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情缘】陈英良:看露天胶片电影的难忘岁月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大赛作品专辑(1)

(点击链接即可阅读)

看露天胶片电影的难忘岁月
文/陈英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娱乐活动极度匮乏。那时能够看上放映队在生产队大麦场上放一场露天电影,那一定是格外开心和爽快的事情。所以,看电影就成了那个时代特别令人期盼的事了。当时如果哪一个生产队放电影,提前就有征兆,会有热心人放出消息,小伙伴们四处打听,一旦消息准确,小伙伴们就奔走相告,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犹如过节一样,便日日盼夜夜想那一天快早早到来。
   我生活的丰陵塬上就有一个放映队,专门到各个生产队流动放电影。每逢难得一遇放映电影,众多如饥似渴的影迷们便蜂涌而至电影播放场所,生产队里也会如同过庙会一样热闹。那时候的孩子们确实皮实,五里六里不叫路,十里八里不在乎,撒开脚丫子跑就是了。
    记得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曾经勾肩搭背的跟在几个大人后面,活蹦乱跳的跑到国营七零四国防厂、尖角、官桥、柳林等地看电影。特别是一边嗑瓜子一边看露天电影,那叫一个爽歪歪。
    现在的人们感受不到当年的热闹,可当年在露天观看胶片电影的情景却一直在我的脑海浮现。

    当时放电影一般是生产队派人去接,叫接电影,是美差,能第一时间知道放映的啥片子,可以与放映员套近乎,还可以亲手摸摸电影放映机。露天是公开放映电影。天刚麻麻黑,放映电影的时候,十里八乡的村民陆陆续续赶来,放映场地上会人山人海,你说我笑热闹非凡。年纪大的在一起说三国套四国,年轻小伙子总喜欢在姑娘面前转游,时不时的还偷瞄一眼。小伙伴们喜欢围绕电影放映机周围追逐打闹,那个热闹自然比收费电影热度高。人们搬着小凳子在银幕前面争着占据有利位置,前面的坐凳子,后面的就站着,来迟的小孩个子矮的根本看不到银幕,索性坐到银幕的反面观看,坐在地上双腿一盘,似乎也看的津津有味。场地周围有卖瓜子的,有卖花生的,还有卖烧馍的。花生是上秤称,一两二毛钱,瓜子是看露天电影最受欢迎的零食,买的人最多,边啃瓜子边看电影,好似现在的七个碟子八个碗一样享受。放电影的师傅把箱子打开把电影机取出来放在场地中间的一张大桌子上逐一安装。电影放映的地方特别明亮,如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十分显眼,谁能挤到放映师傅跟前站站刷刷存在感会自我感觉无比自豪。人们争先恐后的帮着在场地前面的两棵树上拉上银幕,把音响也挂在银幕旁的树上。电影盘用手柄摇的倒盘,放映师傅慢慢地摇,有时候摇得快,有时候摇的慢,盘倒完,投影到银幕上的人影才是正的。然后放映人员将电影胶片安放在放映机上,电影盘的齿轮开始转动。调试镜头时,一束白光射向了银幕,前面的小孩子们立马举着手欢呼着,跳跃着,银幕上便出现了许多小孩子们的头像和挥舞的手像。试过几次之后,确定没有问题了,就等待时机到正式放映了。放映时间快到时,放映师傅开始报影片名了:今晚给大家放映某某,不要胡乱走动。在场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注视前方。
    准备妥当,电灯熄灭,电影胶片转动起来,开始放电影了,场地上顿时安静了下来,人们盯着银幕,兴致勃勃地观看起来。
    记得在电影放映前,在各地贴上红纸告示或者在小黑板写上电影的片名,上面用彩色粉笔写了好多行大字,大概写着:“今晚放映彩色宽银幕武打片李连杰大战王仁则,主演李连杰”等简明介绍。还有彩色战斗片《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战上海》等;黑白战斗故事片《侦察兵》、《平原游击队》、《三进三城》、《英雄儿女》、《小兵张嘎》 等等。到了八十年代有了彩色武打片《神秘的大佛》、《木棉袈裟》、《白发魔女传》等等。再到后来有了反映农村题材的彩色故事片《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甜蜜的事业》等等。

       我们小伙伴更喜欢热闹战斗片和武打片。
    在放映正片之前,时常会加演新闻简报,主要反映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放映的时候大家都屏声静气的观看,每当一盘片子放完需要重新换片子时,场地上的电灯又会亮起来。换片期间,场内外人们嘈杂声响成一片,压抑的话语这时才敢高声喊出来:娘的,前几排凳子太高,没看挡的后面看得成。这时候总会有几个模样俊俏的姑娘从人群中往外挤,在灯光的照耀下很引人注目。她们未必真要去茅厕,而是给人们展示自己长相好看。也有人交头接耳谈论精彩剧情。等电灯熄灭,影片又开始放映了,人群又安静了下来。故事情节的深入浅出,跌宕起伏,会把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有些人看得口水直流,有的被故事情节感动得眼流热泪,有的人直呼过瘾。场地上的人很多,人挨人相互拥挤着,出去进来不是很方便,我们小孩子干脆就不出去尿尿了,孩子们穿的开裆裤,大都蹲在原地解决,担心被旁人听见,尿尿的时候趁影片打仗的枪炮声掩护尿尿。那时放映的是胶片电影,一卷卷的胶片图像投射到前面的银幕上,影像画面往往会带有一些雨点般的痕迹,偶尔还会突然出现温度过高,画面烧焦的怪异现象。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放映师傅会马上关机,剪掉烧焦的胶片片段用胶纸将胶片接上,从断片处重新放映。电影一般播放时间不到两个小时。观看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人们最不爱看到“剧终”二字。随着“剧终”两个字的出现,观众开始散场,但大多数人们还是久久不愿离去。
    当放映结束,电灯亮起的时候,放映人员又播报:今晚电影到此结束,明晚在某某村放映某某。人们意犹未尽地站起来,人群开始四处散去。这时候夜色已浓,天上繁星点点,居住零散的村庄不时传来几声狗叫声。回家的人群队伍长长的,人们边走边聊着电影里的内容。随后的几天里,电影的内容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看露天电影就成了人们莫大的精神享受。
    除过在露天免费看电影,当年还有露天收费看电影的情景。八十年代后期丰陵公社院子也经常放电影。这种在封闭场所放映电影是要收费的。
    那一天公社院子放映电影,公社门前的老槐树上架的高音喇叭高声的反复播报:今晚在公社院子演出彩色故事片某某,7点钟开始售票,票价二毛,8点30分正式开始。
     晚上7点30分开始清场,看守员关紧大铁门。看守员都是些身强力壮的,一般三五个人,只见他们大声吼叫:赶紧买票,8点30分准时开始,有些人不要浑水摸鱼。
    这时候,大门外会聚集许多人,有大人有小孩。离大门稍远的一些地方,零零星星的摆了几个摊位,有摆瓜子的,有摆糖果的,还有卖饮料等东西的,他们总是不停地吆喝着。
     7点50分,公社大铁门的小门打开了,几个壮汉把守在门口两侧,认真负责的查验电影票,一米以下的不要票,因此,就会时不时的出现为小孩的身高与家长发生争执的情况。这时候看守员就成了强势一方,说不让你进你就进不去。俨然一副阎王爷派头,令人生畏。
开始秩序井然,有些人显得自己很绅士拿着票,从看守员让开的缝隙中从容走进门内。更多的却是一些没有钱的村民们几个人买一张票,看是否一张票能带几个人和看守员口水满天飞争个不休。这时有的村民趁机把看守票员挤在一边,掩护其他村民快速从门缝穿入,旁边有几个小孩子一看机会来了,缩头乌龟似的趁机钻了进去,看守员赶紧挤了回来,有的小孩趁机挤进去,而正闯入门缝的小孩会被一手抓住抓个现行。这时小孩们却脸不红心不跳的退回人群中,等待着下次机会再次闯入。看守员只是大声吼几句,倒没有把冲卡逃票的抓出来。有的孩子从地上捡起撕扯碎的废票 粘合一起,趁收票员接票的时候,趁机快速溜进去,有的却被看守员识破推出去。都是一个村子的,平日里都是熟面孔,自然不会撕破脸皮。想起当年小伙伴们为了逃避二毛钱的票,有的从大铁门下面被水冲刷形成的水渠爬进去,有的把脸都划破了。有的偷偷翻院墙进去,侦查院墙有没有形迹可疑人员,信号发过院墙,其他伙伴一个踩在一个肩膀上翻越院墙,有时形迹暴露也有被抓现行。有些小伙伴爬上墙外的杨树抱住树看电影,往往很难舒服观影。院墙有大小不一的窟窿,有的小伙伴在这个缝缝瞅瞅,觉得角度不好,又换下一个缝缝瞄上几眼,而这个位置往往很难把握。有的小伙伴站在院墙外凳子上,人低只能看部分银幕。有的小伙伴在电影未开始前,就在院墙周围寻找合适观看角度,这些地方是看不全电影银幕的。每次播映前,放映师傅会检查一遍院墙,将一些明显的较大漏洞用木板钉上,显然无法封上所有的漏洞。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我们当中一些小伙伴忍耐不住电影的诱惑,不甘心看个边角镜头,他们挤开不是很牢固的木板,强行从漏洞处钻进去,然后躲在人群中美滋滋的看电影。当时小孩子真的是身无分文,二毛钱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毛毛雨,但对于我们那个时代的小孩子,真的是一笔不小的钱了。没钱买票的,又没胆强行挤入门,也只有爬在铁门缝往里面瞄一瞄了。电影上演到最后一盘中间,看守员会慢慢的失去警惕,也有人对看守员冷嘲热讽:都是前村后院的,都到最后一盘了让我们进去。一瞄看守员漫不经心的样子,一个人闯关,其他村民一涌而进,可惜只能看到电影的结尾部分,甚是遗憾。
    当时,脑海里总是回味着电影里的画面,早早把在同学们面前炫耀的话语准备好了。大家喜闻乐见的电影,里面的台词小伙伴们会随口道来。《小兵张嘎》里的胖翻译:老子在城里下馆子什么时候付过钱,吃你几个烂西瓜还付钱,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有同学出了一个好主意,让某某同学模仿《地道战》中汤司令点头哈腰给日本鬼子拍马屁:“高!实在是高!”真是活生生的一幅汉奸嘴脸。有的同学被欺负向其他同学求救便模仿《南征北战》里的敌军喊话:“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课余时间为了活跃气氛,有的同学敲着脸盆模仿《平原游击队》的打更老汉:“平安无事喽!”有的同学还拿着木棍站在课桌上模仿《英雄儿女》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记得那时玩打仗游戏,有的同学举着一块石头模仿《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前进!”小伙伴看谁先跑上山顶,拿着木头手枪模仿《红日》战士们高喊:“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淘气的同学被老师训斥后回到教室,给同学们模仿《闪闪的红星》中的胡汉三:“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惹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有些同学用刀削的木枪趁别的同学不注意指后背模仿《黑三角》公安人员:“不许动,我是公安局的!”这个同学也心领神会的举起双手。还有《地雷战》:“不见鬼子不拉弦。”《永不消逝的电波》:“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 !”
       ……
    那个时代的电影故事情节真实,演员也卖力,看电影也是人们深受教育的课堂。每当影片中好人受到严刑拷打,始终不出卖同志,人们怒目圆睁,有的小伙伴不由得大喊:解放军叔叔赶紧出现。冲锋号吹响的时候,我们小伙伴激动的拼命鼓掌,发出兴奋的欢呼声。我看到江姐、玉梅受尽酷刑,大义凛然走进刑场,激动的热泪盈眶,夜不能寐。影片里出现滑稽、幽默的镜头,小伙伴们会发出阵阵笑声。我们那时看完一部电影会久久回味,同学之间会反复谈论影片里的细节和动作,乐此不疲。
    这种在露天流动播放胶片电影的事情,一直持续到我工作之后若干年。随着电视机,放映机,VCD的普及,胶片露天电影在慢慢的衰落下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但我总是会沉浸在当年那老旧胶片的露天电影里。过去的电影从编剧到导演,从演员到服装、道具,从布景到美术,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不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演员演什么就像什么。
    我在工作闲暇之余,总是会打开手机观赏过去的老电影。每当此时,我仿佛又回到过去看露天胶片电影的年代。过去那种看电影前的激动、兴奋和期盼的感觉,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没有。
    科技进步,物质丰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丽堂皇的视角盛宴目不暇接,可我总觉得不真实。扮演穷人杨白劳的演员白胖白胖像二头一样,扮演解放军的战士跃出战壕的演员动作笨拙不堪,港澳硬是把武松和潘金莲拍的都有一腿了,有的还把爱情片改编成了武打片,牛头不对马面,完全违背客观事实。现在的电视和电影数量倒是不少,但看的人却寥寥无几。
     今年春季好友杨宝军请我看电影,票价70元减半35元,走进了久违的电影院,坐在舒适的沙发座上,望着面积不大的观众席和寥寥无几看电影的人,不禁回想起从前看电影的情景。
    只是再也回不到能够激情满满看露天胶片电影的时代了!
 


        作者简介:陈英良,男,生于1968年7月7日,本科文化程度,在洛南县人民法院工作。业余时间喜欢练太极,唱秦腔,写一些散文,巜我喜欢秦腔》,《基层法官的一天》,巜母亲,我心中的一座灯塔》,《学习太极拳随想》等文章先后在巜商洛日报》《商洛审判》刊登;《如何阻止农民上访后脚步》在《民情与信访》杂志刊登;巜小时候过年的那段岁月》被洛南县图书馆评为特等奖。

责任编辑:李秀珍
        终审编辑:刘金龙
排版制作:丁  村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副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露天电影
儿时的露天电影
20年前的夜生活,是短视频给不了的快乐
露天电影(原创)
【散文界】唐丹:远去的记忆——乡村的露天电影
“小广寒”的老电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