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毕业展览】东北师范大学2021届雕塑本科:李云翰

   收  藏 、投  稿     请加微信联系小庸:23169257
本图文由艺术家本人投稿


本期推介:李云翰 

李云翰 
 

1997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

2016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202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研究方向:具象写实研究 


 | 自述 | 

今年东北师大毕业展,我创作了一组名为《速写日记》的作品,选取了记忆深刻的场景加以创作,我对于人物神情、状态等的描绘极为痴迷,模特们不仅仅是创作的对象,更是我的朋友,感谢这几年中与我相伴的人,我因为有了与他们的相识才获得如此丰厚的创作源泉;我的母校,我更是从心底由衷地感恩老师们对我的教育培养,老师们带我掌握如何让将我的的一切动力赋予其恰当的创作手法使之更具艺术化表达,让我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路上更加自信,我会铭记恩师的教导,一直向艺术、向梦想迈进。



 | 毕业作品 | 


李云翰-《速写日记》

白钢、铁-200×200×100cm

指导教师:殷小烽

2021

 

作品说明:殷小烽教授在本科基础课阶段为我们开展的《人体速写》课程教学使我受益匪浅,培养了我以“速写日记”为方式记录生活中触动我的瞬间并定格在画面中。我自当谨记吾师教诲,并将这种绘画习惯维持至今,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有所依,速写已然成为我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本次毕业创作我通过思考如何将速写的平面语言转化为雕塑的空间语言呈现,以我同窗共读的同学挚友为内容,表达我对即将毕业分别之际的不舍之情和对我们彼此的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祝福,愿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制作过程 | 

——————————————

1.创作手稿 

速写-26×19cm

2018年


速写-26×19cm

2021年


作品说明:为了《速写日记》的创作,我再次从同学们的形象出发,将他们日常生活的照片多次用速写的形式去表达,再次深化他们的形象特征,把握他们各自不同的神态,并在画速写的过程中仔细回想殷小烽老师传授于我关于“取舍”的美学理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并不是单纯的形象照抄再现,而是将人物形象以更为生动更为简练的语言表达在纸面上。在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的前提下尽力做到形具而神生,使人物更富有神韵。在殷老师的指导下,我又将手稿再次细化,将构图安排得更为合理,将人物动态更为生动且富有趣味性,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草图的反复设计,我确定以十余名同学跃在空中和即将跳起的形态各异的形象以群雕的形式作为《速写日记》的载体。于是我展开了第一稿的泥塑小稿制作


——————————————

2.泥塑小稿

油泥小稿(第一稿)-35×17×5cm

2021年


作品说明:整体的形式感是这件雕塑作品的基础,通过同学们欢腾雀跃、高高跃起、手舞足蹈等各个阶段不同的状态来体现同学内心兴高采烈的情感,这种积极向上的形象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我用油泥制作了这件雕塑作品的初稿。

泥塑小稿(第二稿)-65×30×10cm

2021年

作品说明:第一稿和第二稿提交后老师对我的创作给出了指导,认为传统泥塑语言对于同学题材创作已是屡见不鲜,而且人数过多形态各异,有些人物还处于腾空状态,在制作过程中不外乎是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难题,所以老师给出建议让我尝试将我绘制的手稿草图的线性语言结合到作品中,以线性的材料去完成这件雕塑作品,这样既解决了传统泥塑在制作过程中难以实现腾空状态,又可以将速写的生动性融入到雕塑的立体空间之中,而且特殊材料的属性也直接呈现出特有的雕塑语言。我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做出不断的尝试,利用铁丝从我的形象出发制作了头像小稿。

——————————————

3.语言转变

头像小稿

铁-15×8×8cm

2021年

作品说明:这件肖像作品直接反映出了作品最终的材料语言和人物特征的生动性,老师给出了高度认可,并确定了我的创作以铁条/白钢条/铜条为材料,以焊接为方法的形式体现人物的形象和整体雕塑作品的形式感,更成为了我创作语言的突破转变和形成的记录。 



——————————————

4.试错过程

创作进行到此阶段我的思路出现了错误,我想将人物动态、比例、形象特征做得更准确和到位,于是我通过扫描将之前第二稿泥塑小稿数据扫描进电脑,在软件中制作数字雕塑小稿,并确定整体尺寸雕刻出泡沫模具后在模具表面画线,之后根据我所画的线条将白钢条焊接。

这种单纯的“靠型”方法严重地忽略了作品的生动性,过于平滑直线和曲线将人物限制成为极其呆板的形象,没有保留绘画中“宁方勿圆”的美学理论,做出的人物不光死板,还显得软绵绵的,没有力量的支撑,而且这样做出的不可称之为作品的东西犯了雕塑最忌讳的问题:它只能限于一个角度去观看,换一个角度后就是一堆杂乱的线条立于空中。在此我特别感谢我的父亲,他和我说:“儿子,这种效果不行,咱们全部推翻不要了,重新来,老师要的指定不是这样的东西,我们就按照你用铁丝做得头像小稿那种感觉来,哪怕我们最后就完成一个人,也比这种方法出来的效果好,老师也能看出来你是在用心创作。没事儿,儿子,有你爸呢!”有了我父亲的全力支持让我鼓起勇气重新去创作,我拿起白钢丝和钳子,试图重新去寻找当时头像小稿的制作感觉。在父亲的帮助下我逐渐找到了状态,还是从头像开始,再去做头颈肩的关系,接着做躯干,直到做出一个人全身的形象。

——————————————

5.最终呈现


END

推介毕业生

(按发布先后排序 点击链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美林的人体速写,你喜欢吗?
【聚焦名家】中国美术馆新馆长吴为山,你不了解的一面!
韩美林的人体速写
鉴赏 | 韩美林的人体速写,别有''''味道''''的美!!!
“无尽之旋”中领略“神话”般的“多元宇宙”
【全景·威尼斯】耿雪:在黑白世界里的“金色之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