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评论】崔冬 ▎共同的阅读背景是欣赏诗歌的基础

一、什么是的共同阅读基础

叶嘉莹先生认为,一首诗歌是否能让读者产生感发的效果,也就是一首诗歌能否引发读者的感慨、联想与共鸣,作者和读者要各付一半的责任。如果作者和读者没有共同的阅读背景,读者是很难获得诗歌感发力量,也就难以理解诗歌并对诗歌产生共鸣。

中国古代文人,由于一直接受同样背景的教育,阅读相同的前期诗文,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作者的诗歌是很容易感发读者的。比如,在唐朝之前,人们都是以《诗经》三百首为教材,包括孔子也都是接受和传授这样的教材。而当下诗歌作者和读者之间,是缺少这样的共同的阅读背景。不但是读者和作者缺少这样的阅读背景,即便是诗歌创作者之间也同样缺少这样的阅读背景。

或选择阅读中国古典诗籍,或选择阅读国外诗歌典籍,或两者皆读。这不一样的阅读基础与习惯,会导致诗人对诗歌的不同理解与创作风格。再,中国与西方国家历史文化差异,特别是语言的差异,使得中国现代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创作在思想内容、语言表现、技巧曾现等方面曾现出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我们是阅读翻译过来的外国诗歌,而诗歌离开了母语文本,其生命力就已经失去大半了。用汉语将字面意思再说一遍的外国诗歌译文,其感发的生命力是减弱甚至是消失的,而我们却以为,这就是外国诗歌的本质。

二、中国诗人与读者不具备共同阅读背景的原因

如果中国阅读诗文的热度像大家热衷于学习英语那样,共同阅读的背景与基础就搭建了。但是,中国不具备诗文的共同阅读背景。

五四以后,中国开始了白话文写作。格律诗逐渐淡出,而白话文诗歌受到追捧。新学教育开始普及,学校阅读不再以《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为教材,不再以中国格律诗歌的阅读创作为必须的启蒙与怡情手段, 在强国的大背景下,普及数理化教学,即便是文学专业,文人们也转而追捧向西方诗歌的写作形式。这种现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推广加深。中国古诗词的阅读背景呈现断层。

五四以后的几十年间,中国社会饱受战争摧残,社会动荡不安,且五四以来新诗作品感发的生命力并不强,不能引发读者的广发共鸣。及自新中国成立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人诗歌的阅读不但摈弃了古诗词,也摈弃了西方诗歌,只接受极少数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中国相近似国家的文学内容与思想。在追求形而上的哲思之下,诗歌阅读背景差异与断层更大了,不但国内差异加大(与台湾比较),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差距也加大了。

近三十多年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之际,各种文化现象也出现了蓬勃生机。诗歌的阅读与创作也呈现出繁荣。尤其是中国经济领域对外开放,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空前的交流,阅读古诗词以及国外诗歌的人群也快速增加。只是,饥饿了很久的人,面对丰富的食物,不加选择地一通吸收,结果只能是继承其表象,没有来得及继承其本质,更没有创新。表现在创作上也是各说各话,各种奇葩异草一同生长。

从生态学角度看,奇花异草没什么不好,因为大千世界本该就是百花百草的世界,生物多样性是一种良好生态环境。而单一化的物种与生态,恰恰不利于自然世界的延续和蓬勃发展。如果自然世界呈现出单一生物的沙漠化生态,将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具体到文化领域、诗歌界,道理亦然。

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集中体现

西方传统文化受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思想影响,其宇宙观是二元两分的,本体与现象,天堂与尘寰,理性与感觉,界限分明,而绝对的价值与权威旨在前者。表现为崇拜半神的英雄,叙述高贵英雄丰功伟业的史诗;又因宗教盛行的原委,进而发展了戏剧,呈现人与外界,或人与命运冲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所以西方的史诗与戏剧两种文学形式始终主宰着西方传统文学。这与他们的文化性格是相适宜的。

中国人文传统文化,自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而盘古在其中,盘古垂死化为风云日月山岳江河,黎明百姓。如此,是人与神、人与人、人与万物都在同体之中。这种血气相同的关系意味着人间世界就是实现终极价值之所在。生命的意义就在人世之中万物一体之感,本质上就是一条感觉与感情的纽带,联络个人与社会,并扩充到自然界。而当这种浑然一体之情,从时间上纵向的延伸下来,产生了连绵不断的历史意识,通过记忆之长流,把现在与过去结成了一体,并奔向了未来。故而中国古诗词内含的情感与叶的兴发感动相为甚和,兴发,即是一生二,二生三,由三生无穷。

中西方文学历史演绎如此,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即是西方以写实和记叙为主为主要形式,比如《荷马史诗》;揉合诗人作为本体生物的哲思比如《浮士德》,这样西方诗歌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少了抒情元素,多了深沉厚重的启迪效果。

中国古诗词以自《诗经》开始,诗人就以比兴感发为创作手法,“比”是善于有感而发、由内心的情绪联系到外界的自然物像,内心先有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物来表述;“兴”即是或因外界物像的变化而引发诗人内心的失意、不遇、不得、落泊与惆怅之慨,既触景生情,形成了内心与外界物像的共感。比如,由树叶凋零联想到“美人迟暮”、“生老病死”的无奈;“赋”,就是即心即物,内心有怎样的感动,直接表达出来,不借用外物,也就是直抒胸臆,只是“赋“的写作手法占相对比较少。古汉语诗歌总体为,融情景于诗文中,形成抒情的基调,

简言之,西方文学以史诗戏剧宗教为主要传统,而中国文学一向以抒情为主要传统;这是二者显而易见的差别。

四、什么样的诗歌是好的诗歌

说到好诗歌,不得不提及中西方文学传统及语言的差异。中西方文学历史差异在前篇已有叙述,这里仅说说中西方语言之差异。

由于英语句式有其严格的逻辑惯例,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胃宾,有动词,动词还有时态的变化,且句式序列是固定的,这就使得英语写作的诗歌不可能因为诗人创作的需要而变化句式,像汉语诗歌写作那样可以省略主语,可以把动词名词前后颠倒使用。所以,用汉语写诗歌是幸福的。英语单词读音是多音节的,每个单词读音都有轻重,一个句子连起来读就自然有了起伏韵律感,即便是一句平实的叙说文字,读起来也是抑扬顿挫,富有美感。那么,西方偏重于叙说的诗歌文本并不影响诗歌阅读时给人的感发力量,这就是西方诗歌大多基于理性的叙说之缘由了。

而汉语文字是单音节单节奏的读音,加上汉语的语法句式没有英语那么严谨。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可以依据诗人创作需要,把各种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置或后置,以表达诗人的创作情绪,利用汉字读音的四种声调来完成抑扬顿挫的阅读美感,以赢得读者更多的共鸣,效果是沛然的。鉴于此,英语诗歌翻译成中文,则往往表现为说明成分多了,诗歌整体显得理性。加上古诗词的创作者大多是为官的文人,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善用比和兴的手法,借物抒怀。于是征夫弃妇、飞鸟走兽、各种自然景观及现象遍布诗歌。

好的诗歌是会让读者心中怦然一动。现代新诗创作必须有内容有技巧,感发的力量要深,且厚且博大。诗人可以通过富有感发生命力的内容和技巧,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如果一首诗歌言之无物,再好的技巧和语言也难给读者以感动;若理性内容安排得太多,导致本能的感发力量会减弱,读起来就缺少美感。

诗歌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体裁的文学形式,主要在于诗歌的感发力量。在于诗歌以较少的文字,恰当的节奏,刻意的留白,来表达诗人思想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启发、感慨或联想。通篇诗歌欲说还休的情韵,留有回味的余地传达审美情趣。假如一首诗歌写得像说明书、叙述文那么直白,那么,诗歌这种体裁是传承不下去的,是会消失的。

五、如何探索性地继承中国古诗词与外国诗歌

可以把古诗词与外国诗歌视为诗歌发展整体的任督二脉,诗人有必须要打通这任督二脉,融汇创新拓展中国诗歌的信念。

历来各国文化都是继承---打破----再建立这样延续下来的。诗歌也是如此。前面说过,诗歌创作上的多样性有利于诗歌的健康发展。多样性的环境有利于诗人拓宽创作的视野,有利于诗人探索、质疑、思考与创新。在纵向上继承前人,横向上借鉴西方文化基础上,打破、再建立,并且使得诗歌写作得到提升。相信,在诗歌这百花园中,会有几种生物在自然造化下,独放异彩,独领风骚,从而引领中国诗歌再次走向繁盛时期。

三十多年来,很多诗创作者转而阅读西方诗歌,学习西方诗歌的表述形式;也有很多诗歌创者,以中国古诗词为阅读底蕴。这两种阅读群体,在现代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的诗歌内容、形式及语言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同样,读者也存在着这两种群体。

提倡的是,诗歌创作者和读者,对纵横两种诗歌形式都加以学习吸收,尝试将它们揉合进自身的创作中,创作出内容和形式都更加新颖的诗歌。

“纵向继承”和“横向移植”方面,台湾诗人洛夫先生就做过很多尝试,看看洛夫先生各时期的诗歌作品,从语言技巧到内容,便可清晰地知道洛夫先生古诗词及西方诗歌学习与创作的脉络。这样的诗歌作品,会有强大的生命力。现在回看,这些作品无疑都奠定了洛夫先生作为汉语新诗歌传承、先锋和创新第一诗人的地位。

洛夫的“纵向继承”创新还表现在,他借鉴古诗词的语言意境及西方现代诗歌方式,重写了几十首古诗词同名的现代诗歌。他把这写作形式称为“古诗新铸”,并冠以《唐诗解构》的总题目。《唐诗解构》在继承古诗原意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作的情感与意境,而把它原有的格律形式予以彻底解构,重新赋予现代的意象和语言节奏。”(洛夫语)。打破原有的形式结构再重建,是要有实力的,如果只打破不建立,那就属破坏了。比如,洛夫对于李白《玉阶怨》的解构:

玉阶怨(李白原作)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林;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解构新作:

露水被夜搅拌成泪/月色如此凄清/隔着水晶帘子望去/人在何处?//袜子湿了梦也湿了/玉阶上/她痴痴地坐着/守着,捧着脸赌气不说话/他在何处?/月亮也赌气不答

感觉是不是不错呢?

另,洛夫还根据《庄子》中的一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重新写成一题二式的现代诗歌。

式一:我在水中等你

水深及膝/淹腹/一寸寸漫至喉咙/浮在河面上的两只眼睛/仍炯炯然/望向一条青石小径/两耳倾听裙带抚过蓟草的窸窣//日日/月月/千百次升降于我胀大的体内/石柱上苍苔历历/臂上长满了牡蛎/发,在激流中盘缠如一窝水蛇//紧抱桥墩/我在千寻之下等你/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

式二:我在桥下等你

风狂,雨点急如过桥的鞋声/是你仓促赴约的脚步?/撑著那把/你我共过微雨黄昏的小伞/装满一口袋的/云彩,以及小铜钱似的/叮当的誓言//我在桥下等你/等你从雨中奔来/河水暴涨/汹涌至脚,及腰,而将浸入惊呼的嘴/旋涡正逐渐扩大为死者的脸/我开始有了临流的怯意/好冷,孤独而空虚/如一尾产卵后的鱼//笃定你是不会来了/所谓在天愿为比翼鸟/我黯然拔下一根白色的羽毛/然后登岸而去/非我无情/只怪水比你来得更快/一束玫瑰被浪卷走/总有一天会漂到你的手中。

可见,洛夫先生就古诗、古记载的解构新作,运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解构既继承了古诗原意,也让人在读到新诗时不减少对原文的理解,让人获得一种感发的力量。其实,熟读古诗词,会使你血液中有一股汉文化原声力的冲击。

而洛夫的《石室之死亡》这首描写战争与死亡的长诗,则是他践行汲取国外超现代主义为表现手法的作品。是作者在西方现代主义、存在主义思维的影响之下,追求中国新诗现代化倾向的力作,是“横向移植”的先锋之作,也是我最喜爱的诗歌。这首诗写得比较坚深复杂,如果你一层层深入进去,会读到一种持续的挣扎。诗歌里的力量与启迪就是在不直接传达中表现出来的,其中的勉强与压制的痛楚,很有感发的效果。时隔四十年,洛夫再次创作《漂木》,虽然也是追寻《石室之死亡》的风格与表现力,但个人以为它的艺术性逊于《石室之死亡》。当然,洛夫诗歌的艺术性远不止于他对古诗词的解构在搭建,他的诗歌紧密社会,他的诗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时有表达。

最好的诗人都是用生命去写作,用作品实践生活。在探索新诗体写作过程中,洛夫从李白、杜甫、孟浩然、李贺、李商隐等人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与超现实主义同质的因子,及“非理性”。这是非逻辑非因果、玄妙之极、把生命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新诗表现形式。自台湾和大陆关系缓和之后,洛夫经常来大陆旅游观光交流,这期间的作品是他创作的又一个高峰,这类作品时时有飞扬深厚开阔沉重特性。

综观他的诗歌,可以说洛夫先生在现代新诗写作上,在对汉语新诗的“纵向继承”和“横向移植”的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表明了他对现代新诗语言的把握与呈现已炉火纯青。

六、结束语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诗歌的创作与阅读也是如此。洛夫先生认为:“写诗不只是写作行为,更是一种价值的创造,包括人生意境的创造,生命内涵的创造,精神高度的创造,尤其是语言的创造。”我以为,这也是当下有追求诗人所秉持的信念,借助诗歌形式,使用诗歌语言,使用符合表现诗歌特性的艺术手法,给读者以感动、启发和联想,是每位诗人的责任。阅读诗歌的读者,也要有清晰的诗歌文本意识,这个文本意识就来源于对“纵向继承”和“横向移植”诗歌的大量阅读。届时,读者不再有看不懂诗歌疑惑。

诗人和读者,如果可以从此文中了解“共同阅读”这一背景是诗歌互动之必要因素,那么,这篇文字使命就完成了。诗歌当然不是“唯语言”的形式,但是,追求诗歌思想实质,理性叙述的同时,句式形式、词语、意象的崇高,而不是崇低是当下诗人需要清楚地意识到的问题。毕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让读者获得绝妙的艺术效果,是诗人写诗的基本责任。

作者简介 

崔冬,笔名听风儿、我是风,安徽人。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歌散文发表在《金融周刊》、《星星》、《诗歌月刊》、《芜湖环境》等刊物、以及国家和省市级的报纸。多次获得芜湖市诗歌原创朗诵奖。获2018年第五届中外散文诗歌赛一等奖。

《安徽诗歌》

安徽诗歌编委会 

    执行主编:孔坤明  许文舟

    副 主 编:静 雪   曾玉仿  海 漠  李春林

    编   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方婵娟  刘国伟  许 俊   沙从兵  杨贤明

     汪国银  侯范才  赵俊稳  倍长衣  聂 泓

     梅光宇  崔 冬   雪 莲 

《安徽诗歌》栏目设置

1、【诗选粹】:每期一位作者的组诗(附作者的简介以及照片);主持:晓渡、聂泓

2、【诗推荐】:每期刊登若干人的作品,每人一首,附上推荐者的简短评语(附每首诗作者的简介、照片);主持:刘国伟、梅光宇

3、【诗评论】:观点独到的诗歌评论文章(附作者的简介以及照片);主持:雪莲

4、【诗同题】:同题诗作品精选(附作者的简介以及照片);主持:崔冬、倍长衣

5、【诗网络】:网络论坛或者网络微信号诗歌精选(附相关介绍);主持:晓渡、方婵娟

6、【诗散文】:每期一位作者的散文组诗(附作者的简介以及照片);主持:许文舟、侯范才

7、【诗古韵】:每期一位作者的古诗词作品集(附作者的简介以及照片);主持:汪国银、杨贤明

8、【诗校园】:每期一位在校学生的诗歌(散文诗)作品集(附作者的简介以及照片);主持:赵俊稳、许俊

9、【诗风采】:每期一位诗歌人物的人物专访以及作品选登(附作者照片);主持:沙从兵

10、【诗访谈】:每期一位诗歌人物的视频专访以及诗歌代表作选登(附采访视频);主持:晓渡

11、【诗视野】:各类征文消息、期刊目录、诗歌消息;主持:晓渡

12、【诗书讯】:各类书籍近期出版的消息。主持:晓渡

    诗选粹为每天推送的栏目;诗推荐、诗评论、诗同题、诗网络、诗散文、诗古韵、诗校园等七个栏目为轮流推送栏目;诗风采、诗访谈、诗视野、诗书讯等四个栏目为不定期推送栏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橹:诗海领航者诗城品诗人【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 】
诗魔洛夫及其“天涯美学”
推崇古诗词,就要贬低新诗吗?
现代诗写成多少行最合适?
如何鉴赏诗的好坏,让我们在漫天垃圾的诗坛中去伪存真?
什么是诗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