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苑】张凡玉||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文/张凡玉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突然喜欢上从巷陌错综的小街里穿过,看小巷安安静静的样子,偶尔遇到一两家店铺,看到银匠铺里的师傅在轻轻敲击点打一件散发着古朴气息的银镯子,或是看到一位篾匠变魔法似的编竹篮......不觉一阵桂花雨飘落在发梢、肩头,银匠的小锤叮当声仿佛跨越了时空直抵心灵。

这些久久流传在坊间的手工技艺一直伴随着我。小时候,清脆的锔碗锔盆声、弹棉花的弓弦发出的嘣嘣声、铁匠铺传出富有节奏的叮当声,最吸引我的美妙声音是拨浪鼓货郎的吆喝声:废品唤糖喽……那盛在玻璃瓶里的五颜六色的橡皮糖,让我两只羊角辫颤悠的更欢了。这些透着烟火气息的声音、画面构成的日常,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又悄悄地离我们远去着。

近些年,经常有来单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而我又成了申遗工作的一员,也就在工作中慢慢地走近他们,走进他们背后的故事里。

从汝阴窑陶瓷制作技艺,我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眼中最朴素的坚持,她用对泥土的热爱告诉我,泥土原本就与我们的生命紧紧联系着,蕴含着自然生态的哲学道理。从第一批区级非遗文档里,再一次扣响儿时的记忆,那些曾在过年时看到的踩街形式的民间舞蹈“狮子灯”“跑旱船”“肘搁”等,不正是童年的我顾不上回家吃饭撵了几条街的过年娱乐节目吗?随着现代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这些充满乡土味儿的活动如一缕炊烟,虽然飘远了,却给我留下了意犹未尽的回味。曾几何时,过年时的娱乐节目被新鲜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光怪陆离的西餐最终适应不了几千年早已形成的文化味蕾,随着“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呼声越来越高,这些踩街活动又开始萌发,开始茁壮成长,而且还是那么受人喜欢。

前些日子,在跟一个九零后的非遗传承人交流中,我看到了他对糖画艺术的热爱,他把糖画制作的过程制作成为教学视频,一个个地上传到抖音、视频号等多媒体平台,为更多的群众普及教学,帮助大家重温那一份久远的回忆。

是啊,每一种味道、每一个地名都有着他的故事。就如我的家乡颍州,有个村庄叫“掩龙”,它赋有着一段久远的传说。据说是王莽赶刘秀而流传下来的,当时有个申报“掩龙贡”豆油制作技艺的来到非遗中心,我就好奇地问到,这个品牌名字应该不一般吧?他对我娓娓道来。相传东汉王莽赶刘秀时,大队人马穷追不舍,刘秀独自一人,被追得走投无路,正遇一个扶犁耕地的老汉,老汉急中生智,用新翻起的泥土把刘秀掩盖在刚犁出的土沟里。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可惜老汉已经去世了。于是便降旨追封老汉为掩龙将军,并在当年掩盖刘秀的地方建座掩龙庙。庙里塑有刘秀和老汉的全身象,受万代供奉。后经世代相传,得名掩龙村。

历史悠悠,时光浩瀚,从没想过在我的家乡竟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典故。“枕头馍”是刘锜大战金兀术时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九蒸九制芝麻丸”是苏东坡在颍州任知州时的一段佳话,民间土方治好了这位唐宋八大家的气滞胃痛的毛病;“瓦焙焦馍”的背后更是隐藏着一段红色记忆。在1948年的阜阳战役中,保卫阜阳担任后卫的第二十旅中,有外地籍的战士出现水土不服的腹泻现象(阜阳水质较硬),是阜阳当地的老乡用瓦焙焦馍的办法让这些战士恢复了体力,及时有效地保存了战斗力。只有军民团结一心才会战胜一切险恶。还有美丽传说的状元巷、龙王堂的由来等等,流传了一辈又一辈。

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不曾想到有些美食就像一次艰难的旅行,比如“裕昌祥”果品制作技艺,他的第一代传承人是从山西过来的,当年由于战乱而逃往河南,可是在河南又遇到自然灾害,没办法一路颠沛流离来到阜阳,然后在阜阳有了家、扎下根。他把果品进行改良,尽量制作出适合阜阳口味的花样。现在第五代传承人为了保证糕点的质量和纯正口味,仍旧沿袭老祖宗一年只做三次的习惯,即春节、端午和中秋。

好多非遗传承人把毕生的精力都搭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或在一种味道,或在一帧剪纸、一段曲调、一方印章、一件瓷器……在漫长的时光里,他们在看似的重复中,用智慧和技艺不断地超越自己,就如一场跨世纪的马拉松,一代代进行着传承的接力。我看到了颍州剪纸的传承人葛庭友老师对剪纸的痴迷和敬畏,他坚持每天都剪,而且针对社会热点、难点,他用一把剪刀宣传防疫抗疫、宣传建党百年光辉历程、宣传新时代文明风尚等等,惟妙惟肖的画面、高度凝练的构图,用最直观的语言给人们思想启迪。还有那一丝不苟的玉印篆刻老师,阴刻、阳刻、真草隶篆,每一笔每一划都处理到极致完美,这是匠人精神,这更是对古老传统文化的尊敬!

这些申遗的文档在一次次的专家评审中,过五关斩六将,最终登上区级非遗的第一层台阶。然而,那一幅幅画面像电影一般在我眼前呈现,那个在大雪中舞动的狮子灯的传承人是个年仅古稀的老大姐,那个在一边讲解一边娴熟地画着糖画的传承人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那个奔走呼吁保护“淮词”的老人是个一辈子都从事群众文化教育的宣讲员,那个冒着酷暑还在坚守烧制“颍州汝阴瓷”的守护人是个天生丽质的美女......器物有灵,可以穿越时光与人相遇,见过悲欢、见过繁华,蕴藉温暖而宁静的岁月。

更为骄傲的是,赋有东方芭蕾著称的颍上花鼓灯表演、界首彩陶、阜南柳编等等多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一次在东南亚的演出中,有位华侨哭着看完了演出,深深地向表演者致谢。散场时,他扭着、跳着走出了剧院。

余光中老先生的散文《黄河一掬》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这是老先生在有生之年仅有的一次回到家乡。半个多世纪啊,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掬起一捧黄河的水亲了有亲,它似母亲的脸,它是流淌在自己血液里的日夜奔走的想念。“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那一掬珍贵的黄河水啊,魂牵梦萦的等待啊,朝如青丝暮如雪,一刹那其实它凝结着永恒,这永恒就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作者简介:张凡玉,一个热爱码字的孤独者,喜欢在文字里陶醉。偶有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诗名是什么?
【音频版通鉴之光武中兴】14 光武帝刘秀用人策略:七十多岁“县团级”病退老汉,火箭擢升为“副国级”干部
老汉突然去世,公鸡开口说话,告知一秘密,救人无数
乡土作品欣赏 : 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
藏族姑娘一首《天佑故乡》,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