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斋新说】杨东志:麦 堆

老子故里鹿邑城南有一个栾台。

栾台,又名“栾王寺”,亦曰“栾相寺”。台高约两丈四尺,四方形,每面二十四丈。据史料记载,当地曾是商代栾相王的封地。栾相王在位期间,鹿邑(时为豫州厉国)一带灾害频仍,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于是,栾相王便开仓放粮,救济群众。但此举却被权奸诬之为“收买民心,图谋不轨”。栾相王于当年四月八日被杀。事后,当地群众为感谢栾相王救济之恩,便在城内西北角筑一高台,并在台上修建一寺,借以纪念栾相王。

栾台上有一个私塾(学校)。私塾教书的先生姓王,名织,字经纬。

王先生虽然家境贫寒,但却饱读诗书,乃一方名士。当时,他拢共教有十七八个学生。

这一年,王织老先生眼看三年一度的“乡试”就快要到了,便不由自主地犯起愁来。

所谓“乡试”,就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之为“恩科”。“乡试”由皇帝钦命的“主考”主持。届时,凡获有“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的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仲秋八月举行,因此又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而到了明代,则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之为“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参加更高层次的“会试”。

其实,王织老先生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学生考不好而丢面子,而是害怕自己带学生前去考试时的“盘川”(方言。即花销)没有着落。因为他知道,这次具有参加乡试资格的两个学生,都是刚过“温饱线”家庭的孩子。

思来想去,王先生终于又想起一个“符合参考条件”的学生。

这个学生就是麦堆。

麦堆姓张,学名振宇,几天前的农历六月初四刚过九岁生日。

麦堆家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富得流油。有一次,土匪夜间抢劫,围住了他家的院子。麦堆的爷爷见他们人多势众,为了不让他们打进家里,就命家丁们站在围墙里面往外撒钱。土匪本来就是为钱而来,这时一见有大把大把的银元铜钱飞出来,便满地寻觅,不再攻打。就这样,撒钱一直延续到鸡叫三遍。因为当地的土匪都是“夜聚明散”,所以麦堆家便“躲”过了一劫。

麦堆七岁那年,他的爷爷就花银子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名头。

“我何不鼓动鼓动他,让他也去参加乡试……这样,所有花销不就有人负担了吗?”王织老先生想到这里,便立即找来麦堆,给他讲“乡试”的地方开封府如何如何好玩,考上举人如何如何荣耀。并问他愿不愿意去试一试?

麦堆被王织老先生老说得浑身上下直“鼓毛”:“我去我去……先生,你一定要带我去啊。”

“可是,你爷爷会让你去吗?”

“他不让我就给他闹。俺爷爷最疼我了,肯定会让我去。”

第二天午饭时分,麦堆的爷爷派人来到栾台私塾,说是东家要“请先生吃饭”。王先生微微一笑,也不客气,跟着来人就往张家走去。

寒暄一毕,宾主落座。

“如此破费,不知老东家有何见教?”王织老先生两眼看着张老东家。

“岂敢岂敢!也没有什么大事。你辛辛苦苦,帮我教育堆儿,请你吃顿饭理所应当。只是……只是……嘿,也还真有一件小事需要和先生商讨商讨。”张老东家谦恭地看着王织老先生,笑着回答。

“但讲无妨。”

“我的爱孙堆儿昨天一回来,就跟我闹着要去开封府参见乡试。”

“那就让他去嘛。”王织老先生不假思索地说道。

“可您知道,他那个‘秀才’可是捐来的啊。连《三字经》、《百家姓》还没背熟呐,去凑什么热闹?不知先生您……对此你有啥看法?”

王织老先生装模作样地假装沉思一番,这才抬起头慢慢说道:“要说……孩子有这种想法,也是有志气的表现。我们只可鼓励,不能打击。再说了,让他去见见世面,识识环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等他日后真的要考举人时,就不会怯场了。”

“先生的意思是……要他去?”

“是的。”

“那好,就依你所见。”

“让他去吧。大不了也就是花几个盘缠……你也不会在乎这个。”

“那是,那是。就连你的花费……我也包了。”

“谢谢。”

几天后,王织老先生带着麦堆等三个学生,来到了开封府。

开考前,同每个考生一样,提着“考篮”(即盛放笔墨纸砚等各种用品的篮子)进入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也就是所谓“号舍”。

麦堆接到试卷,目瞪口呆。因为按照他的水平,根本就不可能去做什么文章。

但是,不会做也要呆在里面。因为乡试时经检查进入“号舍”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无论是吃、喝、拉、撒、睡,都得在号舍之内。

闲着无聊,麦堆便在试卷上乱写起来——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吱吱吱

叫奶奶

奶奶不肯来

叽里咕噜滚下来

……

考试结束后,麦堆就和王织老先生以及另外两个学生住在一家客店等结果。

终于,“发榜”的日期到了。这天一大早,王织老先生和他的学生们草草吃了点东西,就向贡院跑去。

此时,榜文已经张贴出来。王织老先生一眼看去,简直惊呆了:张振宇(麦堆)中了,而且是“乡试”的“第一名”——解元。于是,他心中暗暗骂道:“这老不死的……张老东家(麦堆的爷爷)……既然你已经走了‘黄门’(花了金钱)……为何也不告诉我一声。”

其实,王织老先生这样想,还真是冤枉了张老东家,因为“事有它因”。

按照当时“乡试”的惯例,考生交卷之后,先由一群考官们“阅卷”,并按照试卷水平的高低和录取的名额,选拔出“举人”;然后,再将这些“举人”的试卷交给主考,由主考再次把关,敲定举人名次。

这一次,考官们阅卷时,有人发现了麦堆的试卷。没等看完,这人便已笑得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接着,又把麦堆的试卷一一传给其他的考官观看。结果,惹得这群原本十分矜持严肃的考官们哄堂大笑。

试卷阅完,名额敲定,考官们就一致推举一名姓刘的考官去向主考报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位刘姓考官与主考有亲戚,系“姑舅老表”。而其他的人,则都有“见官三分灾”的心理,不愿前往。所幸,这刘姓考官也乐于如此,“甘愿效劳”。

刘姓考官在报送这些“举人”的试卷之前,突然想起了麦堆的那张试卷。便想:“我何不把这张试卷拿上,让表哥看一看,兴许也能博得一向矜持的他开怀一笑。” 

于是,刘姓考官找出麦堆的试卷,往这些“举人”的试卷上面一放,便步履匆匆的朝主考(表哥)的住处走去。他一踏进房门,就大声说道:“表哥,试卷阅完了,你……”但话没说完,他便发现自己来的不是时候。因为,他抬头一看,见这位主考大人正躺在床上吸食鸦片。

刘姓考官不再说话。他朝表哥——主考官点头示意之后,便将试卷往桌上一放,转身离去。

主考官原本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性格,凡事都不太过在乎。他的“烟瘾”过透之后,便翻身下床,径直朝放试卷的桌子奔去。当下,他暗暗想道:“反正试卷已经考官们审过,量也差不到哪里去。具体谁前谁后,那就让他们各安天命吧。”于是,他看也不看,便顺手提起狼毫,将试卷由上而下地排起名次来。当他排到最后,却发现试卷多了一张,但他仍没在意,而是轻轻地骂了一句:“这帮家伙,怎么如此粗心?”然后把那最后一张试卷揉吧揉吧,扔到了地上。

麦堆的试卷被刘姓考官放在试卷的最上面,当然也就成了“第一名”。对此,其他考官虽有异议,却也敢怒而不敢言——“这年代……肯定是主考大人收了人家的礼金!”

后来,麦堆没有继续参加朝廷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麦堆四十六岁时,被择为县丞,为官还算清正,但多年一贯制,没有升迁。六十五岁卒于任上。

《乡土文学》投稿用稿规定

1、《乡土文学》选入稿园地为原创作品投稿选稿群,凡投稿请一定注明作者和日期,以便编辑选稿发稿,否则一律不用。

2、作者如果 自己有公众号,想借《乡土文学》推介,必须先投稿本平台,待《乡土文学》发表后再在自己的平台发表,否则不予受理。

3、本平台开设《情诗快递》《寿星祝福》收费服务,收付标准100/次,需要找人代笔的另收200/次。

4、本平台不定期推出个人专辑,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主动提出申请,提供:个人简介2000字以下,照片35张,诗文总计20篇首(字数2万字以内)。本平台将适时编辑个人专辑,重点推介。

  (1)填表注册,缴纳会费100元,微信红包发damo359880941成为乡土文学社正式会员

  (2)直接联系管理人员damo359880941,缴纳200元推介费。

  (3)在《乡土文学》平台发表的作品打赏钱超过200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夹带小抄、买通考官:把作弊的本事用在做学问上该多好?
清代的乡试与会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小辞典1
科举
清朝科考奇案
方志远:明朝的乡试、会试与殿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