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作家】杨朝卿:我爱家乡的黄土地

我爱家乡的黄土地

杨朝卿

 我生在农村,从小是伴着父亲的“牛歌”长大的。看着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到晚在这片黄土地上犁耧锄耙,摸爬滚打,与家乡的黄土地结下了化不开的情结,我心里直纳闷儿。

 有一天,父亲犁完地蹲下身去,深深地挖出一抔黄土攥在手里对我说:"孩子你看,这土肥得能攥出油来!"然后又向四周瞟一眼接着说,"就是这片黄土地,它养活着我们全村一代又一代人呀!……"父亲的话令我激动不已,从而,我理解了他对这片黄土地情有独钟的原因——它维系着全村2000多口人的衣食冷暖和繁衍生息。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呀!

 上世纪50年代初,翻身后的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他们在各自分得的土地上春种秋收,田野里一片欢歌笑语……农民们手挚长鞭,吆着牲口,耕种着丰收,耕种着欢乐,耕种着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谁知,好景不长。刚刚尝到翻身后的喜悦,还没过上温饱生活的农民,随着一声"走合作化的道路",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乃至"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由于这种体制约束了农民的手脚,使他们刚刚获得土地又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权,挫伤了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制约,阻碍了发展!

 我村北是一大方红土地(淤地),适合种小麦,被人老几辈称为“麦囤子”。可公社坐队干部硬要种棉花。老队长魁山爷不听他那一套,带领社员按时种上了小麦。没料到,等小麦长得一茂青时,公社下令用拖拉机给犁了去! 魁山爷手里拿着几撮绿油油的麦苗,疼得两眼直落泪!社员们更是怨声载道,都对这种瞎指挥深恶痛绝!后来,由于淤地性大(壮劲大),种的棉花疯长,挂不住桃,致使几百亩“麦囤子”颗粒无收!因种棉花而大大缩减了小麦的播种面积,加之因涝减产,这年麦后,我们生产队里每人只分了5斤小麦!大家掂起这少得可怜的口粮,泪水流进肚里……

 面对昔日肥得流油的黄土地,社员们两眼充满了疑惑和无耐,只好痛心地丢下土地外出去讨饭……

 正当人们陷入困境之际,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它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决定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紧接着农村推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失去土地使用权的农民,重新又分得了土地,获得了使用权!农村热气腾腾,农民喜笑颜开,就像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分得了土地时一样,有的张灯结彩,有的燃放鞭炮。我们村里的黑敬爷跑到他家承包的地里,用手刨起一抔黄土送到眼前端详了半天,然后将其紧紧地抱在怀里,流下两行热泪……表现出一个重新获得土地的老农百感交集的心理。大家忙着买牲口,置农具,购种子,买化肥……忙得热火朝天!

 那时我已出来工作。在讨论土地承包时,队里的社员们对我说:"你上班不在家,一个妇女缠着几个孩子,承包了土地怎么种呀?再说,你从小上学,也不会使牲口犁地呀!……"我知道大家是出于对我的关心,岂不知,我早已被农村那蓬蓬勃勃的新气象所鼓舞,于是,我向大家表白:"我虽然在学校教书,但每逢收种时节都有假期,不会耽误农时的。至于不会犁地,可以学嘛!三篇文章都不怕,还怕犁地吗?"一番话说得大家眉开眼笑。

 土地分开后,正赶上放暑假,我去徐州北托当地朋友买了两头毛驴,连夜赶回家。紧接着,又购置了一套全新的农具。第二天一早, 我就套上牲口让妻子赶着去自家承包的土地上学犁地。一遭生,两遭熟。不到一响工夫我就驾驭自如了,而且犁过的地垡平墒直。我的地邻是生产队里有名的“犁把手”,他看后惊奇得赞不绝口:"哎呀!我犁了一辈子地,还不如你这个喝了十几年墨水的'洋学生'!你是咋犁恁直的?"我笑着说:"我在学校里学过几何,懂得'三点一线'!"我的地邻听了,口服心服。后来,就连我们两家的地界了墒时,他都让我犁。

 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我就采取“一看,二听,三琢磨”的办法,一季子下来,犁耧锄耙,就连扬场放磙这些高难度的农话,都是自己下手,而且干得有模有样,我成了名副其实的"地把式"!

 干农活虽然苦和累,但苦中有乐。就拿犁地来说,扯起缰绳,喊起号子,手扶犁杖,眼观犁托,犁了一遭又一遭。犁够一歇,将牲口停在地头歇晌时,犁把手聚在树荫下,拿出烟卷或自备的旱烟袋,互相推让一番后,一边抽烟,一边唠嗑,谈今年的收成,谈明年的计划,谈国家的新闻,更多的还是谈论改革开放后党的好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一种欢愉和满足溢于言表!特别是一块地犁完后开始耙地时,站在耙上,一手握住缰绳,一手甩开长鞭在空中一声脆响,扯开嗓音“嗨嗨嘹嘹”地喊起了"牛歌",只觉得身子随着耙的颠簸,一起一伏,轻飘飘就像在大海上荡舟……一会儿,眼前浮现出万顷良田滚动着金色麦浪,继而幻化成一座座粮仓……美好的憧憬使我心里如痴似醉,那种惬意用语言难以表达!

 转眼间,我离开家乡已40年了。这40年间,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变成了新社区,农民住进了小洋楼,耕地实现了机械化,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辛苦劳作,已被"隆隆"的机器所代替。如今种田已变成了一种娱乐。村里的男女青年,有的利用土地集约搞起来规模种植和养殖,将大棚蔬菜、瓜果和生猪远销大城市:有的经商,在家门口开起了公司:还有的进城打工,混成了老板或经理,票子像流水一样进到自己的账户上……农民手中有了钱,日子变得殷实起来,现在别说鸡鸭鱼肉,就连山珍海味也上了农家的餐桌!有首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今天农民的生活:

    改革与开放,

农村变了样。

  穿的是名牌,

  吃的讲营养

    住的小洋楼,

    用的是高档,

    出行有轿车,

    日子赛皇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愈加思念和眼羡家乡的父老乡亲,我为他们庆幸,为他们祝福!而那片生我养我,又曾经洒下过我的汗水和心血的黄土地,更令我魂牵梦绕!每每在梦里,还扯起缰绳,手挚长鞭,驰骋在家乡的黄土地上……

 我爱家乡的黄土地,因为父辈的黄土情结已融入我的血液里...... 

作者简介杨朝卿,河南夏邑一高退休教师。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乡土文学作品集《巴河烟雨》、长篇自传体纪实文学《跨越命运的栅栏》及《杨朝卿文选》(上下卷)等多部著作。 

责任编辑:陈乐

投稿用稿规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散文||难忘在生产队劳动的岁月
聂学运作品丨土犁子、耙和拖车
农村老照片——那个时代的记忆
麦子啊麦子
​【三秦文学】王引林:【犁出一片新绿】(散文)
种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