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茅奖改编的影视剧综述

2019年09月05日   总335期



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文坛影响最大的奖项,对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它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生前遗愿,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于1981年设立的。自1982年起,每四年评选一次,至2019年已经评选出十届,共有50部作品获奖。

这些获奖作品无疑成为影视剧争相改编的对象。初步估计已有16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有的还改编过多次。由于文学基础的坚实,改编的作品大多比较成功,但是也有的与原著相距甚大,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文字转换成影像后,失去了作品本身的内涵,以下我作一些简单的疏理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剧照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是在1982年颁发,是从1977年到1981年的作品中选出,这些作品可以称得上是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首先得以改编的是周克芹所著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而且是两家国内最有实力的电影厂,北京电影厂和八一电影厂同时改编拍摄,而且阵容强大,分别有王炎和李俊导演,演员则有当时的北京“三花”张金玲、李秀明和刘晓庆PK八一“超强组合”王馥荔、赵娜、斯琴高娃。这种有意“撞车”的现象,在中国电影界实属罕见,最终结果平分秋色,虽然看起来北影略胜一筹,但八一厂拍的版本,在国际电影节中也大有斩获。为什么一部作品会得到如此的青睐呢?因为该小说采用家庭纪事的结构方式,以一个家庭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足迹,达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到了2012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又把该小说拍成了43集的电视连续剧,故事在忠实原作基础上重新创作,进行了丰富的延伸,延续剧中人物的生活、性格和走向,很像续集。但不是“炒冷饭”,是一个全新的结构。从1978年开始一直讲到2008年,涵盖了中国农村30年改革的各大事件,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所经历的蜕变和阵痛。应该说这样的改编已经属于再“创作”。



刘晓庆

《芙蓉镇》里面扮演芙蓉姐姐胡玉音。


这一届的获奖作品中还有一部更重要的小说,那就是古华的《芙蓉镇》,1986年由谢晋导演搬上银幕,引起轰动。电影以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踉跄足迹,以此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由于《芙蓉镇》刻画了文革的动乱岁月,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但谢晋力排众议,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对动乱岁月的思考,并用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动乱岁月的终结。

《芙蓉镇》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电影可以说是在小说基础上的创作,在内涵上甚至超出了原著,这也是在改编作品中很少出现的超越。


赵雅芝

电视剧《芙蓉镇》中的胡玉音



到了1989年台湾导演赖水清拍摄了一部35集的《芙蓉镇》电视连续剧,由赵雅芝主演,该剧对于人物命运的构造,更显曲折,带有言情剧的特征,而把相应的政治背景进行淡化处理,与电影不可同日而言。不过,这使我们看到,同一题材由于处在不同的视角,可以拍成不同质的作品。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是在1985年颁发,是从1982年至1984年的作品中选出,这一期的作品只选出三部,其中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的电影改编比较特殊。1978年谢铁骊导演的《大河奔流》就是取材于该小说,而且电影编剧也是原作者 ,然而电影只是选取小说中很少的部分,大部分反映建国治理黄河的内容都是小说中所没有的,而且该电影开创了领袖人物出镜的先例。当然电影的宣教色彩比较浓郁,由于当时的思想局限,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还是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刘心武的小说《钟鼓楼》改编成电视剧是在1986年,只有8集。故事通过薛家在一天中娶儿媳的情节,展开了各家各户之间的矛盾冲突然袭击和感情纠葛。应该说具有较浓的北京风味。以今天的眼光看,电视剧显得非常朴实、单纯,一如八十年代的人情风貌,由于电视剧拍摄的年代和小说的背景是相同的,因此剧中所保留的八十年代的北京风貌反而成了历史的真实影像了。看电视剧能够增添人们的怀旧感。


89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插曲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是在1989年颁发的。是从1985年至1988年的作品中选出,由于第三届少选了两部作品,这一届就多了两个荣誉奖,获奖作品就成了七部。其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牵动了众多人的心。1989年时拍过一部14集的电视剧,由怀念欣欣导演,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到了2015年,由毛卫宁导演的56集电视剧,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表现了小说95%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只对一些个别情节和人物做了删减调整和合并,并且丰富了哥哥孙少安的戏,因此说这是一部基本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为什么这样一部反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中国陕北农村与城市普通人生活痛苦与迷茫的作品会引起一代一代人的共鸣,就是因为作品把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无疑这是具有情感共性的。


新版《平凡的世界》片头曲

凌力的历史小说《少年天子》改编成电视剧是在2003年,由作者亲自担任编剧,刘恒导演,演员中有邓超潘虹、霍思燕、杨蓉、郝蕾、何赛飞等明星大腕组成。该剧共40集,讲述了清朝开国皇帝顺治五岁登基、二十四岁夭折的戏剧性人生。该剧很像一部语言饱满、丰富、抒情的戏剧,它开创了一个电视剧语言饱满和丰富上的先河,而且很多戏是以情感来写政治,以家长里短、家庭关系来写朝政,以具体的情感、伦理来写博大的朝政,因此该剧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比较新颖的历史剧。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拥有众多的读者,自1988年出版到2012年,达到了两百万册。但是与小说不对称的是,根据该片改编的电影却默默无闻,电影是在1993年由谢铁骊导演,片名改成《月落玉长河》。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的差距呢?电影只是简化版的小说,人物形象没有好好地去刻划,而只是罗列了一下人物关系。改编文学作品虽然讲究忠于原著,但是文字与影像毕竟是不同的两种表现形式,因此如何“转换”是需要经过一定的创造的。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是在1995年颁发的,是从1989年至1994年的作品中选出。这一届最重要的作品无疑是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至于影视剧的改编也是磨难多多,直到2012年才有王安全改编成电影,与原著问世,相隔了20年。选择了田小娥这条线,试图用这个女人串起整个故事,并且淡化了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也淡化了社会动荡时期的不同路线之争。而且又有两版本,公映版只是反映了小说的前半部分,因此说是腰斩了的改编。虽然说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难拍电影,但是存在于创作思想上的禁锢,是导致电影改编的失败。曾被作者寄予希望的电视剧版本,终于在2017年由刘进导演拍成电视连续剧,剧中既有细致入微的情节刻画,又有展现原上风貌的广阔场面。电视剧版《白鹿原》,向观众再现了渭河平原上人性的撕裂与挣扎,宗族的坚守与变迁,几代人的酸甜苦辣。该剧经过16年的筹备,10年立项,227天拍摄,一年多的后期制作,94位主要演员、4万多人次群众演出,转场多地拍摄,才造就了这部85集的《白鹿原》,但后来播出时又成了77集。相比电影,电视剧称得上是一部有品格”“有灵魂的剧。可惜陈忠实本人并没有看到该剧播出。

这一届的另一部巨著是王火的《战争与人》,三大卷的作品,在2015年由黄克敏导演,改编成了26集电视剧,由于只保持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线,而没有充分展现小说中精彩的细节及情感上的描绘,因而该剧的改编流于表面化的倾向。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是在1999年颁发的,是从1995年至1998年的作品中选出。张平的《抉择》在2000年由于本正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由于反腐倡廉形势的需要,该片获得金鸡奖、华表奖等重要的电影奖,而且也成为当年度的票房冠军。与小说相比,电影的锋芒已经减去不少,由于涉及到政府官员和国企负责人,电影中所揭示的腐败现象也仅是一部分,主流的现状仍是省委和中纪委正确领导”,但作品仍促使人们冷静地思考反腐的紧迫性。其实在1998年,小说刚出版不久,就由陈国星导演拍过一部17集的同名电视剧,由李雪健、李幼斌、赵奎娥等主演,反映并不太大,当电影上映后,似乎发现了小说的份量。



这一届还有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就是王安忆的《长恨歌》,被公认为最具上海城市气质、最能为上海的传奇“代言”的文学作品之一。电视剧有王安忆亲自执笔,导演丁黑。可以说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改编,不拘泥于原著,又不失原著的精神。其中最大的颠覆,就是王琦瑶未像原著所写被长脚勒死,而是继续活着,然而通过王琦瑶一生命运的演变,更能领略这个城市文化的变迁。电视剧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以浓浓的上海风情、厚实的生活质感,以及细腻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见长,让昔日上海滩各色人物,都在荧屏上鲜活起来。与此相比,由关锦鹏导演的电影就差了很多,应该说擅长表现女性的关导,为什么会在该片中显得干巴无味呢?上海女人毕竟不同于香港女人,弄堂女人的小精明,那种温吞的软弱柔媚气是与香港都市的气息是不相符的。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在2003年颁发的,是从1999年至2002年的作品中选出的。这一届的作品中,熊召正的历史小说《张居正》无疑是扛鼎之作。2010年由作者亲自担任编剧,由苏舟担任导演的43集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问世,唐国强、梅婷、冯远征等优秀演员参演。应该说电视剧是忠实于原著的,但张居正的形象又高于原著,这我认为是不成功的地方,也许出于某种需要,据说该剧完成后四年才得以公映,可见其中涉及到改革新政的话题还是比较敏感的。


《历史的天空》剧照

徐贵祥的小说《历史的天空》,在2004年改编成36集电视剧,由高希希导演,张丰毅、李雪健等主演,作者自己也参与编剧,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人物性格鲜明,特别是以姜大牙桀骜不驯的个性和军队刚性的纪律之间冲突不断,这个悬念是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是该剧没有避实就虚,把来自基层的党内斗争的真相端给了观众。而且讲究人性化,张丰毅的表演十分到位,强悍中透着狡黠,还有三分孩子气。李雪健饰演的杨庭辉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他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也以术驭人。最后“文革”的各自的命运也没有回避。因此说该剧不但是一部军人的成长史,也是军队的发展史。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在2007年颁发的,是从2003年至2006年的作品中选出的。最奇怪的是根据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改编的电影,2012年就摄制完成,并参加塞浦路斯第七届国际电影节,获得故事片类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服装两项大奖。可是在国内难见踪影,而且网络上也难找资源,非常遗憾。该作品生动地再现了历届萨满在这个民族中的作用和地位,萨满用其独到的巫术给人治病,体现了神灵与人性的统一体,展现了人性之大美,人性之通天,神人合一的世界观。关键是把一个正在改变族群结构、生存方式和部落历史的民族表现的淋漓尽致,称得上是作者“心灵的交响曲”,让我为之向往。



《湖光山色》剧照

周大新的小说《湖光山色》,2011年改编成24集电视剧,说实在的,这已经不是改编,而是改写了,特别是后半部分,完全脱离原著的内容,把小说反映的社会“阴暗面”,进行正面的引导,从而展现出的是农村改革的新面貌。也许这就是创作者所认为的“对小说原有的文化内涵做了一定程度的取舍提升”的结果。



麦家的小说《暗算》,2005年由柳云龙改编成40集的电视剧,分《听风》、《看风》和《捕风》三篇,由柳云龙、王宝强、高明、祝希娟等主演,该剧大获成功,也获奖无数。该剧虽说是主旋律剧,但充满商业作品所拥有的全部元素。与国内反特片相比,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使它有着完全与众不同的风格魅力。应该说该剧是中国第一部直接描述反间谍部门的核心机关”701”工作的电视剧。情节扑朔迷离,扣人心弦,悬疑设置精巧,剧情发展出人意料,在解除危机的同时又把形势带入另一个困境,观众几乎无法预料下一个情节会如何发展,不看到结尾,是无法预知谜底的。

2009年以《暗算》为元素拍成的电影《风声》也同样大获成功,由陈国富和高群书联合执导,周迅、李冰冰、黄晓明、张涵予、苏有朋、王志文等主演。影片创下了2.25亿的票房,获得了“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新世纪十年十佳电影”等多项奖项。为什么会如此成功?因为影片中采用了大量吸引人的元素:心理激战、严刑拷打、彼此猜忌、阴差阳错、虚与委蛇、迷雾重重、峰回路转、真相大白,影片在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中将情节推向一个个高潮。与此相比,就没有这样成功,虽然也脱胎于《暗算》,但由于谍战部分不够充分、悬念太少,全片缺乏一个强有力、贯穿始终的故事核心,过多的感情元素和文艺气息稀释了紧张氛围,导致该片丢失了谍战片的原汁原味。



《推拿》剧照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是在2011年颁发,是从2007年至2010年的作品中选出。毕飞宇的《推拿》2014年改编成电影,由娄烨导演,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首映,且在该电影节上入围主竞赛单元金熊奖并最终获得最佳艺术贡献(摄影)银熊奖,可见先声夺人,然后又在国内获得各种各样的奖。虽然影片讲述的是盲人推拿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属于少数人,但影片中展现的是人类共性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是通过心灵的默契才能够产生。娄烨以那标签式晃动晕眩,虚幻微妙,又带着明显情绪化的镜头,让人产生细腻而传神的触动。而那种敏感的触动,可以是时代与人物之间的命运多舛,爱恨交织,也可以是一瞥物欲横流之中的一丝破碎之光。2013年康洪雷导演了30集的电视剧,并由一线演员濮存昕,张国强,李菁菁,刘威葳等主演,同样也获得好评。电视剧也许是对电影的一种补充。

刘震云可以说是影视剧的宠儿,他的多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后,都成为了电影的杰作,不过他的那部《一句顶一万句》一直没人敢改编,直到2016年由他女儿刘雨霖导演,才使该作走上大银幕。当然电影仅仅对原著极小一部分的改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取其元素的重新创作。影片中的意味,也许只有阅读原著后才能得到理解。这也是电影与小说的一种依存关系。

《一句顶一万句》剧照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是在2016年颁发的,是从2011年至2015年的作品中选出。这一届的作品还没有改编成影视剧,只是听闻王家卫正在筹拍金澄宇的小说《繁花》改编的电影。到底会拍出什么效果呢?我们只能试目以待。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刚颁发,其中梁晓声的《 人世间》,徐怀中的《牵红》、徐则臣的《北上》和陈彦的《主角》,都很适合改编影视剧,而且有的已经在着手改编之中,但愿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银幕上、屏幕上见到那些看得见的形象。

当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可以留给影视剧无限的空间,同时也给予影视创作人员一定的挑战,要把文字的意蕴转换成画面,也是需要精心的创作和探索。而以上所列的影视剧改编,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给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

 

唐亮  苏州作家协会主席,就职于苏州市小荷作文教育培训中心。著有随笔集《六月九重天》(两集),发表于各报刊散文、影评、书评类文章,上千篇,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


请点击标题阅读

唐老师的经典文章

1、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述

编辑部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全14部茅盾文学奖小说,你看过几部?
书巧借影视东风造势 文化产品互动营销
17年磨砺,总投资达1.6亿元的《白鹿原》,怎么播出一集就被突然叫停?
谈谈一个中文系学生理解的当代作家们,二月河其实真不算第一流
男人还剩下什么? |毕飞宇原著作品被搬上舞台
原著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在很大概率上,就是毁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