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的河流之 4 左云城里的老理发馆 I 郭宏旺


记忆的河流之
(4)
左云城里的老理发馆
今天的左云街上的大大小小的理发店,肯定是多得数不清数儿。什么审美、创点、三香、秀秀、慧慧、梁源,哦,还有一家叫顶尖国际,很高档,好像已经具备了巴黎时尚的级别。这些店名后面两个字,有叫什么什么发屋,什么什么工作室,却唯独不会再叫什么什么发廊,因为发廊这个词已经被南方的某些店面给糟蹋了,有严重的贬义。
上世纪80年代初,左云只有唯一的一家理发馆,是国营的,就叫左云理发馆。从鼓楼向北走,过了县药材公司门市几米,便是理发馆。
老理发馆店面并不宽大,最多两间房的宽度,但店里深度特别大。门是几乎已经看不出黄颜色的两扇木门,粗把手,开关起来吭哐作响。进了里面是一直狭长通到最西末端,那里是洗头池子,整个店里是浓浓的、湿湿的肥皂味道。过道的两侧墙上贴挂着十几面大镜子,镜子面儿有的有一些斑驳的样子,年久了,这里又潮便会这样。每一位师傅使用一面大镜子。镜子下是放刀具的木头柜台,很窄。柜台旁边是一个理发的座位,极其笨重,生铁的底座足够百八十斤,足以保证客人稳稳当当坐着。扶手是生铁架子,上面安了木扶手,座位的中间是一块圆圆的黑皮座垫,好的弹性。脚下是一盘方方的铁托架,有镂空的简单花纹,也是生铁的,极结实。靠背还是生铁铸成,最上端安一弯弯的、像一月牙儿的小铁托儿,上附不足一尺的皮垫儿,那是客人刮脸、刮胡子时靠上去的设备。理发师把一侧的插销摘了档,客人便躺下了,刮完胡子,扶起来,再把插销扣锁起来。
一个县城才那么一家理发馆,会不会供不应求呢?说实话在80年代初期这是不会的。多数人们都不怎么舍得花钱来理个发,人们会自己剃头,或者自己家人用手推子理发,除非升学、毕业、结婚来一次理发馆,所以理发馆里的节奏不紧不缓,特别惬意。
想来这儿理发得按步骤来,得先买票。进门后有个绿色小桌柜,一位女员工在那里卖票,票就是两种小木牌儿。普通理发1毛7,理光头1毛钱。好像一种是红色木牌儿,一种是黄色木牌儿。拿到牌儿便去过道上背靠背的两排大长椅上坐下等着吧。理发师傅们有男有女,都穿着已经不怎么白的白色大褂儿。他们岁数都不小了,有的师傅甚至大概都快60了吧,我只是这么猜想的。他们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停谈笑着,聊着天,家长里短,吃饭、喝药、上班儿、挣钱、买肉买盐,一切都聊。有一位挺老的师傅我印象最深,中等儿,戴眼镜,光脑门儿,老师傅是个哑嗓子,这是左云土话。就是嗓子能发一点声音儿,但声音极其沙哑低沉,还像是有一些气短,老人家态度是和蔼的。有一次师傅给我理发时,忽然说出去买狗肉,说中午打二两喝去。我等的久了有一些生气,老师傅还把狗肉用包货纸包了,放柜子里了,但狗肉的味道还是弥漫出来,说什么好呢?我都闻香闻得饿了。
那个时候理发的过程还是挺讲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插一个问题吧,现在咱们左云的男士们去理发店理发时,师傅给你用剃刀掏过耳朵眼儿汗毛吗?有师傅用细剪子给你剪修过鼻毛吗?请如实回答,呵呵!一般没有,如果有一次,估计是后来在左云二中南侧那家小小店面享受到这排场吧?那位女师傅,现在应该有60多了,常去的人们都习惯叫她"大老人儿",就是因为师傅个子大,重要的是她是从鼓楼北那家老理发馆里出徒毕业的。我住在那边时,常去这小店,地道的老手艺,也适合中年人的审美。
老理发馆理发程序永远是模式化的。先是学徒们给洗头,洗头的那东西一股胰子和碱面的味道,不过洗头时,挠头皮的那个塑料玩意儿倒是很享受的。等一会儿,理发,刮汗毛,抠耳朵汗毛,剪鼻毛,用海绵块擦头发碴子再吹干头发,便大功告成。其实剃刀抠耳朵汗毛时的感觉比理发还舒爽,耳边听着疙喳喳、疙喳喳的剃刀移动的声音,知道那几根讨厌的耳毛正被彻根除掉,心里是说不出的安逸舒服。
过了洗头池子,老理发馆的最里头,其实空间还很大。原本是水房,还有一台烧水小茶炉,供热水。后来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店也开始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趋势,开拓了业务范围,在这里增加了女士烫发业务,烫一个头也就两三块钱,一时间客人不少的。但不到两年内,左云的东南西北各条街上,像雨后春笋般涌出了一家又一家私人开的理发店,而且数量一直在增多,店门口的双卡录音机一整天播着港台流行歌曲。这些新店的手艺咱不敢说,可服务的热情肯定是好得不用说,关键还有一条,人们进店后再不必漫长地、无奈何地等待服务。这样子,慢慢地在某一年那家老的理发馆终于解体散伙了……
现在我们说起老理发馆时,首先是那个旧店面还存在着,它还在原来那个位置,只不过早己成了一家售其它商品的门店,想到这一点我眼前马上就有一些模糊。还有一点,有一次我在府街口的一家小理发店理发时,看到一台老理发馆里的那种生铁铸成的座椅,和“大老人儿”店的那个座椅子一模一样。很旧,漆皮掉了,皮垫也塌下去还破了洞,颈托的皮子没了,仅剩下一个铁托架,但我坐上去时,却感觉无比亲切,也不知是怎么个缘由。
这座椅就是当年散伙时,员工分到的一点财产。这家小理发店的主人也是那家老理发馆当年的一名员工。



作者   郭宏旺
山西省左云县人
中学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北京店铺幌子之二七—理发馆幌子
老北京的理发业
无标题
万象︱理发古今谈
“师傅,推秃瓢儿吗?”以前的老北京理发馆,您还记得吗?
《有关理发的点滴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