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愁征文448号】周汉兵:编竹器的女人

【沉船100天】一部超越《坦达尼克号》的大片

乡土经典长篇小说《回水滩》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复赛作品

乡土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阅读总数1000以上)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大赛作品专辑(1)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大赛作品专辑(2)

(点击链接即可阅读)

编竹器的女人

周汉兵

沿着乡道公路,一路向前,绵延十公里,漫山竹林绵延起伏,绿波荡漾,宛如烟波浩渺的绿色海洋。

这是川北南充市高坪区斑竹乡的景象。川北农村多竹子房前屋后、田坎地边、山上山下,都有郁郁葱葱的竹子,竹子也自然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被编织成席子、、簸箕箩筐、烘笼等生活用具。这种竹编技艺,无声地在一代一代人中传递人们称这种竹编匠人为篾匠

在根深蒂固的记忆中,篾匠多是男人,女人很少。但如今在高坪区,却有一群女人,成百上千人,坚守着和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指尖技艺,专职或兼职编织着竹生活用品、竹工艺品、竹编画等各种各样的竹器。

车到乡场口,一个竹编基地跃入眼帘。基地不气派,就是一排普普通通的农家房屋,门口挂着“农村妇女竹编学校”“残疾人竹编技术培训基地”“竹艺公司”等一大串吊牌。

公路与房屋之间是一个宽敞的坝子,坝子里各式各样的竹灯笼堆得高高的。坝子里人来人往,都是前来送交竹器的村民。

人群中,一个中年妇女被村民包围着,村民热情地与她打着招呼:“万姐好”“万总好”。被村民喊着“万姐”“万总”的,是竹编基地的负责人。

万姐的家乡有着“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之称的四川眉山市青神县。高中毕业后,万姐就进入当地一家竹编厂上班,练就了一身娴熟、精湛的竹编技艺2009年,她受邀来到斑竹乡创办了一家竹艺公司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没有工人,她就手把手培训;没有拳头产品,她就潜心研习;为了让更多留守妇女和残疾人能靠竹子脱贫致富,她成立竹编合作社;为了传承竹编这项非遗技艺,她创办传习所。终于,小小竹子实现了“七十二变”,竹编产品走出了乡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普普通通的竹子成了村民的“摇钱树”万姐也相继收获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南充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

“是什么力量让你这样执着坚守?”我努力向万姐找寻答案。

“曾经,看到竹子当成柴烧,看到农村留守妇女无所事事蹲墙根、打麻将,我心痛,我想改变这种窘况。”万姐始终为着这个朴素的想法而奋斗,13年来,万姐和她的团队先后培训100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熟练上岗带动上万村民直接参与竹编生产

基地的房子里,七八个妇女正在认真编织各种竹器。这些经过染色的竹片在工人们手里翩翩起舞。只见她们编、插、穿、锁等各种技艺轮番施展,竹子实现华丽转身一个个灯笼、一个个工艺品、一张张竹编画精彩呈现,简洁流畅、鲜艳明快大方时尚

万姐引领我来到房屋的一个角落,在一位竹编师面前停下。见有来人,女人抬起头来,微笑着看我们算是打招呼,又继续埋头编织未完的画

我有点好奇,这个竹编师有什么不同吗?万姐竖起了大拇指,并解释说:“这女子不简单!”

女子姓杨,是一个“哑女”。哑女,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3岁时因为一场大病夺走了她的声音和听力。乡里当年开办第一期妇女竹编工艺培训班,第一时间报了名但一听说是聋哑人,竹编老师起初坚决不收。最后在乡政府的协调下,哑女才破例被留了下来。

哑女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埋头工作,一幅2米左右的竹编画已大致成型。在她的巧手下,纤细的竹丝听话地“排列整齐”,几个图案清晰地映入眼帘。

说起这位妹妹,万姐感慨不已:当初她一窍不通,但不到半年就成为全能竹编技师从选竹、去青划篾、剥层、抽丝到编织、装裱,30多道工序全部熟练掌握。为练就这技艺,哑女没少吃苦,没少费力,别人休息时她在练习,回到家里她继续练习。为了编好一个人物的面部表情,有时她通宵达旦。她用三年的时间独立编出竹编画《簪花仕女图》和姐妹合作完成的《五牛图》惟妙惟肖,曾在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每块篾条一定要扎紧,不然成品会起包。”离哑女不远处,一位师傅正在指导学员。这位师傅是小马。

小马瘦瘦的,很文静,但很干练。零基础起步,全能型成长,小马也走过了这样的历程。她现在是基地的骨干技师,去年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小马高中毕业后,南下深圳在一家服装厂打拼了4年多当时她不忍多病的老母亲一个人孤独生活,毅然回乡,后来嫁到斑竹乡。当时恰逢竹编厂招收学员,她就成了竹编工人。十年磨砺成一剑。现在不仅能编织较各种生活用具数十种,而且能能熟练编织系列装饰品、字画、山水画等各种竹编工艺品。她编织的《隐形观音》等作品所用篾条如发丝,手法如针线,在国省级展览中斩获众多奖项。对于工友和学员,小马总是悉心指导也很苛刻,产品不满意绝不出厂

走出基地,沿着街道前行,纤手弄竹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街道两侧随处可见编织场面,乡场上留守妇女们早已成了习惯,忙完家务就忙竹编。她们从基地领回初加工的竹子材料,按照厂里的技术规范编织半成品,然后交回厂里就可领取不等的报酬。这些告别麻将桌的女人们,她们用勤劳和智慧编织出新颖精致的各式竹器,也将竹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赋予了新的生机,让一件件浓缩自然之美的竹编制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天天、一年年,她们与竹丝为伍岁月悄悄在她们的指尖缓缓流过,日子在她们的孜孜不倦中幸福流淌着。这些编织竹器的女人,将篾丝化为时间的舞者,在纵横交错之中编织美丽与梦想,也给自己的生活织就一个靓丽的未来。这些竹编女人,恰如竹子,清丽坚韧,昂扬向上。

【作者简介】周汉兵,四川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作品散见各级报刊。2008年至2021年,曾先后担任高坪区委报道组组长、区融媒体中心总编辑等,现为区政协专职常委。 

乡愁(大陆版)

陈小平

小时候,

乡愁是一只缺口的大海碗,

饥肠辘辘天天想,

米饭在里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本红彤彤的证书,

千思万绪夜夜梦,

新娘在里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张春运火车票,

爸爸妈妈在这头,

孩子老人在那头。

而如今,

乡愁是一款薄薄的手机。

微信?“微信!”

一个人的战争,

孤独无援的你,

面对是整个深蓝地球!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副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富源有个“竹编之乡”
时光里的竹编
竹器,匠心
【阅读悦读丨散文】莫测《竹编》
美轮美奂的竹编工艺你见过多少?
手工竹编教程基本编法教程—圆口编织法图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