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孙保明| 粗瓷大口蓝边碗

《百姓文学》秋季刊目录

《百姓文学》杂志社第二届年度选刊征文涵

文学

                                                                               文|孙保明(河南)

  今年国庆节,我开车带着礼物去乡下看望年过七旬的老舅。中午吃饭时,我把堂屋里的那张老式八仙桌放正,把椅子摆好,还没等进灶屋,老妗子已经把饭菜端了上来,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盛饭菜的餐具,不是花里胡哨的盘子,而是过去乡村常用的粗瓷大口蓝边碗。
  提起蓝边碗,如今健在的老年人一定都还记得,它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庄户人家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碗。粗瓷烧制,釉色不纯,白中略黄,碗体还有点点的瑕疵,朴实而粗糙,厚约四寸左右的碗口外边缘绕有两条蓝边作装饰。拿它盛饭菜,端在手里古朴简单,颇有分量;搁在桌上稳稳当当,实实在在,就像厚道而朴实的庄稼人。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时虽然家家户户都到生产队出力挣工分大搞生产,但是,人们还是因为经济落后常常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吃饭时,蓝边碗里盛的多是红薯粥、杂面条、咸菜丝、南瓜汤。白米饭与大鱼大肉是稀罕物,一年到头,庄稼人难得吃上三两回。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人,两把大米加几片红薯干熬上一锅粥做早饭,或是芝麻油炸葱花伴小麦面片做午饭,已经是很不错的伙食了。只有贵客登门时才会热上一壶酒多做几样菜,但贪吃的孩子们是绝对不允许坐在桌边陪客的。盛菜用的也是清一色的蓝边碗,庄稼人也爱面子,三荤三素六大碗菜端上桌,看起来鱼块、肉片堆得冒着尖,其实下面覆盖的不是萝卜丝就是白菜叶。两杯热酒下肚,尽管主人一再劝着客人吃鱼吃肉,客人嘴里答应着,却很少动筷,生怕一不小心翻出鱼肉下的萝卜白菜来,使主人难堪。
  庄稼人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可再贫困的家庭,别的东西可以没有或者少点,但吃饭的碗却是断不能缺少的,一家至少也要有一二十只,人口多的家庭甚至有三四十只。平时摞上几摞放在碗橱里,不会全部拿出来用。但逢年过节或是婚嫁请客时就派上了用场,几十只碗有时都不够,还要在酒宴还没开始之前到东邻西舍那里借来蓝边碗预备着,因为装菜盛汤盛饭筛酒都得用上清一色的蓝边碗,这样才能显示出酒桌上的大方气派与主人家的慷慨大方。所以说哪家若不多预备点蓝边碗,有时就会出现难堪的局面。

  开席了,每个桌上的饭菜都是用蓝边碗盛着。一张八仙桌围坐八个人,一人面前一个蓝边碗,用来盛酒。若是酒量大点的人坐在了一起,斗起酒来就热闹了。各自将碗斟满酒后,开始是有礼数地敬着,酒过三巡,激情就抑制不住了,端起满碗老白酒相互碰得砰砰响。这边儿举碗齐眉,喊一声“干!”那边儿应着,一碗酒咕咚咕咚就下了肚。接着,划拳声,喊叫声,吆喝声是一浪高过一浪,充斥在屋宇或庭院之间,把一份粗犷的激情泼洒得如烟如雾般荡漾在乡村上空。那是和泥土打交道的庄稼人特有的豪放,自然、真实、痛快、酣畅,只有亲戚朋友与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纯情,绝无遮遮掩掩与装腔作势的虚情假意。这种感情在酒席桌上绽放开来,为乡村寂寞单调的日子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和喜庆。
  那时,庄稼人用粗瓷大口蓝边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盛饭一次性装得多。清苦的岁月,人们吃的油水少,饭量就特别大。一大碗红薯块、杂面条或南瓜粥盛得满满当当的足有半斤多,一碗也能暂且吃个饱。更何况乡亲们吃饭都爱串门子,一个人习惯端着一碗饭从村头走到村尾,进这家窜那家,边走路边吸溜,边谈话边咀嚼。在此过程中,这家给你添点菜,那家给你盛点饭,看着是一碗饭,其实,碗里不知变化多少次了。回到家时,肚子早已吃饱了,既节省了来回添饭的时间,又达到了相互交流感情顺带办事的目的,邻里之间的关系显得温馨而又融洽,这也有粗瓷大口蓝边碗的一份功劳。
  这粗瓷大口的蓝边碗虽然价格便宜,但当年的贫苦老百姓依然十分珍惜,家里要是有碗破损了,只要不是粉身碎骨,都会细心收藏好等着走村串庄的锔碗匠来锔补。锔碗匠先将破损的瓷片拼接起来,然后用带弓的金钢钻沿裂缝两边钻出小孔,再将锔钉横跨裂缝钉进小孔,最后用糯米汁与白瓷粉调成白泥填入所锔钉的缝隙中,待干透后即可使用。经锔补过的碗,虽然裂缝还在,可无论盛面条还是装汤粥,都可做到像一只好碗一样滴水不漏。

  当年我结婚娶媳妇进门时,家里新添了一双碗筷,母亲高兴地说,这是喜事,预示着人丁兴旺。后来分家时,父亲又新购了一套锅碗瓢盆分给了我们,其中那十只蓝边碗的碗底还刻上了我的名字。后来弄丢的弄丢摔破的摔破,如今一只也没有了。为此,母亲还唠叨过,说我们不懂得惜物,她一个碗补过之后还用了三年。其实,哪里是不懂得惜物,现在,富裕起来的庄稼人,饭桌上鸡鸭鱼肉不断,饭量越来越小,精致的细瓷小口花边碗逐渐走进了乡村的千家万户,那种难看的粗瓷大口花边碗已经极少有人再用了。想不到这次在老舅家吃饭,我又见到了这粗瓷大口、朴拙厚实的蓝边碗。吃饭时,谈起这盛菜的蓝边碗,老舅说,这些蓝边碗虽然样子还是那么难看,可是,每个碗里都盛满了令他不能割舍的浓浓乡情、亲情、友情,每个碗里都沉淀着过去艰难岁月的酸甜苦辣和老一辈人的风雨沧桑!

作者简介                   

       孙保明,曾用笔名孙明,孙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河南省平舆县射桥乡大孙村。初中时开始在《中学语文报》、《中学生文学》等多家报刊上发表诗歌作品,并于同时加入河南省青年诗歌学会。至今已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1000多篇、首。2011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诗集《望乡的歌谣》。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关于我们

《百姓文学》杂志社

投稿注意:

投稿时,请精选2--3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请记得完善出生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俗语中的西府(四)
边条口金包
河南正宗粗粮饸饹面 庄稼人一顿不吃干活就没劲 手把手教你做
我到4个舅妈家都去吃了一次饭,待遇完全不一样
原来那些精美的瓷器花式口沿是这么创造出来的!
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些精美的瓷器花式口沿是这么来的|菱花口|器口|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