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情缘】寒石:黄土情思

黄土情思


文/寒石

海边生活的人,熟悉水性与海的性格,知晓大海的馈赠与危害;世世代代坚守黄土地的陕北人,面朝黄土背朝天,黄土中扎根,黄土里刨食,如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主题曲所唱“就恋这一把把黄土”。陕北人即便离开故土,融进高楼耸立的都市,住进“鸽子窝”般楼房,黄土情缘也融进了骨髓。思念如深夜的灯,闪烁迷离。
陕北农村长大的孩子,对黄土疙瘩有割不断的情思,玩的灰土脸面、浑身泥点的场景,电影镜头般历历在目。
那年代,上学前的半大小子,夏天几乎不穿衣服,不仅是穷苦,还有省衣服原因。因为太小,无羞耻感,那时候农村见惯不怪。父母上山劳动,孩子无人看管,放羊式散养,自由式长大,既无像样玩具,也没游戏场所,玩泥巴是最好娱乐,一整天玩闹,乐不可支。
窑洞边黄土堆,或小河边,光身子三至六岁一群小孩子,跑来跑去,满脸满身泥巴,小手掬起河边水坑的水,小猫般弓腰,一路碎步,尽力保持两手平衡,来到土堆旁,水洒在土坑里,洒湿一点干土。不满意的“头领”,吆喝着,这么一点点,不够用,快去快去,弄多些。小“毛毛兵”们一路小跑,重复着有趣的取水活计。有时距河边较远,孩子们用自己的尿和泥巴,童子尿没骚味,捏人人,塑动物,玩的不亦乐乎。

孩子们玩土疙瘩也别出心裁。取块大小不等的黄土疙瘩,用手指或树枝、木片做工具,靠天赋想象,不规则土疙瘩假以时间就能变成孩子们认为的任何一个动物或人物,或抽象,或具象,只要他们认为是谁就是谁,有时他们固执己见,有时变幻无穷,那时那刻,他们是世上最天真最伟大的“艺术家”。

他们把雕刻的黄土疙瘩“艺术品”说成哪个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哪个孩子必定以牙还牙,二人成为对手,激烈到骂仗,或动手,无非是他推了谁一把,谁揪住了谁的头发,哭叫着,撕扯着,有劝架拉架的,也有呼喊助威的,好不热闹,战斗不久就会平息,过不了几分钟,打架双方又玩到了一起。孩子们长大后,各奔前程,成家立业,一旦回村,聚一起吃喝玩乐,仍是好朋友,这就是“光屁股一起长大”的那种味道,那种情谊,种子般扎根于脑海。
城里孩子有滑梯玩,农村孩子溜黄土洼。他们总能找到一处合适地方,从高处向下滑落,滑的次数多了自然变成越来越光滑越来越瓷实的坡道,快速滑下飞扬的感觉,孩子们称为“坐土飞机”,你来我往,乐此不彼。回家后,衣服沾满黄土,被妈妈用扫帚把子打屁股,疼的呲牙咧嘴,刻骨铭心。第二天照样溜,照旧玩。艰苦岁月,农村孩子衣服缺,这样的玩乐,能有好衣服穿吗?所以干脆光屁股。

寒暑假,半大不小的孩子,玩的最多游戏是打土仗。树阴下,田野里,一群小伙伴依据家族或年龄大小分成两队人马,模仿看过的电影画面情景,一队是好人,正义一方,另一队是坏人,代表敌人。“战斗”开始,土塄旁,沟渠里,土疙瘩充当爆炸品,手里的玉米秆,柳条棍,扮演长枪短枪,雨点般乱飞的土疙瘩常有命中目标时候,打头上,瞬间碎裂四散,虽痛但不会皮开肉绽。受伤的如不服,冲进对方队伍,寻找“肇事”者,“咋乎”几句了事,或演变为真正的“打仗”,两败俱伤,捧着乌青的脸回家!
对黄土的记忆,或许与婴儿期接触黄土密切相关。那年代,普遍贫穷,孩子多,养育因陋就简,没有尿不湿,用废旧破衣做尿布,夏天燥热,婴儿臀部被尿液浸渍,易发湿疹。人们取干透的黄土疙瘩,放锅灶里用火烧熟,放凉,捣碎成面,裹在纱布里,撒在发红皮肤上,预防尿布皮炎,这是那年代孩子最早对黄土的皮肤体验,温润柔滑的黄土承载满满的爱与智慧。
在与黄土疙瘩玩乐中,长大上学,外出务工,留在城市,黄土留在了记忆中,它的绵软细腻,它的温暖温馨,伴随岁月磨练,渐变为难以磨灭的一种情思,一种情怀。


或许我们不会想到,陕北一些地方,人们把黄土与面食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孩子兜里的一种美味零食,谁家孩子兜里有此物,表示这家人生活优越,孩子面子也有光。
取黄土高原陡峭处千年风化的黄土,捣碎过滤成细面状,放置在大锅里,用火烧熟。将发酵好的蒸馍面,打碱揉面,加入盐,芝麻,或者花椒叶碎屑,搓成指头粗长条,切成一厘米左右拇指般大小,一粒粒放入烧熟的黄土里,上下翻滚,令其均匀受热,馍块熟到干透,拿漏勺筛出,再拿干净的布块反复揉搓,去掉表面黄土,大功告成。这种馍块,咬起来嘎嘣脆,熟透的芝麻或花椒叶经咀嚼,加上淡淡的咸味,淡淡的黄土味,满口溢香,暖胃甜心。
五六十年代,缺吃缺喝,饥饿深深印在人们心里,茁壮成长的半大后生,像头饥饿的狼,随时都在寻找可饱食可猎取食材,他们三五成群,砍柴或挖药材,便会生出野炊取食的趣事来。秋天,偷偷扳下嫩玉米,挖个土坑,坑里烧柴,柴火燃烧灰烬足够多时,玉米埋灰烬里,等待十多分钟,玉米散发出的香甜味勾起久违的食欲,剥掉玉米皮,熟透的玉米比煮熟的更诱人馋人,这是打野餐经典!
特殊年代,麻雀成为“四害”之一,危害庄稼,影响收成,扑捉麻雀在一些地方十分盛行,人们练就了各种捉麻雀技巧,拿网扑或谷子诱捕,或用一种铁丝与橡皮筋制成的叫弹弓的器具弹射麻雀,确有被射杀的,刚死的麻雀,用泥巴裹住放火堆里烧,泥巴烧干烤黄烤焦,里面的麻雀肉就熟了,剥掉泥巴顺便撕掉麻雀皮毛,里面少许的肉冒着热气,据说撒点盐,味更佳,这是听人讲过的趣事,就像他们经历过一般,绘声绘色,想必是真的了!
特殊年代,饥饿如影相随,人们便生出许多填补肚子的念头来,为饱腹,恢复了原始人的掠食本能,生出些吃的趣事来,没发扬光大,成为名吃。当然,现在有人扑杀麻雀烤着吃,要承担猎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平衡的责任,受到处罚。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黄土沉积区,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次次风暴携带大量沙尘,遇太行山、秦岭等大山阻挡,沉积降落,经数千万年,便形成如今的地质风貌。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偏北,东西千余米,南北七百千米,包括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横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四十万平方千米,陕西北面的铜川、延安、榆林是陕西黄土高原集中区,故称陕北。
陕北人祖祖辈辈厮守在黄土高原,一代代出生于黄土窑洞里,生长于黄土炕,土窑洞里延续着厚重的血乳交融的黄土人文气息。
土窑洞曾是陕北农村标志性建筑。黄土地质适合挖窑洞,从山体垂直向下挖取上面一到两米的疏松层,就到了坚固密质层,再向下深挖数米,形成竖立窑面,根据宽度,设计好要挖窑个数,量好新挖窑洞尺寸,就可从面上向深部挖土了,挖到一定深度,新窑面用麦秆和成的泥巴覆盖,防裂缝,直至窑洞完全成型。
陕北人喜欢住窑洞,不仅源于窑洞制作时,因地制宜,方便简单,更重要的是坚实耐用,冬暖夏凉。北方四季分明,夏热冬寒,窑洞比砖瓦石头房更经济实惠,倍受青睐。
党中央与毛泽东入住延安后,突然增加数万人,要吃要喝要住,给根据地带来巨大压力,加之国民党层层封锁打压,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共产党人有不怕死不怕困难的勇气,更有克服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自力更生,开荒种地,挖窑洞,用艰苦奋斗精神营造了朝气蓬勃自给自足的抗日大后方,吸引了大量敌占区有识之士与知识青年。1940年底,毛泽东对前线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们说:“不习惯蹲窑洞,这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
“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这句话言外之意是,简陋的土窑洞不仅出真理,也出精神。《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写就,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形成与积淀无不与那一孔孔厚实的窑洞有关,窑洞里闪烁的煤油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如今在志丹、尤其延安,革命年代挖的土窑洞,作为遗址对外开放,展示文物,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与革命精神。
陕北人生生死死的一生都与黄土有解不开情缘。《施公案》一书中写到:“无儿女也不过如此,哪里黄土不埋人,你今太多此一举”。“那里黄土不埋人,”话虽这么说,故土难离,陕北有个风俗,老人在外患病严重,一般不愿意殁在外面,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也要紧赶慢赶回自己家,实现生于此死于此的愿望,魂归故里。
黄土高原的人死后也要与黄土为伍,木棺土葬是延续千年文化。自古以来,这里的人讨厌薄养厚葬的儿女,土葬文化礼制多,规矩繁,圈地建豪华墓,棺木要上好材质,过“事情”三昼两夜,摆阔大闹。人死为大,入土为安,土是黄土,心是孝心,无可厚非,切不可留下“活着不孝顺,死了唱道情”的笑话,让人戳脊梁骨。


黄土高原之所以神奇,源于华夏人文始祖皇帝葬于此,“皇帝崩,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对桥山具体方位语焉不详,至今为考古学术界的争议,但黄帝的陵寝之庙在今黄陵县境内,不容置疑,这里每年举行盛大仪式来纪念与庆典。皇帝之称谓源于“以土德王,故曰皇帝”,这不仅是巧合的比附,更与黄土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从远古的“化外之地”,到国家统一,中原王朝鼎盛后,其战略地位突显;从秦始皇跨越黄土高原横扫匈奴骑兵,修直道,建长城,派重兵,蒙恬与扶苏屯垦戍边,虽被冤死但居功奇伟;再到北宋时期为抵御西夏王朝党项族入侵中原,范仲淹、韩琦等名臣名将在黄土高原的延州府厉兵秣马,发展经济;乃至明王朝中后期为防止从河套进犯中原的蒙古部落,建“九镇”,长城设24堡,开贸易,屯兵垦,把一个流淌“桃花水”的小村庄发展成美丽的“塞上名城”----榆林城。
文化由人创造,属意识形态,人们生产劳动中赋予一些物质以内心的期许、思想或者意识,文化由此而成。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与差异性,更具世界性、广泛性和求同存异性。文化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都是文化的载体,彰显文化的内涵。
文化首先体现在人的方面,据考证,黄土高原人具有匈奴与汉族的混合血统。陕北人的性格特征似乎能印证这个观点。陕北男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高大宽阔的身躯,四方大脸,鹰勾鼻,头罩白手绢,上穿羊皮袄,下穿灯笼裤,山顶上迎风吼信天游,狂野豪迈,洒脱豪放,脱口而出的歌曲时而委婉,时而高亢,时而悲壮,时而慷慨。在外彪悍仗义要面子,在家有“死死活活想跟上”的爱恋与霸气。陕北男人既有“吴起、李自成及刘志丹、谢子长”们的刚毅勇猛品格,也有“路遥、石光银”们为事业的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的精神。
“男人忧愁唱曲子,女人忧愁哭鼻子。”陕北女人烦恼伤心时哭鼻子,内柔外强,艰苦的生活风霜无法掩盖个个似貂蝉的美丽,她们水灵聪颖,温婉动人,勤劳务实,忠厚仁慈;尤其榆林女人,音色音调颇具京韵京味,如路遥笔下“银铃碰银铃般”动听悦耳,唱出来的信天游,要么缠绵悱恻的勾人魂,要么悲伤哀怨的要人命。
陕北文化不仅具有精深宽广的博大性,更具有海纳百川的兼容性。“十里乡俗不一般,”在陕北,翻个山头,过条小河,不仅方言有别,而且风俗习惯也差之千里。“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清涧不仅石板好,也产红枣,地方小剧种道情戏更是一绝;子长与清涧比邻,子长瓦窑堡不仅产上好煤炭,更有风味多样的煎饼让许多人趋之若鹜,千人唢呐表演令人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延川比邻子长与清涧,出产肉厚核小的红枣,也出产文化人,“文出两川”指延川与宜川,延川独特的“布堆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享誉中外,黄河古道地质公园乾坤湾孕育了厚重的黄土人文景观,“太极阴阳”与乾坤湾的神似景观,令多少文人墨客来此仰望,赋诗作画,谈古论今。
走进陕北,随便与当地人聊天,都能对本地的吃文化、酒文化及特殊地域文化娓娓道来。吴起人善饮,喝酒有专用“胜利杯”,招待人优先选择“羊肉哨子剁荞面”,党中央毛泽东长征到达吴起,毛主席吃的第一顿饭就是房东家的羊肉剁荞面;靖边人吃羊肉,一定是铁锅慢炖,大块手抓,大快朵颐;安塞以腰鼓出名,进入县城迎面山上一个巨型腰鼓映入眼帘,千人腰鼓舞从山沟沟打到了天安门,打出国门,震撼寰宇;肥沃黄土地生长的红彤彤洛川苹果,成就了著名商标,畅销国内外,映红了大千世界;初到绥德,你随处可见石雕狮子,大门口,大桥上,形态均异,栩栩如生,石刻文化源远流长,绥德小吃,油旋、碗托、猪头肉,会让你满口生香,意犹未尽;米脂城内闯王李自成的塑像及王宫与千年古寨古城交相辉映,边关要塞的风光遗迹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渗透的历史再现,特色黄土高原人文气息呼之欲出;榆林,自古作为边塞要地,古长城、桃花水养育了勤劳朴实的黄河人家,榆林小曲的委婉,榆林豆腐的精致极美,榆林四合院是江南风情与大漠黄土交融的特色文化标志,如今的榆林因出产优质环保煤,不仅助推了当地经济的腾飞,而且成为重要的国家能源基地。
黄土高原这个神奇地方,黄土、黄河、黄皮肤,特色地域孕育了特殊文化体系。沧桑信天游唱出了新旋律,赋予了新思想;退耕还林,山变绿水变清,古老苍凉的黄土地换了新颜,悠久厚重的黄土文化绵延不断,世代相传。
 

作者简介:贺清明(笔名:寒石),男,陕西延川,延川县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累计在《西部散文选刊》《作家文学》《东方散文》《东方文韵》《精短小说》《情感文学》《中国乡土文学》《皖花》《文学讲堂》《延安日报》等报纸期刊及微信平台发表散文、小说、诗歌四十篇,获得全国性征文奖七次,出版散文集《活成一珠莲》。

责任编辑:施静云
排版制作:野   草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副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千里路云和月】陕北榆林
陕,榆林米脂高西沟村
真实的陕北窑洞生活,富裕人家与穷苦人家差距大!
黄土情
窑洞3
给你一个爱上陕北窑洞的理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