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赛场内外】尹光传:我的乡土情怀


【沉船100天】一部超越《坦达尼克号》的大片

乡土经典长篇小说《回水滩》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复赛作品

乡土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阅读总数1000以上)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大赛作品专辑(1)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大赛作品专辑(2)

(点击链接即可阅读)

我的乡土情怀

尹光传

我的《乡村秋日乐趣多》能够见诸媒体,得感谢苏建老师的推荐,是他帮我把作品投稿《乡土文学》。从此,我便与《乡土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使我的作品能广泛传播,也使好友们的精彩留言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为大家提供了忆乡情、话民俗的交流平台
我以前没有写作经历,年龄大了工作压力小了后,有精力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我从自媒体上看到了不少回忆过去经历的文章,读了后感同身受,便想把自己的经历也表达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有共同经历的人,能勾起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使有兴趣的年轻人,能够了解上一代人的生活情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试着写了几篇回忆文章,没想到在同学群老乡群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还纷纷夸我写的得好,特别是得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孟庆尧的肯定。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为我树立了信心,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写了多篇回忆文章。在今年举行的黄河文化征文中,我投送的《我的第一书记生涯》,在100多名专业作家的参赛作品中,竟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好友们便纷纷劝我向媒体投稿,但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如何,始终没勇气向媒体投送。
今年国庆节后,一位同事把我刚写好的《乡村秋日乐趣多》,分享给了苏健老师,苏老师对我的作品非常认可,帮我略加修改后投到了《乡土文学》。没想到刚投出后不久,便被编辑发表了,这是第一篇在公开媒体发表的作品,没想到我的处女作花落《乡土文学》。兴奋的我便在第一时间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好友们纷纷给我点赞祝福。
经过作品的初赛和复赛环节,在投票支持的过程中,又让更多的好友看到了我的作品。在复赛阶段,好友们看到评分规则中发表留言能加分,便问我如何发留言,由于当时我的文章链接后没开评论区,点“在看”后留言便被自动转到微信“看一看”中,尽管这么操作非常复杂麻烦,但仍有许多好友发表了留言评论,仅我能看到的好友就有100多位,还有许多不是微信好友的评论我看不到。通过好友们点“在看”发评论以及转发朋友圈,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我的作品,获得了825次的阅读量也让大家知道了《乡土文学》的存在,在支持我的同时,还欣赏到了其他参赛选手的精彩文章。
不管最终的比赛结果如何,能够参与其中就是一个宣传自己作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我从其他作品中,受到了不少启示,为我今后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如董小平老师的《枣树寨》,语言朴实,故事感人,催人奋进,与当下发展的乡村旅游经济,有着很强的时代感。苏健老师的《青城地名杂谈》,对青城地名的来历进行了详细考证,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要不是读苏老师的作品,我还真不清楚地名的来历。其他参赛作品也篇篇精彩,恕不一一赘述。
《再话乡村秋日乐趣多》评论摘选
《再话乡村秋日乐趣多》在乡土文学发表后,众多好友纷纷点赞写留言,好友的留言弥补了文章中的不足,好友的经历比作者更丰富,体会也更加深刻。现将部分留言摘编汇总,分享给大家(作者略有改动)。

王云君(同事)的精彩留言
看到《再话乡村秋日乐趣多》中写的挝地瓜一段,我想起了在生产队时期的种植地瓜方法,先把正常生长、比较长的地瓜蔓截下一小段,栽种到地里后,长出的是一种比较细小的地瓜,老家人管它叫瓜母子,也就是地瓜种。社员们把它刨出来后,用细干的沙土将其窖起来储存好。第二年早春,找一块空地,盘一个地瓜炕,炕上填好土后把瓜母子种上,上面再盖上草席、草苫子保温,类似现在的塑料大棚。因春天气温比较低,还要在地瓜炕下面预留点火通道,晚上或天冷时点火增温,以保障瓜母子能正常发芽生长。待到天气转暖,气温适合种植后,瓜秧子也长成了,把长出的地瓜秧薅下来,地瓜秧苗一般能薅三茬,先把长的高的薅下来种到地里,隔几天小苗长高了,再薅第二茬,三茬薅完后,把种到炕上的瓜母子挖出来,按照“人七劳三”的分配方式,分给本生产队的社员们食用。那时候大家都穷,吃不饱饭,人们都煮着蒸着吃了,那时也不存在发芽的地瓜有毒不能吃的问题。唉,都是让穷给逼的。
栽种地瓜苗也是有技巧的,在脊子上挖一个20厘米左右的坑,先浇上水,待水渗下去后,把准备栽种的地瓜苗的根部横着放进去,培土时,要先把附近的湿土培在秧苗上,再把周围的干土培上面,增加保湿效果。埋在地下横着的部分大约15厘米左右,这样不但能增加成活率,也有利于产生更多的根系,以提高产量。之后稍加管理,翻翻蔓子除除草,让其正常生长就行了。待到秋天来临,就开始收获地瓜了。
我在五厂(黑里寨油棉厂)工作时,住的宿舍是平房小院,院前有一片盐碱地,地上面长了一片稀疏的芦苇,约有一米多高。每年夏天有很多蝈蝈落在苇子上,叫声此起彼伏,甚是好听。中午头(正午)来了兴致,我就去捉上只玩玩。蝈蝈分雌雄,雄性的会叫,雌性的不会叫,类似蝉。雄性的为了吸引配偶,会选择视线好的地方鸣叫,一般会爬在离地60公分左右的苇子上。这时候去捉它,要悄悄的慢慢地走到它的对面,双手一起快速合掌,才能把它捉住。千万不要让它咬住,一旦咬上不松口,还是很痛的。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长虫(蛇)吃青蛙,但是见过的不多,五厂平房宿舍前面那片苇子地里,在靠厂院墙的地方建了一个厕所。有一天中午我去厕所时,听见一个青娃叫声不正常,便寻声音前去观看,不一会,便看见青蛙从草丛中跳了出来,大腿上还流着鲜红的血,一只绿色的长虫(蛇)从另一边爬走了。若不是我惊了那条长虫(蛇),这只青蛙可能被吃掉了。有职工在厂里吃过蛇肉的,也有喝过蛇胆酒的。说实在的,蛇肉我是不太敢吃的,蛇胆酒也喝的很少,因为我酒量太小,当年我的胃还不好。厂里有个叫张兵的小伙子会捉蛇,他把捉住的蛇处理好后给我送来,我自己不敢吃,正好县供销社社工作组的窦祥书书记和蔡洪涛在厂里住着,我便把蛇肉及蛇胆酒拿到他们那里,一起饨了吃。蛇胆装瓶加酒后,变成了绿色的,但如果泡时间长了,就又变成白色的了。现在想来,那是猎杀野生动物啊!

杨德义(同事)的留言
我记得小时候为了逮蝈蝈,在豆子地里待了一个晌午(12:30—13:30)。在远处听到蝈蝈的叫声,等走到了附近它就不叫了,只有蹲下等。一会它又叫了,就再往前走,要反复好几次,才能近距离看见它,再小心翼翼地把它逮住。
喂养蝈蝈,夏天、秋天可以用南瓜花、丝瓜花等植物喂它,冬天就用地瓜,南瓜等,高粱(玉米)窝窝头它也吃。

耿振峰(同学)的留言
再读乡村秋日乐趣多,我想起了起童年逮蝈蝈的经历,几个小伙伴趴在草里,听到蝈蝈的声音就慢慢爬,猛扑过去双手捂着,抓到后拿回家让大人编个笼子养着,也是童年一大快乐。忽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时间。那时候虽然物资缺乏,吃的穿的玩的也不好,但回想起来,感觉快乐多,也感觉幸福。这可能就是一种精神吧。

李树峰(亲戚)的留言
《乡村秋日乐趣多》一文看了多次,每次看后都要到文后再看看评论,确实是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特别是一些年长者的留言,更能引发大家的共鸣。望作者把几十年前乡村生活的点滴,再进一步挖掘,以飨读者。

孟繁江(78岁,老乡)的微信留言
再读《乡村秋日乐趣多》有感:逮蝈蝈有门道,每年七八月份,地里的大豆棵子全长起来了,一片翠绿荫蔽。在晴天的上午,太陽把豆棵上的露水晒干了,这时候蝈蝈开叫了,并且越叫越欢。你必须轻手轻脚地站到它附近仔细观察,待它放松警惕后,双手合掌(中间空以免把它拍死)迅速把它捉到,再慢慢捏着它的头和肚子中间那地方,放到准备好的笼子里。都说天越热它越能叫,其实中午天太热时,它也怕热,都躲到豆叶底下乘凉去了,等到中午过后,它又出来叫开了,不过下午不如上午叫的欢。
到九月份,豆子成熟上了场,这时候又是一个逮法,早晨天凉它不动弹,不容易发现,太陽升高后,所有的蝈蝈都出来了,趴在豆棵垛上任你选择。一般我们这个地方只有两个品种,一个叫铁叫咬儿,一个是绿叫咬儿,我们都喜欢绿色的,因为它好看。还得选那全腿、全须儿脸发青白色的,因为脸发青蓝色说明它快老了,一般都不要它。再就是,不管是地里还是场里,只要有蝈蝈叫的地方附近,肯定有一只母的。因为它有一支长长的产卵器,我们都叫它驴尾巴,肚子里一包籽,那可是大美食呀,它不是一般蚂蚱所能比的。

尹士科(老乡,82岁)的微信留言
文章太有趣了,都是儿时的喜好!写的回味无穷,令人佩服!蝈蝈一段更深入细微,把宣统皇帝也插了进去,不知作者查了多少文献才找到的!如今北京养蝈蝈的仍然有,我也常见到,听到某人腰间“吱,吱,吱”的叫声!它的叫声不宜用“刮,刮,刮”来形容,供参考!
吐嚕丝到处都有,今年秋天在我们小区里(北京)还见到了,黄色细丝,在草丛中绕个乱七八糟的!吃豆虫的经历我也有过,前几年上海的六姐妹回老家祭祖时,老家的地方特色菜中,就有一盘炸豆虫。
到收获后的地里拣拾地瓜、萝卜,那是年年都有的事情,尤其是在生产队时期,社员们干活丢三拉四的,漏在地里的地瓜不少,成为人们的副业收入。这些往事我都干过!很有意义的回忆,七十多年了仍记忆犹新,说明我还没老糊涂呀!

孟庆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微信留言
《再话乡村秋日乐趣》这篇文章,读来倍感亲切,作者与我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文章中的一情一景,都是我经历的昨日往事。特别是文中提及的兔丝和豆虫,其对豆科作物的危害,我是没齿难忘,刚分开地那会儿,黄豆地里的免丝消灭不干净,刚消灭了一茬,几天后又长出一茬。那些可恶的豆虫也是捉了大的,又长出小的,天天在豆地里捉虫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后来用了“六六粉”喷洒后,虫害才得以缓解。
一年来,我读了作者几十篇回忆家乡往事的文章,感觉篇篇精彩,作者虽然涉猎写作不久,但其作品不输专业作家。通过作者这篇文章,我也关注了《乡土文学》,为主编立足乡土气息,传播带有泥土芳香的乡土文化而钦佩,愿《乡土文学》不断推出更多精品佳作,为传播乡土文化做出贡献。
最后,祝《乡土文学》越办越好!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 

决赛前22名公示

1、枣树寨:董小平  7818

2、晒谷场上飘谷香:赖大舜5822

3、泉水叮咚系乡愁:高照明 贾长敏 衡朝阳5340

4、乡村秋日乐趣多:尹光传4082

5、笋香飘来是乡愁:蒋明来3672

6、相册里的亲情:颜建超2850

7、儿时的最爱:早晨2780

8、炒米飘香:山石2478

9、父亲的土命:刘亚坤2368

10、寻根问祖:程曙霞2366

11、牛:曾颢1905

12、桥上往来人:方与圆1850

13、重阳,思念妈妈的日子:李建新1792

14、好想牵住你的手:乔杰1601

15、闪烁在一滴雨里的故乡:李健鹰1490

16、鲵殇:张毅1474

17、娘亲,我一直很听话:高宁1471

18、家乡,你可安康:杨绍卿1442

19、回家吃饭:袁莉1262

20、无处安放的乡土情怀:潘艺峰1185

21、梦聚老屋:夏鸣1150

22、夏夜,最忆当年乘凉时:金阿根1089

     以上选手为决赛最终候选人,请接通知一周内,提供以下文件资料:一篇2000字以内自我简介。主题:我的乡土情怀。内容包括,我的人生观,生活经历,与文学,特别是与乡土文学的情缘。请注明,在本平台,投过多少稿,发表了多少文章,点击阅读量多少,在这次比赛中是怎样发动文友参与,推荐了多少人关注了公众号等。没时间写的选手,提供一篇原创文章或一些展示自己综合素质的其他文字,图片资料(含:音乐舞蹈、摄影、体育、绘画、社会公益等)。规定时间内,不提供文章资料者,视为弃权。

      编辑部将选手的文章资料编辑发表,听取读者反响,根据以上排名,综合考量,选出前10名,再由专家组评选出名次。

       本次考量规则:以上排名分值100分,第一名100分,第二名95分,以后依次递减5分;本次发表的自我简介(含原创文章和综合资料)100分,根据其内容质量,点击阅读、留言、打赏综合评定。两项相加决定前10名。

            大赛组委会

            2022年12月13日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副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姜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土文学为何凝聚着浓浓的乡愁
【诗子星座】每周同题 ‖ 《留言村庄》#《爱在村庄的背上长出翅膀》
含辛鱼“养鸡”记
蝈蝈声里话乡愁
石广田:乡土文学不应只会怀旧
海口市2021年高考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