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头读诗║ 周彦虎《村庄的故事(组诗)》


石头读诗║ 周彦虎《村庄的故事(组诗)

村庄的故事(组诗)

周彦虎

两缸银元

背靠陡峭的山崖

三面宽厚的黄士高墙

也阻挡不住土匪的烧杀掠抢

月黑风清的夜晚

埋藏下两缸银元

1920年海原大地震,山体滑坡

把庄院推移埋在了山下

老庄主咽气前

给大儿子交待了遗言

解放后,被夷为平地

只有一土低矮的墙

供鸟雀歇脚

大儿子在那土墙上

垒上了一层层石头砖瓦

包产到户时,大儿子不要川地

只求村长把这块贫瘠分给自己

村长表扬了他高风亮节

大儿子的举动引起了亲兄弟们的警觉

薄地,年年欠收

老婆孩子咒天咒地咒老不死的

他却毫无怨言

经常围着地转圈圈

九十年代,大兴土木

七十多岁的老人指挥一家子人

彻夜挖山坡,兴建新庄院

地基之深,足以葬人

鞭炮齐鸣,乔迁之喜

其他兄弟等村里人走尽

先小声争论,后大声叫骂

再混战在一起

老人腿被打断

老二眼被抓伤

老三气壮,毫发无损

老四的裤裆被哪一个婆娘撕破

传说,弟兄们均分了一缸银元

另一缸没有挖出来

谁信?兄弟们从此成了仇人

后代形同陌路,不相往来

每年清明,弟兄四人各自上坟

2019年春,村庄的一个疯老爷

在庄院不远的地方用䦆头挖挖停停

挖挖填填,说挖另一缸银子

人们发现他时,他头栽进自挖的土坑

身体已僵硬

又见桃花

那时,满山遍野的山桃花

引发了山上一切生命高调煸情

我却无动于衷,只有扎着小辫的山桃花

尤其是脸蛋上的两朵桃花,以深深的酒窝

为花心,让我的情窦患了炎症

从此,小辫子悬挂着我的眼睛

我心的桃花,见她就灿烂地开放

几天不见就花瓣凋零,只剩硬枝

将相思挑成雪山风幡,西北风吟诵

山桃花还是被唢呐声里飘过了山梁

做了千里之外的彩云

山沟沟里的小伙,被贫穷剥夺了

爱情,时空见惯!只扯着嗓子

吼一声信天游,作为山桃花的嫁妆

一晃山桃花,开开谢谢三十几年了

三十几年凋零的花瓣儿,如果风吹起

那的确是壮阔的桃花雨,在雨中

我撑着油纸伞,伞下的山桃花

斜依着我的肩膀,两朵山桃花娇羞如饴

故乡的河是一条红艳艳的桃花河

又见山桃花了,在头发如雪的季节

两朵山桃花不见了,也是白发如雪

打个招呼,登上豪车,消失在山路尽头

怀旧的圣殿崩塌了,山桃花如烈火

扑上山顶,红艳如血!嘲笑一个痴男

痴情是一座坟墓,埋葬的首先是自己

那座坟墓由山桃花堆起

呵呵,一想起来也很美

捉迷藏

小时候,和爷爷奶奶

常玩捉迷藏

我藏得了身子

却总藏不住声音

爷爷奶奶藏住了声音

却总藏不住身子

后来,我明白了

爷爷奶奶的耳朵长着眼睛

身子露出的是开心与安心

再后来,爷爷奶奶藏进了泥土

我在梦中,像蚯蚓擞遍了那块山地

却再也找不到形影

生命藏得太深了

掉进了找不到出口的死亡迷宫

大藏藏于人心

小藏藏于红尘

如今,我也常常蒙着泪眼

看一个个亲友

藏于我心

黄土地上缺水

一碗水

可以救活一株玉米,千只蜜蜂

或三五只蛤蟆,百只蝴蝶

一片玉米撑起了一个庄院

千只蜜蜂嗡响了寂静的山坡

四五只蛤蟆叫醒了沉睡的河沟

百只蝴蝶飞舞出村庄的慢性子

为此,母亲匍匐于山坡

沐浴阳光,用泥土和汗水搓澡

下雨时,父亲站在屋檐水槽下

像幼儿园门前的爷爷奶奶

将蹦蹦跳跳雨水迎接,然后牵着手

引领着进入院外的水窖中

纸火

黑屋,硬被子,蒿草拥道

这是活着的道场

洋楼、车马、童男女、电视

这是死后的庄园

六个子女跪下哭泣

纸火一件件化为灰烬

阴阳高声诵经

"铁拐李"好像乔迁新居

一阵狂风

星火燎燃了山坡

警车呜呜开进了村庄

另一个世界

黑白无常逮捕了“铁拐李"

罪名:抢占了别人的山地

挖土豆的老人

黄土山坡

土豆蔓藤枯萎了

像挖土豆的老人一样

有些事物,枯萎了

才是成熟

一铁锹下去,嚓地一声

听见了土豆的惨叫

老人感觉脚下一颤抖

心疼地跪下

不敢动摇铁锹

用双手一层层刨开

直至看见切割两半的疼痛

土豆的生命

就是用刀切割的轮回

一堆土豆坐落于山坡

老人就有交流的伙伴

山坡之外,涌动着寂静

老院子真像一把铜锁

锁着一座山的沉默

挖土豆的老人

以父亲的目光

瞅着一颗最大的土豆

夕阳瞅着老人

像瞅着一颗土豆

山坡上的一所小学

撤并了

一排水泥平房空荡荡的

张二狗将自家的驴

圈养在教室里

空荡荡的教室

像扩音器

放大了驴的叫声

一位路过的大叔说

这驴,比我上学时幸福

一位记者拍摄下这头驴

背景是一块黑板以及黑板上方的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从此,这头驴

成了村庄最有学问的驴

一块银元

图案和纹边已磨平

成为我的传家宝

像一个月亮

定睛看

爷爷在银元里

向我微笑

风吹动着雪白的胡子

爷爷给我银元时说

土匪脱光了他的衣服

没搜到塞进肛门的一块银元

扶贫

感谢米

感谢油

感谢面

感谢电视机

感谢房子

领导

给我发个媳妇吧

彩礼

肩胛骨凸起了三尺

眼窝凹下去了一丈

整天和十二头牛

吃住在一起

老王头

最了解每一头牛的脾气

牛吃饱了,他也抹嘴

牛高兴了,他也摇尾

牛咀嚼了,他也反刍

牛饮美了

他像嗅了一下牛蹄窝中的骚水

向天昂起头,嘴唇撅起,颤巍巍

他知道,这不是十二头牛

而是蒙着红盖头的儿媳

诗人简介:周彦虎(1963——),宁夏西吉人。现执教于宁夏西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宁夏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在《诗刊》《星星诗刊》《朔方》等国内报刊发表作品四百余篇首,许多作品辑录于各种诗文集,出版诗集《一壶夕阳》(获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专著奖)《杏坛春秋》《岁月剪影》。

“叙事”的可能

——读周彦虎组诗《村庄的故事》

◎李耀斌

周彦虎是宁夏西吉中年诗人的代表,也是西吉诗歌的“标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周彦虎创作了大量影响广泛的优秀诗歌作品,如《祖国颂》《父亲》等,这些诗歌作品因为语言的朴实、情感的真切深沉而被广大读者接受和传播。而得以广泛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恰恰是他的诗语言通俗,意象普通,符合大众阅读的口味。所以我可以十分自信地说:周彦虎的诗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这是周彦虎诗歌一以贯之的优势。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周彦虎的很多诗歌都延续了他的诗歌“惯性”:意象陈旧,语言生硬,等等,这样的的诗歌路子可能制约了他诗歌艺术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尤其最近几年,他的“诗歌惯性”似乎更为严重,这种“诗歌惯性”造成了他的诗歌诗意的严重流失,比如,周彦虎诗歌作品里往往会频次较高地出现“什么是什么”这么一类暗喻,实际上这种句式已经成为他诗歌的一种“硬伤”。

周彦虎似乎有所意识,这从他近期创作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出。比如这组《村庄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这组诗,因为我从这组诗歌作品里读出了周彦虎诗风的转变和突破。这组诗继承了周彦虎诗歌的通俗性大众化的一贯优势,发扬了诗歌“口语化”书写的特色,但又和当下诗歌流行圈里那些“抢眼”的“口语诗”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从这组诗可以看出,周彦虎的这组诗歌完全剔除了他“诗歌惯性”的弊端。最大的可圈点之处是,这组诗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契合统一的问题处理上更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就是,诗人用“诗歌”的形式“讲述”“村庄的故事”,他巧妙的把“诗行”和“叙述”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诗性的“村庄寓言”。而这种“叙述”所结构的诗歌,又远远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叙事诗”,传统的“叙事诗”是“一个故事”,是“详述”,周彦虎的“叙述”是“概述”,是细节,是片段,或者“半个故事”,因其如此,这种“叙述”便在令人刺眼的诗歌形象背后仍然藏着很多隐喻和抽象,这种“叙述”所呈现的“山重水复”的艺术画面仍然绚烂着令人回味无穷的的诗性景致。这组诗,让我读到的是周彦虎诗歌的另一种可能:“叙述”的可能。

看几个例子吧。

《两缸银元》这首诗,诗人截取一个家族的几个历史断面,讲述“两缸银元”的“故事”:先是老庄主(或者别的什么人)为躲避“土匪的烧杀掠抢”,在一个“月黑风清的夜晚/埋藏下两缸银元”,接着是“海原大地震,山体滑坡”,庄院“推移埋在了山下”,老庄主咽气前“给大儿子交待了遗言”,下来是“解放后”庄院“只有一土低矮的墙/供鸟雀歇脚”,大儿子“在那土墙上/垒上了一层层石头砖瓦”,再下来“包产到户”,大儿子“不要川地/只求村长把这块贫瘠分给自己”,并“引起了亲兄弟们的警觉”,再后来,薄地“年年欠收/老婆孩子咒天咒地咒老不死的”而“他却毫无怨言/经常围着地转圈圈”,再下来“九十年代大兴土木”,七十多岁的老人“指挥一家子人/彻夜挖山坡,兴建新庄院/地基之深,足以葬人”,再后来是“乔迁之喜”,同室操戈,再后来是弟兄均分一缸银子,而“另一缸没有挖出来/谁信?”,弟兄反目,成为路人,直到“2019年春,村庄的一个疯老爷”“用䦆头挖挖停停/挖挖填填,说挖另一缸银子”,“人们发现他时,他头栽进自挖的土坑/身体已僵硬”。

这是“村庄”里的第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大”故事:背景大,跨度大,可谓“以小见大”的典范。首先,用一首“短诗”讲这样一个“大故事”已非易事,但是周彦虎做到了,很好的处理了诗歌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体用关系,其次,几个“家族历史”片段似断实续,又触目惊心,让“两缸银元”这条线时明时暗地串在一起,这首“叙事”的成功之处,就是用推移的延续的变化的惨烈的画面和细节表现深刻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文主题,批判永恒的不变的人性里面的邪恶部分。

另一个“故事”《捉迷藏》:

“我”藏得了身子藏不了声音,“爷爷奶奶”藏住了声音却总藏不住身子,藏着藏着“爷爷奶奶”“藏进了泥土”,“我”“在梦中,像蚯蚓擞遍了那块山地”,“掉进了找不到出口的死亡迷宫”,作者在诗的末尾写道: 

大藏藏于人心

小藏藏于红尘

如今,我也常常蒙着泪眼

看一个个亲友

藏于我心

简单的诗句却高度凝练地浓缩着红尘当中的天伦乐趣,同时又隐含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易逝物是人非的悲叹,这样的诗,如果没有深刻牢固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是很难为之的。

再比如《驴》这一首:

山坡上的一所小学撤并了,一排水泥平房空荡荡的,张二狗便“将自家的驴/圈养在教室里”,空荡荡的教室像“扩音器/放大了驴的叫声”,一位记者拍摄下这头驴,背景是一块黑板以及黑板上方的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位路过的大叔说“这驴,比我上学时幸福”,从此,这头驴“成了村庄最有学问的驴”。

读到这首诗,很多人心头一亮:周彦虎写出了“人人眼里有”但又是“人人笔下无”的东西。另外,这首诗的精妙之处还在于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看似滑稽好奇实则无比真实的生活画面,又加上作者似乎调侃而又不失诙谐的活泼语言,深刻揭示了“城镇化”以及“移民搬迁”等社会事件给农村带来的巨大的荒芜和凋敝,平淡活泼的“叙述”背后隐藏着诗人复杂的感情,同样属于以小见大的优秀作品。

《扶贫》这首诗和《驴》这首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都是属于通过诙谐滑稽的语言“叙述”表现和挖掘较为深刻的主题,不同的是,《扶贫》这首属于典型的“半个故事”,全诗只截取了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或者是纯粹的心理描写,于短短的六行二十七个字里活化了一副乞怜懒惰贪婪心不足的丑恶嘴脸,尤其末尾的两句:“领导/给我发个媳妇吧”更是令人忍俊不禁。同时,这首小诗的深刻性在于作者活化的这一形象已远非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中的个案,反而,这一形象却具有着相当广泛的普遍性。几年前,曾有一个“典故”传入耳中:一个普通人“预言”:十年后,中国遍地白眼狼,这个“典故”同样道出的是中国当下的扶贫政策和扶贫策略刺激和激活的是一部分老百姓的惰性和贪心,除过这个“典故”之外,网上还流传着很多这样的段子:很多中小学生在作文当中写“我的理想”的时候总写到长大以后“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精准扶贫户”,等等,诸如此类的段子无不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周彦虎诗歌《扶贫》的深刻主题。

另外,诸如后面的《一块银元》《彩礼》等等,都是一个小细节小画面背后一个“大”“故事”,一个浸泡着作者深沉思考的社会问题,都是周彦虎诗歌优秀的“村庄叙事”,总之,从《村庄的故事》这一组诗里,我看到了周彦虎诗歌的精进,看到了周彦虎诗歌新的可能,最后,我希望读到周彦虎更多的“村庄”的“故事”。

公     告

维护原创,允许转载,

但须注明来源。

不论大漠烽烟,还是长河落日,亦或一条小溪、半弯清流,每一颗文字都是甘宁界人的精神绝响。

赞赏:赞赏资金50%为作者稿费七日后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发放给作者,50%将用于平台维护,音频朗诵作品平台,作者朗诵者各30%十元以下不发稿酬(此规则从2018年1月1日执行)仔细阅读,然后投稿。

长期征收下列稿件:

1、表现情感、记忆、风物类散文作品。,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

2、家庭教育、社会问题、生活世态类小说作品,短篇不超过10000字,中篇不超过20000字,20000字以上确实优秀稿件请分好章节,连载发布。

3、20行内精品诗歌,可以成组投寄。

稿件要求:

第一在主题栏填写真实姓名和作品名称。附照片和个人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蕾鸣诗香】陈荣来丨春(组诗)
[黄石诗坛]阳新邹林的诗《在乡下的日子》(组诗)
【聆听】故乡(组诗)
目录〡《诗林》2021年第2期(附投稿邮箱)
《诗林》2021年第4期目录
《海诗刊》第223期(1版)【实力诗人】邱名广的诗:我不敢随意提起故乡(组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