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国学·说家风:《中庸》篇】幸福就是:把“闷闷不乐”改变成“闷闷有乐”

家风故事

家长变一念,孩子好十分。

请听:家风故事!

关注

微国学·说家风

中庸


文/张建云

《中庸》开讲第17天。

孔子不想杀人。但,有个人他必须杀。

有些人很有才华,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很有智慧,可他却危害政权。譬如鲁国高级领导干部少正卯。孔子任宰相七天,便把这个名噪一时的大家给杀了,而且在大街上停尸三天,以儆(jing)效尤。

孔子说,一个人有五大罪恶,像偷盗这样的恶行也不在其内。一下子就让人费解了,做贼竟然不算大恶?显然,这五种恶行,简直是恶到家了。来看一看少正卯的恶行。

第一恶:是啥事都懂,啥事都通,但邪恶不正,不把功夫用在正道上;

第二恶:虽然行为邪僻,还不听劝告、顽固不改、一条道走到黑;

第三恶:本来言论虚伪,却有理有据,说得跟真事似的,甚至论证得比真的还真;

第四恶:专门弘扬一些丑恶的东西,很像当今社会的狗仔队,专门拍人间出轨、偷晴等隐私,但孔子杀得那个人不至于此,比狗仔队水平高出不知多少倍,因为一呼百应,粉丝众多;

第五恶:专门赞同错误的言行还进行加工润色,在社会广为传播,爱找名人代言、开新闻发布会。

好家伙,这不纯粹一个帝国主义培养出来的卧底,来倾覆国家政权、颜色革命的国际政客嘛!

原文出自《孔子家语》和 《荀子·宥(yòu)坐》: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有人说不是,孔子是因为嫉妒少正卯的学问,他的学生都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孔子杀少正卯的原因是官报私仇!

或许是。但我认为不是。因为孔子的胸怀和作为不必如此。正像一个善良之人走过居心不良的老人身边,老人恰好摔到,这个善良之人就被指正为推倒老人的“凶手”了。当善良人解释时,路人说谁让你恰好走到老人摔倒的路段呢?

不要用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不要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父;不要用你我凡人之心,度孔子圣人之腹。

但孔子确实有一种担心,在当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鲁国,如果有这样一位宣扬歪门邪道,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的“闻人”,实在是执政者和文学界的悲哀了。所以,孔子决定,杀你没商量!而且,扪心自问、静心自省,严格地责问自己:假如这种乱臣贼子、欺世盗名的人有了一席之地,后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孔丘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孔子的表决“不会这样做”有两层含义:一、我不回去为他立碑树撰;二、我不会做这样的恶人,来欺骗大众,蒙蔽历史。

《中庸》的原文是: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孔子继续说,有些品德不错、心性尚好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总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是: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dùn)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之道不单是处世、为官、创业之道,更是一种对人格的修养、人性的探寻和对心灵的映照。这里遯(dùn)世不见的“遯”字,同遁入空门的“遁”。为逃避、隐匿之意。告知人们,离开世俗,即便不被人知道,在默默无闻中依然心无烦忧。

“遯”这个字来自于《周易·乾卦·文言》: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一个有胸怀,有德行的人暂时不被人认可,但不会挨不住寂寞而去买醉,而抑郁。从而忘记了心中目标,失去了自己的节操。这就叫“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无闷”的解读很通俗:不要闷闷不乐。“不见是而无闷”,有两层意思:一是没有见到自己想要的人、事和景物也不要闷闷不乐,二是没有被别人发现自己的才能,依然绽放,依然芬芳,也不要闷闷不乐。

每个人都有过闷闷不乐。闷闷,是状态;不乐,是结果。也就说,不乐,是来自于闷闷。成功者,幸福者,都是把“闷闷”改变成“无闷”的。把闷闷不乐,改变成闷闷有乐。

事实证明,当我们闷闷不乐的时候,就是心中的目标偏斜了,志向打折了,理想之光黯淡了。因为,心进入了一间黑暗的屋子,不幸的还有一扇难以打开的门。

今天的原文是: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张建云

著名作家、国学学者

微国学创始人 

树立家风,是每一个“想明白的人”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但凡成功者都是自省和自律的高手,把功夫下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华国学300句(4)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国国学经典四书之《中庸》-【第二章原文与译文解读】
国学经典:四书之《中庸》,原文朗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