔人多望柩而泣。官其三子。」

我觉得这段话,真的可以作为杨延昭的盖棺之论。时过千年,当我们从宋史里读到高阳这个熟悉的字词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这个伟大的人物。或者说,我们都应该从浩瀚的时空里,感受到杨延昭的一些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杨业:打造杨门虎将的北汉男儿,投降宋朝后却一步步被队友坑死!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雁门关古战场 (十)
北宋被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其实不然,带你认识北宋抗辽五大名将
宋与辽的那些事
忠烈杨业究竟死于何人之手?潘美并非真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