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5月份成长记录《一个富足集体的秘密——1+1的遐想》

一个富足集体的秘密——1+1的遐想

叶圣涛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1+1=2,成年人更加不会对这个等式质疑。没错,正是因为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会计算这道题,以至于我们在不假思索的说出答案的同时,却忘记了这个等式的成立条件。

有什么条件呢?

这个1是一个悬置了经验内容的纯量。因此,1个正义的人+1个邪恶的人,1个孩子+1个老人,1个男人+1个女人,从纯量上看,都是2个人。但是,如果将经验内容还原回来,将得到不一样的画面:1个正义的人和1个邪恶的人可能要进行一番正邪不两立的战斗;1个孩子和1个老人能给人天伦之乐的想象;1个男人和1个女人,若是年龄相当,又很般配,也许是一对夫妻。

因此,如果考虑到实际内容,1+1未必等于2,因为<2>2都有可能。究竟会呈现哪一种可能性,取决于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视彼此为空气和路人,那就是=2;如果相互戕害乃至暴力相向,那就是<2;如果互助互爱,并且互相分享彼此的观点、特长、经历以促进彼此的成长,那就是>2

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一个集体,比如,一个家族、一个班级、一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重新追思集体的价值,并不是背道而驰,相反,恰恰有着特殊的意义。集体之所以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因为,你不可能将个体的真实人生悬置掉,不可能将人际间复杂而多样的关系悬置掉。一个个鲜活的真实个体生命将赋予集体不一样的气质,这就使得1+1具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11+1<2,象征着“一个相互戕害的集体”

如果每个个体只想着“得到”而从不想着“付出”,最后呈现出的就是一个相互戕害的集体。一个苹果,每个人都想吃,怎么办呢?那就凭借武力,谁最后胜出,谁将得到这个苹果。一个国家,每个人都想统治,怎么办呢?那就凭借武力,胜者为王。

在这样的集体中,谁强大谁将得到更多,谁得到更多谁将变得更强大。在这个正向反馈的循环中,王者最终会占有全部资源,《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里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描述的就是这种极端状况。王者不仅拥有这个集体的全部资源,连同这个集体的其余成员也变成了王者的所有物。

因此,人人都想“得到”,最后的结果差不多等价于人人都会“失去”。尽管从理论上说,人人都有称王称霸的可能性,但是,只要稍微有点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知识,都知道这比中体育彩票的几率还小。

“得到”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贫穷”的心态。霸王即便富甲天下,也依然是一贫如洗,因为富裕不是占有的多寡,而是付出的多少。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在以下几个概念之间画上等号:贫穷心态=渴望得到=暴力法则=相互戕害=霸王。

当今之中国还时不时曝出一些相互戕害的新闻,比如,最近的魏泽西事件。百度+莆田系+监管部门+武警医院,构成了掠夺的一方,以魏泽西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构成了被掠夺的一方。看起来,魏泽西是穷的可怜,实际上,百度+莆田系+监管部门+武警医院也富不到哪里去。这个事件折射出部分国人还没有走出春秋五霸和王朝更替所遗留给国人的贫穷心态。

21+1=2,象征着“一个相互冷漠的集体”

与其相互戕害,不如老死不相往来,相互视对方为空气,好过你抢我夺。于是乎,在这种心态之下,一个相互冷漠的集体冉冉升起。

在中国,道家的处事精神正是对那个相互戕害的社会的回应。中国的文人和艺术家最能体现这种精神姿态。无论是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唐寅的“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都体现了那种深入中国文人骨髓的隐士精神。似乎,人们面对那个相互戕害的社会,除了独善其身之外,并没有什么良策。

然而,如果人人都做隐士,都置身世外,恐怕中国历史会改写了。道家顶多只能塑造一个个孤芳自赏的个体,不能从根本上将一个集体带出那种相互戕害的状态。而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想却做到了这一点。

理性社会要求人服从法律和规则,而不是服从某个霸王和权威人物。法律和规则虽然是冰冷的,但却是逃离相互戕害的社会所值得依靠的那种冰冷。执法者若是在执法过程中添加个人情感去影响法律的效力,将是不义的。因此,当我们说,一个理性的社会=一个冷漠的社会,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褒义词

缺乏理性精神的人,往往抱怨执法者的“铁面无私”,抱怨规则的死板。但是,倘若没有这样的理性规则,这个集体立马会跌入普遍贫困的境地。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说到底实际上是西方的理性精神打败了中国的帝王精神。帝王精神看起来威加海内、不可一世,理性精神看起来不懂变通、不堪一击,但是,若是让两者相遇,你便能知道孰强孰弱。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一个冷漠的集体就是人类最佳状态呢?当然不是。不过,除非这个集体能步入相互分享、互助互爱的状态,否则,这个相互冷漠的集体就是最好的状态。

31+1>2,象征着“一个相互分享的集体”

让我们先看一个感动许多人的法律判例。1935年,纽约一名老妇人因偷面包被审。她流着泪水乞求法官原谅,说只是需要面包去喂养嗷嗷待哺的孙子。法官依然判她有罪,不过可选择10美元罚款或10天拘役。这时,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迪亚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对其他人说:“请各位另交50美分罚款,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也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老祖母要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而受罚。”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仁爱高于理性”的道理,这也是人类得以走出冷漠的理性社会的唯一道路,这也是一个集体摆脱贫困,不断的变得富足的唯一道路。

仁爱是一种“富足”的心态,这种富足的心态表现出来就是“付出”与“分享”。这也是一个正向循环:越是付出与分享,越是会变得富足。爱的奇妙之处在于:一个集体越是友爱,越是会变得更加友爱;反之,越是冰冷,越是会变得更加冰冷。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越是富足的,越是给的更多;越是贫穷的,连同他们所有的都要掠去。这句话只有放在本文的语境之下才能得到正确理解。这里的“富足”并不是指占有多少资源,而是那种懂分享、愿付出的心态;这里的贫穷不是指占有的少,而是不懂付出和分享,而只渴望得到更多的心态。

分享是一种经济。一个愿意分享的人,表明具有一种超越私我的境界,而只有超越私我的境界,才能体察到人类心灵的广博和宇宙万物的美妙。与其说是人在分享和付出,不是说是分享和付出拣选了这个人。

思想首先属于人类的普遍心灵,而不是属于思想家,只不过是通过这个思想家之口涌现了出来。认为自己写的文字属于自己,是灵感枯竭的先兆,是思想贫困的表征。因此,一个思想家只有分享自己的思想才能创造更深邃的思想,一个音乐家只有分享自己的音乐才能创造更动听的音乐。恰如,一个工厂只有出售自己的商品才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在“分享的集体”中,也许会产生各个领域的领袖,但是,这种领袖不是依靠武力征服,不是依靠垄断资源,而是依靠付出的更多、贡献的更大,而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而产生的。一旦这个领袖不再付出和奉献,就失去了领袖的资格。不过,一个真的懂得分享和付出的人还在乎别人给的多了还是少了吗?

分享,这是创造一个富足集体的唯一道路。

因为,分享=仁爱=创造=付出=富足。


我跟师兄认识大概13个年头了,当年去中山大学读书时,就蹭过他的宿舍,我们经常一起在珠江边聊天,一起写代码,一起“炒更”。没想到他现在心系哲学,虽在华南理工任教但志向远大,而我却依旧敲着代码,过着淡薄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震撼与突破,横空出世的《感知论》
一种社会越是提倡道德教化,就越容易消解个体意识
民族志电影生产的三个维度: 视觉、日常生活与情感
德里达论自画像:把我们变成盲者的艺术
群体理性
丰盛和富足的秘密就在呼吸里~这五个呼吸法~一定要去练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