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能把大别山的特色饮食文化阐述清楚?请看金寨学子陈灿的毕业论文!


这是一位金寨学子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小编见过的最全面最系统研究大别山民间文学与特色饮食文化两者之间关系的经典之作,它对于我们开发和保护大别山特色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愿有更多的金寨学子加入到陈灿的行列,用心用情用力去研究开掘家乡的特色文化,为建设大美金寨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小编

浅谈大别山民间文学里的特色饮食文化

作者:陈灿

写作背景

通过对大别山民间文学与特色饮食文化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拟解决在促进大别山民间文学繁荣的同时,也相应的带动大别山饮食文化发展的问题。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别山地区特色饮食文化,重视对饮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将大别山民间文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对大别山民间文学里的神话、传说和民歌进行了分析,在大别山民间文学中单独把饮食文化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从而对大别山的酒文化、茶文化和土菜文化进行系统的表述,归纳总结出大别山特色饮食文化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经分析研究后发现大别山民间文学与饮食文化有着密切关联,饮食文化依靠着民间文学广泛的传播得以传承与发扬,而大别山地区的饮食文化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有着极大的开发和保护价值。

引言

民间文学是文学种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民间文学有利于更加全面的了解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别山民间文学与特色饮食文化的研究分析,表现出大别山饮食文化的种类繁多和内涵丰富,从而唤醒人们保护饮食文化的意识。而饮食文化近年来一直都是被关注的热点,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因为地域和空间的差异各有不同。本篇论文就是以民间文学为切入点,通过资料的整理与归类,找出民间文学里有关特色饮食文化部分的描述,把能代表大别山地方饮食文化的例子列举出来,通过对这些饮食文化表象的分析,找出背后折射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底蕴。近几十年来对于大别山区的饮食文化研究一直都是少有人涉及,只能在一些民间文学里找到一些线索,所以有关大别山饮食文化的研究就目前而言还是一个空白。经过查找资料和分析研究,发现大别山民间文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关于饮食文化的内容多以山歌,传说和民间故事居多。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饮食其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饮食文化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大别山民间文学概况

大别山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它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西连桐柏山,东接霍山,平均海拔为一千五百米左右,东西横贯三百八十公里南北相连一百七十五公里,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独特的地理位置构建了大别山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风貌,其本身作为楚文化的发扬地以其独特的文化包容性,吸收了蔡文化和淮南国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因为不断汲取历朝历代先进的文化,兼收并蓄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大别山民间文化。大别山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正是在这独有的历史文化基层和文化地理构建的前提下展开的。而民间文学作品的风格、内容与体裁,都是在这个特定的文化空间里受它影响,被它制约,从而展现出一种“百家争鸣,一枝独秀”的特殊情况

大别山民间文学的种类多,内容丰富,在文学、艺术、音乐、戏曲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神话传说方面流传较为广泛的有舒城县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寿县的安丰塘传说;音乐歌谣方面有大别山歌、金寨古碑的丝弦锣鼓和思帝乡锣鼓、以及寿州锣鼓;舞蹈与曲艺方面有肘歌抬歌、戏曲中影响深远的庐剧、金安区的锣鼓书和舒城县的胡琴书以及霍山的四弦书等

1.1民间神话与传说

民间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题材之一,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颇为重要,这也是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主要内容是反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口头表述那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社会形态的故事,由于科技水平和天文知识的匮乏,很多时候人们更愿意把那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赋予神话的色彩,加上丰富的想象杜撰成一个个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神话故事。而民间神话故事是神话的一种,另一种是宗教神话,带有超自然虚幻色彩。因此民间神话故事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擅长使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艺术感染力很强。它内容上来自民间,反映的也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神话幻想浓厚,充满神奇色彩,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而不同地区的民间故事又是迥然不同的。

1.1.1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多表现人们美好愿望

关于大别山的本身由来就有一段牵扯到《西游记》的神话故事。相传许多年以前大别山这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孙大圣在大闹天宫时将王母的荷花池给一棍子给打翻,而嬉戏在池中的神鳖不慎落入凡间。碰巧被从龙宫回来的太白金星给发现了,他看见神鳖在水中肆意的畅游便想将其抓回天宫,不曾想到遇到了神鳖激烈的反抗,最后宁愿将自己的身躯化成绵延数百里的山脉,横贯东西南北也不愿回到天庭。太白金星只好返回天庭将此事禀告给玉帝和王母,王母便带领几位仙女来到凡间看见神鳖化成的山脉光秃秃的毫无生气,于是命令仙女从天宫找来种子撒在山脉上,不多久“大鳖山”上水草丰满,鸟语花香。正是这美丽的景色把王母的女儿七仙女深深吸引,便偷偷下凡来游玩,这才遇到了董永有了那感人肺腑的仙凡之恋。虽然二人的结局不是圆满的,可是大鳖山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也是结束分别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将“大鳖山”更改为“大别山”

从大别山起源的神话故事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故事情节的夸张手法运用十分广泛。神鳖落入凡间不愿回天宫便化成重岩叠嶂的山峦,王母命令仙女从天宫带来种子把山峦变成人间仙境,这些看似夸张而又想象奇特的故事,背后一般都会折射出一个相同的主题,都是为了表现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渴望得到神仙的眷顾,渴望能通过自己的殷勤劳动和付出向神证明“人定胜天”的道理。不管民间文学里的神话故事怎么变化,最重要的有一点儿就是脱离不了人的存在,那美丽的仙子也会贪恋凡尘的爱恋,玉帝身前的神鳖也眷恋红尘俗世,一个宁愿脱离仙籍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一个直接化为崇山峻岭直接守护在人间。可以说神的存在不再是高高在上,以人为中心的观点自始至终都是深入人心。

1.1.2贴近现实,不局限于现实

大别山的民间传说就其种类来说是相当繁多的,这种题材的民间文学一般都会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往往都是以社会生活及经验作为基础,无限接近于现实但是又不会拘泥于现实,会采用较为奇幻的故事情节和口语化的风格吸引普通群众,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拿舒城县的梁祝传说为例,它是在婚姻悲剧的基础上改造,发展,完善起来的,期间每个阶段的演变都是社会与时代的深刻积淀。它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要求男女平等的封建闺阁女子形象,从而反映和表达一种打破封建礼教传统的思想,这是着眼于现实的刻画。一般来说传说是历史的,虽然可以虚构人物,却也要赋予它姓名,出生,籍贯等,因此相当一部分的民间传说从而失去了神话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梁祝故事却丝毫没有受到传说题材的限制,这种充满神话色彩,想象力奇特的情节集中体现在“化蝶”上。把激烈冲突的矛盾用充满梦幻性的神话形式来体现,让整个故事的结尾如诗如画,从而在表现手法上达到抒情与叙事,浪漫与写实相结合的极致

1.2大别山民歌

皖西大别山民歌以山而生,以水而传,山水相连,生生不息。大别山民歌在种类上多以山歌、茶歌、号子、小调、秧歌、排歌为主,吸收借鉴了上古时期部落的民谣风格与特点。在内容上多以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民歌民谣为主,如有反映当地人民采摘茶叶进行生产劳动的《采茶》,有反映男女之间纯真质朴感情的《十二月想郎》等,也有一部分内容是反映社会变革,如近现代时期的革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这种类型的。较为著名,流传较广的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而用于表现大别山一带的社会风情的民谣如《挣颈红》,《慢赶牛》等曲调都曾在安徽乃至全国都产生过巨大的反响

大别山民歌的内容都来自大别山人的生产生活,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民歌是他们劳动的创造,生活的结晶,感情的宣泄。虽然从表现手法上看较为质朴、简单,但是从审美角度出发,正是这些直白朴实的语言才更能展现大别山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 大别山民间文学里酒文化的艺术表现

     大别山民间文学是研究大别山地方文化最重要的资料和文献,其涵盖范围广,涉及面多,多数都是人们生产实践和艰苦生活的写照。而饮食又是最贴近生活,更是与劳动人民息息相关的内容,一日三餐,一年四季人们通过民歌、故事、传说等形式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寄托表达传递下去。把“饮食”单独分离,通过对大别山民间文学里关于特色饮食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来深入剖析背后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从而对大别山饮食文化这方面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继承

2.1千年小吊酒文化

小吊酒是大别山区特产,在大别山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会摆上一瓶小吊酒,不仅仅是小吊酒的口感绵柔,芬芳扑鼻更多的也是一种情怀。小吊酒是大别山人祖祖辈辈们一代代辛勤劳作的成果,是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结晶。小吊酒的酿造时间一般为秋收之后,在自家粮仓囤满的时候,利用这些余粮和杂粮,把他们混合在一起再倒入特有的山泉水,放在地窖下面静静地等待着它发酵,到了冬天便可以用来自己饮用或者招待客人。

       关于小吊酒的由来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传说。相传,唐朝末年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社会动乱民不聊生。黄巢便在北方揭竿而起,起义军的迅猛发展让皇帝觉察到了危险,于是下令荡平起义军。由于接连几场战争都以失败告终,黄巢便率领起义军南下,在沿途不断遭到阻击,整支队伍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一直都没有寻到一处可以安营扎寨的好地方。一天,起义军来到了一处山清水秀,水草风貌的地方,这里密林丛生不易被发现,黄巢便下令下属在此地调养,而这里便是如今的大别山一带。后来黄巢听说此地土匪横行就带领士兵在此剿灭了土匪,过了不久后朝廷派遣重兵把守此地想困死起义军。山城外朝廷的兵马把此地围的是水泄不通,黄巢带领士兵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眼看着粮草一点点的减少,起义军恐怕也撑不了多久。当地的村民为报答黄巢将军的剿匪之恩就带来了大量粮草,虽然解了一时的粮草之需,但是也不是个长久的办法。当天黄巢手下的士兵们纷纷坐在一起商量对策,终于他们找到了一条妙计。他们趁天黑把乡邻们送的大米全洒在突围沿途的地上,第二天一早山城外的士兵把情况向上面一报告,带队将军一寻思想到起义军肯定是粮草充足,这样耗下去恐怕自己的军队先断了粮草而被起义军偷袭,就急匆匆的集结军队退军十里。黄巢将军见到这招空城计成功的骗到敌军,非常高兴,就让士兵把撒出去的大米给搜集起来用来酿酒犒劳士兵。因为大米上附着的许多灰尘和泥土,酿酒的方法也就与寻常不同,而这便是小吊酒的前世渊源

2.1.1拼搏斗争,昂扬向上的酒魂精神

单论中国酒魂精神要数道家的庄周为第一人,宁愿做泥田里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去高堂之上去做一国宰相,庄周的这种高唱自由之歌,倡导天人合一的精神为中国的酒魂精神开了一条先河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酒的地位绝对是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而大别山的酒文化透露出的是浓浓的乡土之情,山野之风。山民们用来待客的酒是沿袭自家传统工艺酿造的小吊酒,有朋自远方来,主人必亲自下厨炒几个山里特有的小菜,煨一壶热酒,坐在绿树成荫的庭院里,一边饮酒,一边谈天说地,山民们那种古道热肠和浓浓的扑面而来的山野气息吸引着内心向往自由平静的人们。小吊酒有三大特点其一酿造的原材料多采用大别山特产的谷物,如大米,糯米,苦荞,高粱等;其二直接用大别山的山泉水进行酿造和发酵;其三独特的酿造技艺,专属大别山民的劳动成果。再根据酒的原材料和度数高低把小吊酒分为谷酒、麦酒、米酒、混合型酒。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们,朴实的大别山民们把土生土长的农作物和独有的山泉水结合起来酿造出口感绝佳的小吊酒,这种不断摸索前进,不断改造创新的酿造精神一直鼓舞着这片土地的人们,用勤劳和拼搏换来的成果而又通过小吊酒反馈给质朴的山民

小吊酒文化一直伴随着大别山山民们一代代的成长,就近代而言从太平天国运动到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小吊酒文化在社会变革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慢慢积淀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在解放战争时期小吊酒更是成为了大别山军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酿造的头酒度数高便用来杀毒和卫生医疗,剩余的部分山民们把酒分发给那些为他们而战斗的红军们,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山民放弃了田地,舍弃了妻儿纷纷加入了红军队伍,为我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的大别山腹地金寨县就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单开国将军就有五十九位。背井离乡的红军们通过小吊酒来慰藉自己思乡的情怀,把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一口饮下,为了名族大义为了人民解放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奔赴战场。这种英勇拼搏,舍生忘死的大无畏气概与小吊酒紧密结合在一起,酒成了精神的寄托,也成了一种新的载体,为小吊酒注入了红色文化的内涵打造出只属于大别山地区的酒魂精神

2.1.2修身养性,天人合一

踏遍黄峨岱与庐,唯有天堂水最佳。饮尽茅泸凤与汾,千年小吊酒醉美。据民间传说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兼诗人的屈原在大别山逗留期间留下的诗句。具体是否为屈原所写,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至少可以证明小吊酒确实是酒中精品,是难得的好酒。

小吊酒口感柔和度数低一般在22°~30°之间,完全符合饮酒养生的度数要求,所酿造的原材料也是大别山特有的谷物搭配上甘甜的山泉水,长期饮用确实能达到一个强身健体,活血化瘀的功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热衷于饮酒,不仅仅是因为酒精能够带来那微醺的朦胧的醉意,从而解脱束缚,开始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更是因为饮酒能够修身养性,把自己孤独的灵魂投入到这烟波浩渺的自然之中看淡红尘俗世的功名利禄,阿谀奉承,从而达到由肉体到心灵的净化,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饮酒论的是心境,一般在身体和心境绝佳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时间恰当的地方饮酒为最佳。选择合适的时间:如初雪、雾雨、凉风、皓月;花开满庭,新酿初熟;久别重逢,异国他乡遇故知饮酒,可以晓畅心事,欢饮达旦;而在天干物燥,连绵阴雨,心情烦躁之时则不宜饮酒。饮酒还要选择合适的场所,不管是在酒楼亦或是自家屋舍,还是在花前月下的露天场地,但凡令饮酒之人心情愉悦、舒畅,就是饮酒的绝佳场所。从历朝历代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饮酒成为诗人们的一个嗜好,或者说成为他们创作灵感的敲门砖。他们往往在游历自然界秀美的山川之景时饮酒,因此场所一般不是固定统一的,不是在山峦之巅,溪水之畔,就是在山野之中,翠微之内。所以古时候的“大雅”之士一般不会把饮酒的场所选在车马喧嚣的酒肆之中,或者富丽堂皇的大雅之堂,只求一个静,避俗而已。小吊酒绵柔的口感为饮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风景优美的大别山又是绝佳的饮酒场所,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大别山可以成为“山饮”、“水饮”、“郊饮”、“野饮”的绝佳之处。与世无争的山民们淳朴善良喝着自己酿的酒,吃着自己种的粮食,生活的很踏实也很诗情画意。所以大别山尽管位置偏远,还是会吸引许多文人墨客们来此地感受山野情趣,自然之美

传承千年的小吊酒文化以其独特的酒魂精神,包含着浓郁的红色文化内涵以及利于修身养性的特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相应的也把这份独有的酒文化从大别山区推广到一个更大的舞台。

3. 大别山民间文学里茶文化的艺术表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大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茶叶原材料产地。相传茶叶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氏的年代,在几千年的社会变革中,逐渐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慢慢演变成一种特有的中国茶文化。文化内涵和礼节的融合恰恰是最能体现中国风的味道,而茶文化也渐渐因为品种和区域的差异开始向“多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就单论大别山的茶文化而言也是享誉盛名,源远流长。大别山一带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方面看都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如瓜片、黄芽、毛尖、翠眉都是一直被世人称道,而瓜片更是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在经历了长期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后,茶文化与历史人文所沉淀的文化内涵慢慢融合,从茶文化里慢慢延伸的茶俗同样也是足以怡情养性。在大别山招待客人的第一个礼节便是敬茶,奉烟。一般在较为正规的茶馆茶楼里,喝茶的工序就更加繁琐,从茶叶,水,乃至茶具的选择上是非常苛刻的,因此品尝到一杯香茗必须要花费些功夫。旧时,城镇均设茶馆、茶楼。除了供应茶水,还出售佐茶的茶点。这些茶点都是一些小贩自己制作的酱干、瓜子、花生等,来来往往的商人,游客在这儿落脚,喝点茶水,吃点点心,听着或谈论身边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单单热闹,还彰显了那份淳朴的民风。

3.1茶文化与艺术生活紧密结合

因为大别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地丘陵常年气温温和加上雨水充足,特别适合茶叶的生长。当地的山民很多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种茶人,对于大别山人们来说茶叶和茶文化已经是融入到他们生活当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从采茶延伸而来的有采茶戏、采茶舞和采茶歌等等,其中当属采茶歌的艺术特色最为突出,也成为大别山山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较为著名的有六安的《采茶》,大别山的《锄茶棵》。

“三哥哥哎,四妹子呦,咱们上山去锄茶棵,别的大路咱不走,偏走那荒草路。一路走来一路唱喔,依哎依子呦,不觉来到北山哎嗨呦……”采茶俨然已经是大别山民生活的一部分,在今天的大别山山歌里还能体会到那种最质朴的情感。茶文化带给大别山人们的绝不仅仅是一份可观的收入,更多的还是那种田园牧歌似的安逸的生活情趣。上山采摘茶叶的时候可以唱山歌,采摘后还可以泡一杯绿茶,吃茶饼,看茶戏,观茶舞,茶文化与大别山山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3.2从茶文化衍伸的风俗

大别山区民风淳朴,其中特别注重礼节和待客之道。一般家里来客不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过路游客,主人都会亲手泡一杯刚刚烘焙好的新茶请客人品茶。且不论长幼倒茶时都要毕恭毕敬,并且双手捧杯将茶杯放到客人手里,还要时刻注意客人杯中茶汤的量,一旦仅剩下一半都会再给客人蓄满,从而一方面彰显对客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展现自身良好的教养与品行

大别山的人民在历代种茶的经验中经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把茶叶从饮食方面拓展到许多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去。例如把茶叶做成香囊放进枕头里助睡眠,把茶叶放进木桶里加入其他的中药材做成药汤用来治病,或者干脆把茶叶放在衣柜里用于去除异味等等。大别山的绿茶文化 一直熏陶影响着一代代的大别山儿女,而在这一代代大别山人民的奋斗努力下又给绿茶文化赋予新的含义和内容,从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4. 大别山民间文学里土菜文化的艺术表现

除了酒文化和茶文化,大别山的土菜文化也是相当浓厚,现在被推广最多的是大别山本地代代相传的传统土菜和为纪念红色文化而推出的“红色套餐”系列。大别山的土菜一般采用原生态的食材,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进行烹饪,力求还原食物最根本的鲜美,而这些民间流传久远的土菜却很完美的展现了大别山的淳朴民风与民俗。

4.1自然美-“红色菜系”的特点

从土菜文化里所呈现出来的这些特点来看却和美学原理中的自然美某些要素相吻合。美学中自然美一章曾提及到自然美的来源是客观事物的本身,是主观心灵以及主客观的统一。而大别山地区的土菜是代代相传,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不断革故鼎新,从而赋予土菜鲜活的生命力。“红色菜系”的产生是人们主观心灵上为了祭奠和缅怀先人们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产物,是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劳动结晶。

4.1.1弘扬吃苦精神,不忘初心

将军菜是大别山一带的特产。将军菜作为绿色食品特产,生长在大别山,属于菊科植物的一种。将军菜不仅可以用来作菜下饭,还可以煮羹充饥,甚至还能入药治病。因为生长周期快一年四季都可取,所以也被人们称之为“穷人菜”。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里就有在抗战期间和粮食紧缺的年代,山民们靠着这将军菜才能打赢胜仗度过危机,所以在今天看来,这过去用来饱腹的野菜也被赋予了一层更深层次的意义。

而在注重饮食搭配,饮食健康的今天,将军菜一方面以它的纯天然无公害加上药用价值极高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另一方面,将军菜生于山野,长于山野,其貌不扬而其味略带苦涩,吃将军菜在今天看来反而成为了一种时髦,更成了一种“精神洗涤”。食客们在品尝其苦味的同时也在缅怀先烈,时时不忘当年的苦日子,牢记先烈们的教诲,居安思危,培养忧患意识

4.1.2表现淳朴民风,砥砺前行

“十大碗”这道特色菜肴是作为大别山区独特的饮食文化的代表。它并不是一道菜其实是十道菜综合在一起,统称为十大碗。 其数量的庞大和菜系涵盖食材之广在全国各地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据史料记载现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十大碗共有三种体系,分别是苍溪农家乐十大碗,高平十大碗,天堂寨十大碗。而高平十大碗是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流水宴。大别山十大碗当属于天堂寨十大碗的范畴内,一般时候,“十大碗”在大别山区是吃不到的,只有在嫁娶,大寿,孩子满月这种喜庆的场合下才会吃到这制作工序复杂的菜肴。十大碗共分为十道菜,每一桌用十个制作精美的青花大瓷碗作为器皿,前后依次上炖牛肉,红烧肉(家养黑毛猪),红烧土鸡,油炸丸子(肉或素),清蒸特产花鲢,肉末浓汤,橄榄锅巴,爆炒肚片,红烧白鹅,秘制野猪肉(或炒菜)整整摆满桌面。因为选用的食材都是当地特有的山珍,所以就连普通的炒菜尝起来也是鲜美可口。十大碗凭借其食材的新鲜,种类的繁多,口感的丰富,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这种民间的传统饮食也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被更多人所接受。复杂的宴席和近乎奢侈的菜肴往往都是寄托着一大家子浓浓的情谊,为了热闹和脸面,东家都把最好的食材提供给乡亲邻里,大家围绕圆桌而坐,共同享受着这愉悦的气氛。十大碗十道菜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家底,这种通过宴席把相亲邻里的关系沟通的更融洽的方式,往往在并不富裕的村民看来是赴宴也是为了解馋。

4.2形式美-“吊锅”的兴起与发展

金寨吊锅渊源悠久,因为地处大别山区,山高背阴,林竹遍布,溪水清澈,很适合奇珍异兽和稀有水生动物生长,因此烹制“山珍”与“野味”是大别山人最擅长的一门技巧,而为了让食材保证最根本的鲜美,山民们往往都是把各类野味珍馐放在一起烹饪。这种沿袭下来的传统和技巧对烹饪的器具有了一个明确的要求,必须要足够大。所以金寨吊锅便应运而生,这种厨具是从房梁上吊下一木勾。再在木钩上挂一铁罐或一铁锅,铁锅放在一个经过特殊处理过的桌子中间,这种桌子或方或圆,中间掏空架上一个用炭火支起来的火盆。众人围着吊锅而坐,一边吃着野味山珍,一边喝着气味芬芳的小吊酒,颇有乡野之趣所以在民间传说里历朝历代的无数文人墨客都对吊锅赞不绝口,久而久之金寨吊锅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而谈及金寨吊锅大受欢迎的原因其实也暗含着美学当中的一些原理。美学中的形式美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形,声,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如平衡,对称,比例,节奏等)。从它的构成因素来探讨主要分为三个因素,一是形状,二是色彩,三是声音。从外形上来看,金寨吊锅在模具的选择上非常考究,它于房梁之下悬一根木钩,木钩下接一圆形铁锅或者一方形铁罐,这种新奇的建模立刻就给人们一种由平面到立体的感觉,所以往往大多数人想起吊锅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奇特的造型。从色彩上看金寨吊锅的配色是非常丰富的,锅底上把将军菜,蕨菜,石耳,南瓜杆,紫藤花,,金针菜,野竹笋,薇菜,珍珠菜之类的野菜依次铺开,一方面是让野菜的香味更好的沁入菜中,另一方面这种非对立因素的统一也从某种程度上调和了主菜,配菜,模具之间的协调性。把各种独立的个体统一在一个整体下 ,这样的多样统一是“寓变化于整齐”是最高级的表现形式也是和谐的完美体现。而从声音上看,吊锅本身并没有自带发音系统,这里的音指的是间接的声音,这种声音的美传递的是尘世间的“靡靡之音”,是温暖人心的至上之音。吊锅的外形就决定着这种食物就必须要三五成群,两两结伴而行。朋友间,亲人间,恋人间…都可以把酒言欢,欢声笑语,可以互诉幽怨,吐露心扉,这种反应生活,毫不做作的生活姿态,让每一个疲劳困顿,受伤的人们感受到一丝丝暖意。这种多人一起的饮食方式一定会吸引更多的食客。

4.3艺术美-以“蒿子馍”为例,饮食与人文的结合

蒿子粑粑不仅是大别山一带脍炙人口的特色美食,更是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千年文化信息。蒿子馍是每一个大别山家庭都会制作的一种传统小吃,在每年春季的农闲时期,妇女们便在田间、山头采摘新鲜嫩绿的艾蒿苗,用清水清洗过后放在石头上用力捣出绿色汁液,达到去除苦味的效果,也可以放在太阳下晒干,这样一年四季都可以享用。混入面粉加上切碎的腊肉丁,捏成圆圆扁扁的模型。放入锅里清蒸或者加点油煎出来都是清香扑鼻,回味无穷的。这种古老的小吃究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氏尝百草的年代,就近代而言,江南的蒿子馍是从江北传入的。因为太平天国起义的动乱,从江北逃往下来一大批难民,这些难民就把这种小吃带入了今天的安徽江南这一片地区。而到现如今按照安徽江南一带民间传统风俗规定,这种小吃只会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才能吃到。而根据老一辈的说法,三月三吃蒿子馍的原由是为了纪念死者,也是为了去除邪祟,祈福一家人平平安安。这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美,也完美诠释了美学产生的基础仍然是生活。

4.3.1形象鲜明

从艺术美的三个特点来剖析,深入分析下蒿子馍这种江南普遍又普通的小吃其暗含的美学原理。第一点形象鲜明。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蒿子馍不是仅仅用来满足口腹之欲的吃食,它还有着独特的作用。相传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鬼节,这天阴间张灯结彩举办盛大的宴席,所有的阴间鬼魂都会参加,热闹非凡。而到了晚上又是一天当中阳气最弱的时候,往往熟睡的人们因为受不了宴席的诱惑,魂魄就自动离开身体变成游魂,在宴会结束的时候也跟着去了阴间。因此这一天令许多人无比恐惧,人们想尽办法也还是束手无策,只能向神灵祈祷。兴许是人们的诚心感动了诸天神佛,神佛托梦给村民只要三月三这天吃下用艾蒿做的馍馍就可以“巴魂”“安神”,当地的村民知晓后纷纷采摘艾蒿做馍馍,果然在三月三这天吃了蒿子馍馍的人都平安无事,于是人们都纷纷效仿,而这种名为蒿子馍馍的小吃就渐渐流传开来了。在大别山民间蒿子馍是特色经典小吃,虽然“巴魂”、“安神”的说法在今天看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但是每年的三月初三吃蒿子馍馍这种习俗已经被大别山人们给继承下来。

4.3.2新型独特

第二点的新颖独特主要表现在这种把艾蒿和当地山民特制的腊肉,米面混合而成的小吃在别的地方是非常罕见的,仅仅在大别山区才有。把艾蒿这种中草药做成美食,既保留了药用价值,又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一举两得。而艾蒿独特的清香和腊肉浓烈的烟熏味中和在一起,米面的加入又让肉的肥腻和艾蒿的清爽相辅相成,口感上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而独特的制作背景传说又给蒿子馍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5.结语 

该研究课题是浅谈大别山民间文学里的特色饮食文化”我从四方面进行探究,首先,我将大别山区民间文学的概况做了一个简单的陈述;分别对大别山民间文学里的神话、传说和民歌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从民间文学里有关酒文化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探讨,分析大别山酒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再从大别山民间文学里茶文化入手,对大别山绿茶文化进行剖析;最后,对土菜文化进行了分析,分别列举了大别山的将军菜,十大碗,吊锅和蒿子粑粑这些有代表性的饮食。经分析,我发现大别山区的特色饮食文化有着独属的地域性特点和民俗风情,而民间文学里涉及到饮食文化的内容多数为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和民歌这些体裁,这些体裁都有着口口相传的特点,其传播的广泛性保证了大别山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虽然大别山民间文学和饮食文化的密切关联,但是目前的开发程度不高,受重视程度还不够,不过研究和开发的前景和潜力确实是一片光明的。

由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有限,论文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首先,因为人力,物力的关系,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只是大别山区民间文学里特色的饮食文化,所以,对现状提出的观点可能不是全面透彻的。其次,本研究着力在于唤醒人们保护大别山区饮食文化的意识,加强民间文学与饮食文化的关系从而在研究开发民间文学的同时也相应的对饮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带动地方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

陈灿,男,1995年4月生,汉族,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白塔畈镇人。毕业于江西省新余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供职于宣城市公安局。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商城:金刚台下乌桕熟了 疑是点点梅花开
360doc网文摘手
文化滁州▍江淮分水岭风物志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大别山区
游击队大别山试射高炮,击毙前来扫荡的日军大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