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编推荐】散文大赛综合素质展示:付寿贵作品小辑

作者简历 付寿贵:湖南省茶陵县,生于1951年6月。1957年9月到本地民主完小读书,1963年9月到茶陵二中读初中。1966年上期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1966年下半年至1967年在家待业。1971年7月招工到潞水铁矿福利科工作。1998年下岗回家,同年至2005年在茶陵学校外,广场流动销售学生书籍。2006年开始义务讲解茶陵铁牛茶陵古城墙洣水文化等,一直至今。同时写作乡土文学作品三十余篇,并分别在《株洲日报》《今日茶陵》《南浦潮》《老年人》《乡土文学》和茶陵新闻电视台电子版发表。

付寿贵作品小辑

洣水河上赛龙舟  

   记得当年孩儿时,除了过春节,最喜欢的是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看龙船比赛。赛龙舟兴起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当年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怒投汨罗江以死殉国,人们不由自主向江里投放包子、粽子喂食江鱼,以免江鱼啃食屈原遗体。江面上大船、小船穿梭上下,收寻屈原遗体。从此传说每年五月初五,就形成了龙舟赛事,以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到现在演变成了一项体育赛事。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赛事,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赛龙舟也能让更多的信息、文化在活动中得以传播、交流、增进友谊、激发感知。实际上划龙舟赛的举办也是展示当地风貌的窗口,对外交流的平台,提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也可以为旅游兴起注入生机和活力。

   旧社会每条龙舟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三十六香官、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人、后梢二人、唱神一人、司鼓二人、掌锣二人、托香斗二人、正合三十六之数。划船者上穿白衣、白帽以示吊念屈原之意。新社会以后划龙船人数就没有这样复杂,划龙船二十四人、旗手一人、鼓手一人、梢手一人,鼓在船头,两旁划浆的人要听鼓声、鼓声很有节奏,船转身时鼓声打的密集。船尾是梢浆,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船向,所以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是助威的作用,旗是分明船队、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

   洣水河上龙舟赛区、通常设在豆巷、至古城迎熏门河段。时间在五月初五下的二点钟左右举行,观看龙船赛的人员早早从四乡八里来到洣水河两岸、热闹非凡。大人、小孩穿着各式服装五颜六色、就象千万朵、争奇斗艳的鲜花,盛开在洣水两岸。

  洣水河上赛区、龙船前安龙头,后置龙尾、船中二十七位参赛队员、上穿白衣、头戴白帽、下着黄裤,腰结白巾、手拿木浆精神抖擞,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我童年深刻的记忆中有一年冠、亚军争夺赛是船厂队、对下东乡队。下东乡队参赛队员个个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整齐站在龙舟上一排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而船厂队员从身高体格上看去略差下东乡队一筹。观众议论纷纷认为下东乡队必胜无疑。比赛开始一声令下、两只龙船立马冲过起点,整齐划一地在鼓声引领下,队员们齐刷刷的喊着号子、短桡激水,龙舟行走如飞。开始下东乡队遥遥领先船厂队,追到龙船转头划逆水时,两只龙舟几乎平头并进,你先我后、我先你后、奋力紧追,快接近终点百多米时,船厂队勇超下东乡队,下东乡队不愿失去到手的冠军被对方夺去,更加急速猛追船厂队。

沿江两岸人山人海,观众看到这场盛况、情绪高涨,高声呐喊“下东队加油!下东队加油!”助威的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响彻天空。两只龙舟更是划得水逐浪飞,相互紧追,一片欢声雷动,场景非常壮观,在两岸观众呐喊助威声中,下东乡队使出了全身力气,猛追船厂队,船厂队更是在红旗急促的鼓点指挥下,棹如飞剑龙舟飞驰而来、最终冲过终点锦旗彩竿夺得冠军。这场精彩的龙舟赛,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令人寻味。

鸬鹚捕鱼  

时间已是盛夏傍晚时分,古城建筑拖着长长的身影,逐步向江心挤压,使一汪平缓的江水妆成了一抹深黛颜色。归巢的水鸟贴着水面疾飞,河水两岸浅水河边,时不时出现电鱼渔夫,他们身背电瓶,双手各执一根约两米长的竹杆,竹杆上端各有一根长长的电线与背上的电瓶相连,下端左边就是用铁丝绕成的小圈、右边是一兜小鱼网。左手按动电阀,同时使入水的竹杆前端放电、电鱼。炙热使整天龟缩在深水区的鱼儿, 趁着傍晚的凉爽,游入浅水区觅食,不料触电身亡。江心两只电鱼船,更是所向披靡,强大的电流功率,大鱼小鱼难逃厄运,河水上下、南北两岸“滴滴”的电流声,“轰轰”的马达声在空气中回荡,几乎经常都会上演着如此“赶尽杀绝的悲剧”。河鱼无家可归、无处安身、侥幸逃过一劫的、许不知下一站,或是下一天就是自己的终结。每当看到这一种情景,我的心情不能平静。几十年后,河水里到底还有没鱼种,难以预料。到那时,谈何生态平衡、鱼米之乡呢?

河里的鱼不是不能捕,但不能这么个捕法。记得小时洣水河里也有捕鱼的,一是用鱼网捕鱼;二是在河里钓鱼;三是鸬鹚捕鱼。尤其是鸬鹚捕鱼,既环保,又非常有趣。

看到这一情景,不免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最有趣的是看鸬鹚捕鱼。远处来了一条鸬鹚捕鱼船,鱼船上站着一位渔夫,慈眉善目、身体健壮,头戴竿笠,手拿一根长长的竹竿,船上站着六只鸬鹚,这也是鱼夫捕鱼“工具”。鸬鹚是一种大型水鸟,体长约二尺、体重四斤左右、通体黑色,头颈呈紫色光泽,两肩和翅镑呈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头颈有白色丝状羽纹,下胁有白斑,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鸬鹚行走显得笨拙一晃一晃,但水下游弋捕鱼,灵巧无比。

 捕鱼开始、鱼夫在鸬鹚颈部轻扎一根细绳,使很小的鱼才能吞下,吞不下的鱼贮存在颈囊中,是鱼夫的收获。鱼夫用竹竿将鸬鹚驱赶下水,鸬鹚们灵巧地腾空跃起,一会儿纷纷钻入水中,搜寻着水下的鱼儿。等鸬鹚颈囊装满后、渔夫追上这只鸬鹚伸出竹竿将鸬鹚往渔船一搭,待鸬鹚抖落羽毛上的水,只见鱼夫用手抓住其喉囊轻轻一捏,囊内的鱼逐条挤出来。鱼夫不停地吆喝,用竹竿拍打水面、催促鸬鹚下水,鸬鹚头颈向上伸直再次翻身潜入水下,使河水泛起一圈圈涟漪。一会有一只鸬鹚捕到一条约有二斤的大鱼,其宅的鸬鷀纷纷来争抢,翅膀 拍打着水面,河水渐起一朵朵小水花。鱼夫赶紧划着鱼船靠近鸬鹚,用竹竿将鸬鹚捞上船,用手捏住鸬鹚颈部使鸬鹚松嘴吐出大鱼。又有一只鸬鹚蹿出水面,嘴里叼着一条大鱼,它迅速游到岸边,准备独吃美食。可是它那用绳子扎的脖子怎么也吞不下这条大鱼,看着它那使劲吞食的样子,非常好笑。结果还是被渔夫赶来抓住脖子挤出了大鱼。渔夫奖励鸬鹚一条小鱼,其它鸬鹚看得到了食物,在鱼夫吆喝下积极把头伸的高高的,翻入水中寻找目标。这时江面上吹来一阵轻风,河水皱起万叠微波,小鱼船好似一片树叶在水面飘动。不一会 上游鸬鹚捕到一条大石斑鱼,下游方向鸬鹚又捕到一条大鲫鱼,这边一只鸬鹚叼着条大桂鱼、河那边一只鸬鹚含着一条大鲤鱼。渔夫看到这情景不知往哪方向追哪只鸬鹚。渔夫观察后凭多年的经验,逐渐追到每只鸬鹚拉上船。以麻利熟练的手法取下每只鸬鹚嘴里的大鱼,再给每只捕到鱼的鸬鹚奖励一条小鱼。鸬鹚游戈在清澈尉蓝的水面上,渔夫继续驱赶以喝着每只鸬鹚潜水捕鱼。

 不一会功夫,岸上的人高喊快快这只鸬鹚叼到一条大鱼了、又有一个人高喊渔夫这只鸬鹚也捕到一条大鲶鱼,河对岸的人也急促的高喊渔夫,渔夫这只鸬鹚捉到一条更大的鱼啊。渔夫从南边追到西边,西边追到东边,东边追到北边。划的上气不接下气,在忙碌的同时也看到了渔夫、苦中带着丰收喜悦,再累有收获也值得。大丰收也是劳动者最大享受。

 是阿!电船捕鱼挥动的是手中厉器、干的是“赶尽杀绝”。一个是带着自己圈养的六只鸬鹚,遵循自然法则、享受大自然恩惠。当年我孩儿时在河边洗衣、洗菜,太阳光照射在缓缓流动闪动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能清晰看见河中各种鱼虾不停游弋,有的围着我站在水中的双脚亲来亲去。甚至用手轻轻探入水中亲密接触鱼儿,它们也不感到害怕,那种乖巧轻盈的身躯,让人胜感可爱。而如今的我找不到这种感觉了,是鱼儿清高了,还是人类变的可怕了? 自然法则会找到真谛。

探亲路上

  几天前,我坐着中巴车去湖口镇石湖村奶奶家,不时听到鞭炮的鸣响,灿烂多彩的礼花在天空中飞舞,一户村民家正在办喜事,路上有不少村民开着小车来吃喜酒,好不热闹。几十年里,这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回想我上世纪六十年代时跟孟溪村谭师傅学徒,经常往返去石湖村这条路上。当时道路很窄,只能通行农用拖拉机,如遇两辆农用拖拉机 碰头,其中一辆还只能退到宽一点的草坪上,让另一辆车通过,更谈不上有客运车了。

当时,我和师傅、师兄三人每次去石湖做木工,清晨四点钟就起床,赶紧吃了饭,挑着木工工具上路。开始挑着约八十斤工具一口气能走三至四里远,可走久了就累,走到二里远外就得歇息,走的我筋疲力尽,无可奈何。可还是要挑着工具,咬着牙硬着头皮往前赶。走着走着脚都磨出了水泡,扁担左肩换到右肩,右肩换到左肩,肩膀都磨破了皮,累得我腰酸背痛,休息一下又要继续挑着工具,艰难的行走去石湖村路上。从孟溪村出发走到石湖村,走走歇歇长达七个多小时,我只能望着天空叹气,心想有公路、有汽车该多好啊!

是啊!没有交通运输的年代,给人们出行带来多么不便,农户的土特产品只能肩挑手提拿到市场上卖,赶一次集远一点的需要一整天时间,还得两头黑,走的上气不接下气,耽误了时间,又没经济效益。农副产品又不能及时推销出去,如果没买完,又要挑着产品往回赶,真是叫苦连天。

有一次,我们挑着工具从石湖回孟溪村,走在上皋原的路段,一位从石湖赶集的农民,中等身材,大约六十岁样子,身穿一套黑色旧衣,脚上穿着一双破解放鞋,挑一担柴,起码有百多斤重,走着走着扁担突然断了。看见他一下懵了,急的满脸通红,满头大汗,愁眉苦脸,不知所措,方围又没有人家。我们挑着工具经过他身边,他看见我们挑着木工工具,手里拿着断了的扁担,和我们打招呼,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把断扁担修好。我师傅看了看告诉他,用自己挑的柴,挑一根捆在扁担上就可以担到集上卖,只要把柴卖了就好了。不知他怎样,当时我们也帮不上忙。

没有公路运输严重制约了茶陵经济发展,各种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力、畜力、水运等原始运输方法。有些急需物资,储存时间短的农副产品如西瓜,只能坐以待毙,失去市场、失去商机。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口号是“要致富、先修路”。

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茶陵公路建设有了质的飞跃的发展,形成了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公路为脉络的公路交通网。茶陵旧社会,县内仅有珠矾铺至界化垅(耒吉线)70.7公里,茶陵至炎陵42.3公里,还是泥土结构简易公路。1944年,国民党为阻止日寇入侵,把这两条简易公路都破坏了,使茶陵的公路运输处于瘫痪状态。1950年元月茶陵成立公路养护段,也只有锄头、土箕和扁担原始工具作业,工作效益很低。

现在公路建设技术都是采用机械化施工,保证了公路的质量。横跨在洣水河上雄伟壮观,大桥就有十余座。桥梁建造美观又大方,承载重量能承受重车的通行,大桥栏杆边都装有路灯,夜晚望见桥梁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现在连维修公路都是机械化作业,既加快了维修公路进度,又保证了维修质量。从国道到乡道,一色的水泥硬化路面,或柏油路面,内环线、外环线四通八达,道路宽敞平坦,配套设置齐全。公路全线贯通给人们出行非常方便。摩托车取代了步行,农民兄弟们打工回家,开着小车带着妻子儿女,和丰收的“果实”,播放着轻快的音乐,潇洒地奔跑在宽敞平坦的乡村大道上,愉快的心情无法形容,车子直达家门口。这就是开放改革以来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

“要致富先修路”这就是致富脱贫的法宝,是奔向小康的重中之重,公路通百事通。茶陵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衡茶高速建成,只需一个多小时就要到衡阳,物资流通更加快捷,为茶陵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百姓的生活节节高。

胭 脂 花

我刚来单位上班时,我住的宿舍门口生长着一丛茂盛的胭脂花,鲜花红彤彤的,她像欢迎我的到来。据邻居讲这种胭脂花名字可多呢?叫紫茉莉,又叫无忧花、醉蝶花……等有十几种叫法。它是我国大地上最平凡的花种之一,它能自播繁殖,花色丰富。它的花并不惊人,但在万紫千红的花草中别有一番姿色,具观赏价值极高。你看它暗香浮动、温文尔雅,令人如痴如醉,多美好的花啊。它一身之中可开无数花朵,是任何人数不清的。

胭脂花的根肥粗,形体像一根大胡萝卜样,外衣带黑色,根块越老越显得古朴苍劲,别具神韵,颇增生趣。脱去外衣露出洁白的嫩肉,还是很好的补品呢?它含有氨基酸、有机酸及大量淀粉,给人类提供了丰富营养的食材。它的花含有多种甜菜黄色素等,黄色素还很有经济价值。

有位邻居大伯特别喜爱种花草,对花种类很有考究,他告诉我,胭脂花属草本花卉,有很强的生命力。生长在美洲热带地区,后由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引种。我国南北各地,也常作为观赏花卉引种栽培。胭脂花喜欢湿润的气候,它不耐寒,到我们南方古历十一月底,地上部分完全枯死。可是它的地下根块依然还可以安全越冬,而成为宿根花草。第二年清明节时,它依旧生长出新的嫩苗,又回到枝繁叶茂、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色。我家门口这丛胭脂花,繁茂季节时可以长到1.3米多高。它茎直立呈圆柱形,多分枝,节部销臌大,花开在顶部,每苞花一朵,无花瓣,花形成喇叭状,花丝细长、长出花外、花冠漏斗形,边缘有波状浅裂,但不分瓣,直经2.5厘米左右。有紫红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等多种颜色。花一簇一簇地开,从农历四月一直开到十一月,谢了开,开了谢,前赴后继,延绵不断,花朵总是满枝头,开花时散发缕缕清香。这就是胭脂花的特色而伟大,它那种坚韧持久的花期和延续不断的耐心,体现了胭脂花高贵品质的所在。是其它花种无可伦比的啊!

晚饭后,我经常搬几把椅子,约几个同事,坐在门口胭脂花旁品茶、下棋、谈天说地。夕阳西下,天边一遍灿澜的彩霞。这时是胭脂花开的最旺盛的时候,它渐渐张开笑颜,吐出芬芳散发出迷人的幽香。我们深深地吸着它的浓郁花香,用来消除一天劳动的疲倦。我们欣赏着它那艳丽的花朵,多得不得了的花朵殷红,殷红越看越迷人。给自己陶醉在这种沁人心脾的芬芳之中。人与物,花与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图,也造就了一座幸福的家园。

年纪到了,我也该退休了,回老家时我特意带回了一些种子。胭脂花的种子成球形状、黑色、有网状纹理,形似一个小地雷。我把它播种在洣水河畔,南宋古城墙脚下,我没有浇灌、没有施肥、没有呵护。第二年春天它仍然长出了嫩苗。胭脂花虽然没有名贵花种牡丹花那样艳丽娇贵。可它那种自我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久漫长的花期,和清雅俊逸的风度,倍受世人们的喜爱。这就是我独钟喜爱胭脂花的理由。你看它总是把鲜花和芳香,供游客拍照留念观赏。红花、绿水在这南宋古城墙,茶陵古铁牛,胭脂花的存在,给游人们留下甜美的念想。

茶陵铁牛

 茶陵是神农文化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有起伏绵延的云阳山,有曲折环流的洣水河。在古城墙,城南洣水之滨,雄居着一座栩栩如生的铁牛。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依然不锈不斑,锃光发亮。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茶陵铁牛。

 说起铁牛,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小时候,我爷爷经常对我说起铁牛的传说。爷爷要我记下来,将来有喜欢听的人或者有对铁牛感兴趣的人,就讲给这些人听,借以传承铁牛文化。因为铁牛是茶陵的象征,是茶陵人世世代代的骄傲。

 先从铁牛的来历说起吧!神农炎帝的后代,身材魁梧、擅长打猎、射箭技术高超、有百步穿杨的太领,而且射出的箭,速度很快、力度很大,无论多大的猎物,中箭必倒。传说,有一条大蛇在云阳山上修炼,被炎帝的后代打猎时发现了,他拉开弓就一箭,射中蛇的尾巴,受伤的蛇腾空而起,飞过茶陵城,落在洣水河里。大蛇大难不死,潜藏河底继续修炼。不知过了多久,大蛇修炼成了河妖,为了报一箭之仇,它经常兴风作乱,尤其在春夏之交,夏秋之际,洣江河洪水滚滚、波浪滔天,洣水两岸庄稼被淹,房屋被毁,百姓遭殃,村民苦不堪言。这是古人有诗为证的:

 江流曲曲绕茶州,

 孤浆难撑泛舣艖。

可叹海田几经度,

至今相值说官家。

百姓埋怨官家没有把洣水河治理好,造成洪水冲毁良田,大片田地都变了模样,无法耕作,以致生活困苦,前人有诗作《洣水春潮》就是印证:

 云阳山高高可岳,

 下有洣江水滢灂。

 众流竟会抱城走,

 吐纳潇沅势绵邈。

 万马奔腾动地来,

 喧填金鼓更叠催。

 儿童拍手惊相告,

 等闲涨却江之隈。

 洣江河发大水,洪浪滚滚,好像万马奔腾,整个河床似乎在颤抖。在这洪水泛滥成灾的情况下催生了铁牛的诞生。

 当时县令刘子迈坐立不安,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治理洣江河,遏制汹涌的洪水。有一个晚上,在睡梦中,一位白发仙人给他指点迷津,要县令刘子迈铸一头独角神兽就可以镇住河妖。当时的经济条件十分困难,没有这笔巨款来铸造铁牛。刘子迈县令本来是一个两袖清风、清正廉明、体贴民情的好官,又不想把负担摊派给百姓,他日思夜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凑到这笔巨款。机会总是送给好心人。上级传发信息,刘子迈将要升迁了,百姓得知消息,纷纷送来礼物,感谢他对茶陵治理有方、体贴民生、深知百姓的饥苦。他对百姓送的这么多礼物,不知怎么样处置。他的老婆是个通情达理温柔贤惠之人,提醒刘子迈把这些礼物变卖成现金,把自多年积攒的钱凑在一起。请工匠,买铁、买木炭、买材料,建炉子、制作模型。再动员茶陵人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请工匠来炼铁铸铁牛,实现自己为人民办实事的心愿。在当时,铸铁牛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啊! 听我爷爷说,光炼铁炉就建了30座、一座小铁炉一次出铁水只有几十斤左右。

 这座铁牛铸造于南宋时期,约在公元1232年期间。铁牛长2.1米卧高1.1米、宽0.8米、重量4000公斤左右。在当时钢铁珍贵稀少的年代,这项工程耗资是巨大的。要完成这项工程要下多大的决心啊!

 铁牛的铸造工艺和模具工艺让当今的人都佩服不已。第一步,模具制作工艺和设计让人佩服。木模工都有体会,制作人和动物的模具非常难做。不但对形体要制作的惟妙惟俏,而且比例要恰当。如果比例失调,铸出来的成品就不像。你看这头铁牛,匍匐河岸、昂首跪卧、呼之欲起,似乎随时准备腾空而起,去战胜敢于兴风作浪的河妖: 这姿态,古人形容它“雄镇古都经风雨,呼之欲跃战河妖”。这生动的模具艺术造型,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标志着我国古代制模技术当时达到了很高水平!

 第二,铁牛的冶炼技术更是无与伦比。在当时科技条作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工匠们能够知道选用亚共晶白口生铁来铸铁牛,这是经过工匠们深思熟虑考虑好的。因为亚共晶白口生铁不适合铸造。用这种铁来铸铁牛,铸成的铁牛有缺陷,坑坑洼洼,不平整,但是它优点就是永不生锈。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能够选用亚共晶白口生铁来铸铁牛,不能不说是我们茶陵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冶炼史上的奇迹! 如果选用灰口铁来铸铁牛,牛身平整漂亮,但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风雨霜露的侵蚀下,早就氧化了、锈蚀了。

 第三,铁牛的眼珠是铜浇铸的,他的冶炼技术更让人惊讶。自古以来金属行业流传一句话“有钱难买金镶玉”这说黄金跟玉石很难溶合在一起。在金属冶炼中铜和铁也是很难熔合在一起的。铜的熔点是摄氏1080度左右,铁的熔点是聂氏1530度左右。铜是有色金属,铁是黑色金属,铜和铁材质不同,材料成分不同,熔点度不同。一般是不能熔铸在一起的。可是铸铁牛的工匠们不知采用了什么特殊工艺,能把铜和铁熔合在一起,固定在这个眼珠位置。这项冶炼工艺在当今冶炼工艺中也是值得借鉴的。铁牛是冶炼铸造业的精品,是艺术的瑰宝。

 铁牛的功能是镇河妖,实际上也是一个水文坐标,我们小时候就知道,每次发大水、村民们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洪水淹到铁牛的什么位置?”如果洪水没有淹到牛角,就可以高枕无忧: 要是快淹没牛角了,就要赶紧准备搬东西。

 茶陵铁牛,它精湛的冶炼工艺、生动的模具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们。茶陵人民在它的感召下,积淀了“勤奋务实、正直无私、勇敢坚毅”的精神品格,

称为“茶陵精神”。很多文人墨客为铁牛写文作诗。清朝罗元龙的《咏铁牛》诗说:

        咏铁牛(一)

      似牛不耕地,

  夜宿在江边。

      漫说中流柱,

  真能两岸肩。

      蛟龙潜避舍,

  舟陆冬安眠。

      未经风波险,

  哪知功万千。

还有一些佚名之作如:

          铁牛(二)

    铁牛生在茶陵州,

  不知流落几千秋。

    狂风呼呼毛不动,

  细雨霏霏汗直流。

    青草遍地难开口,

  金鞭任打不回头。

    牧童尽力牵不去,

  天地为栏夜不收。

          咏铁牛(三)

   茶州承泽水环流,

  战孽消灾钦铁牛。

赤帝教民蕃稷黍,

星移斗转汗直流。

   读了古人的诗作,

我情不自禁,也作诗一首:

        咏铁牛(四)                

   宋茶古铁牛,

 昂首朝南啸。

 蓝天为牧场,

 绿地是归槽。

   头生斗妖角,

 身披降龙袍。

   屡退惊天浪,

 千秋功勋高。

茶陵铁牛还有一个经典的神话传说。说是在农忙时节,一些困难的农户无牛耕地,就牵它去耕地,耕完地也没人去感谢它,没人喂它饲料,但它毫无怨恨,下次继续耕田,因此有人作诗说:

 空亭千牛对江波,

 野渡斜阳独客过。

 莫怪无人留一饭,

 报恩人少受恩多。

 我们茶陵铁牛是集观赏价值、工艺水平、生动的模型造形、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技术含量,精湛的铸造工艺,为一身的一件大型历史文物。是我们茶陵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它凝集茶州铁力、历经千年磨砺。 战火没有焚毁、洪浪不可掀翻。它一身凛然正气、巍然豪迈勇毅,是锐意、进取、不屈不挠茶陵人的化身。

 茶陵铁牛俯卧千年不朽,接待无数游客,让游客们瞻仰抚摸、  拍照携手留下美好的回忆。

 附: 南浦铁牛名字

 铁牛坐落在洣水河畔,靠南边的河边上。浦称河边、河流入海口的地方,小河入大河的口子地方称浦。铁牛座落在文星门码头旁,又是在洣水的朝南方向,前人就称叫南浦铁犀。

 附铁牛有三个名字,铁牛、犀牛、独角神兽。

石良村仙人桥

  菊月落叶纷纷飞,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深,天郎气清,金凉的阳光温馨恬静。洣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彩云飘逸悠扬。堂兄邀请我陪他去石良村看石梁桥,我们骑着自行车走在路上,一阵阵秋风吹来,微微凉爽风带走了我们骑车的疲倦,也带来了村民丰收喜悦和阵阵果香。

骑了约一小时的车程来到了石良村,眼前坚立着一座精制,小巧玲珑,灰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刻的牌坊,耸立在去沙溪村的路口,它的材质及工艺,古朴、古色,赋有神韵,牌坊正上方刻有沙溪村。牌坊前有一对不大不小的石狮,把守在牌坊前,就像一对忠诚卫士,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骑车穿过牌坊,前行几百余米远,就看到了石梁桥,在深秋薄雾蒙蒙笼罩中,石梁桥几千百年来依旧孤独地横跨在两峰之间,也是走沙溪的必经之路。石梁桥其实不是人工建造的桥,而是天然生成的桥,行人不是利用桥面通行,而是利用拱洞通行。我俩站在桥下向上望去,它石壁陡峭,没有一点斜度,桥顶边长满了野草、树木。桥身分五层岩石构成,它属于丹霞地貌。站在桥拱下的路面上,一种压抑阴森的感觉,使人毛骨悚然。石梁桥气势恢宏,毫无拘执之意,真是巧夺天工,是一个景与物和谐组合的天然佳境。

从石良村方向来了一位老者,头带草帽,身穿一套半旧黑装,脚穿解放鞋,肩上背着锄头,中等身材、精神饱满、身体健康,脸带微笑看上去就知道是一位农耕者。我和来者打了招呼,请问他对这座石桥,知不知道有什么典故。老者也很乐意,把他听到上辈的传说讲给我们听,他说:“这座桥有四个名字,一石梁桥、穿眼、石桥、仙人桥。传说当年铁拐李,到一农户家喝醉了酒,走在路上摇摇晃晃,走着走着走到这个地方被一座石山挡住了去路,只有爬过这座山岗方能到达沙溪村。山体又陡峭,很难爬上去,铁拐李这下急了,天色已晚,该怎么办呢?他拿着手中的仙杖,对着这座山岗使劲一凿,轰隆一声巨响,响声过后就显出了一个大洞,就是现在的仙人桥。”

自从有了这个通道,为当地来往的村民缩短了交通里程,走亲访友更加便捷。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担着农副产品、牵着小孩、穿梭于石桥下,就像行走在蓝天白云之间。

我初略的测量了这座石桥,桥宽约16米,桥跨度约33米,桥拱最高处约8米,桥身总高24米左右,石桥面高低不平,宽窄不一,东边高一些,宽约12米左右,桥面西边略低,并有一口小水池,直径约2米,似蜗牛形状,深约2尺,成铁锅样,小池里装满了水,生长着茂盛的水草。据老者讲这口水池很有仙气,不是特殊大旱年份,池里的水从来没有干枯过,更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冰丘”。是啊在这高高的山岗上又没有流水源头,保持着水不干枯,确实是个奇迹。

石梁桥南面约40米处,有一口水塘静静地躺在路旁,它长20米左右,最宽的地方约10米,池塘成葫芦状。清晨池塘的鱼在水面上欢快地跳来跳去,使水面溅起一朵朵小水花,两只水鸟在池塘边不停的寻找小鱼虾,能成为自己的早餐。在这荒山野岭,这口水塘给牛、羊、野兽、小鸟、昆虫提供了饮水资源。

石梁桥北边15米处,也有一口水塘,同样静静的躺在路旁,池塘成折扇形状,水塘长约20米,最宽处约12米,水塘边长满了茂盛花草、树木密密麻麻、巍然屹立。在秋风的吹佛下,树木花草摇摆不停,水中各种植物的倒影婆娑起舞,风光生动,优美独特。有山、有水、有花、有树还有仙人桥,形成了一副天然美景。

自从有了这座仙人桥,就好像是一条通往绿色时空的隧道。它自然天成,它比不上大河上下闻名于世的任何一座石桥,它却支撑着村民们交通往来,勾通了与外界的物资交流。随着风、霜、雪、雨的冲刷,仙人桥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正如古代诗人形容,“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

投稿用稿规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鸬鹚父子反复偷鱼,聪明渔夫巧妙抓捕
鸬鹚捕鱼图
渔夫与鸬鹚
同里 鸬鹚捕鱼成绝唱
首届“印象浍塘沟”鸬鹚捕鱼文化节开幕!你去现场了吗?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