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为何拧不到一起?

一个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在森林里碰见一头熊,两个人同时蹲下系鞋带。老板就问职业经理人“你系鞋带干什么?”职业经理人说“赶紧跑啊!”职业经理人又问老板“你系鞋带干什么?”老板说“干啊!”

时隔多年,国美和陈晓又撕上了!

2016年年底,陈晓与国美之间一起历时6年的官司刚刚尘埃落定。因认定陈晓离职后违反承诺披露了有关国美的不当信息,北京市二中院判决陈晓返还国美公司支付给他的1000万元对价款,后二审维持了原判。

这次,国美又向陈晓提出诉讼,要求其在《21世纪经济报道》和《商界》上登报道歉三次,并赔偿4900万元。原因是因陈晓向媒体发表不实言论,有损国美品牌形象,令公司蒙受重大经济损失。此案正在北京朝阳法院审理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家“相爱相杀”的事例。

事实上,职业经理人与家族企业间的“豪门恩怨”屡见报端,并非罕事。

表面看来,理由显而易见。

一则,一个是资方、一个是劳方,立场不同,价值观自然不同:一个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始者一生奋斗的结果,但对职业经理人而言或许不过是其职业生涯的一个阶段,工作简历上的某个名字。

二则,理念不同:家族企业是“混世魔王”,靠关系、敏锐把握制度红利空间等打天下,靠血缘、感情维系管理,职业经理人强调的则是能力与规则。

三则,风险意识不同:家族企业深知创业、守业之难,一般注重长远,职业经理人出于职业考虑,更愿意为短期利益冒险。

四则,双方期望值不同。家族企业容易把职业经理人当做“万应良药”,一吃就灵,但职业经理人往往具有鲜明的专业特长,并不能包治百病……实际上,理由还可继续罗列下去,但这些均非根本原因。

双方之所以拧不到一起,本质上是缘于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都不成熟。

不仅表现为心智不成熟,既无求同存异的包容性亦无接受不兼容结局的宽容心;更表现为两者间关系缺乏成熟的市场化调节。如双方彼此寻找的过程不成熟,仅凭与唐骏的一次偶遇,陈天桥就把他招到盛大,随意性太大;对双方的评估体系也不成熟,标准游离造成自说自话。

因此,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要能拧在一起,前提必须是双方都成熟起来。不过,这种成熟并非简单的经典意义上的成熟,即依靠双方彼此妥协或个人素养提升,而是经历市场机制调节形成的、因而更具普适性并能经受考验的公司治理结构新版本。

因此,这种成熟不可一蹴而就,依然有赖两大前提条件到位。

一是职业经理人供大于求。

职业经理人本来就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在西方也不过150年左右的历史,而短短30年且非典的中国市场经济,决定了从本土企业成长起来的职业经理人数量少、养成周期长,加之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造成职业经理人对“本土”依赖性较强,不仅跨行业流动极为困难,即便是同行业高层人才流动也有很大障碍。

在美国,IBM可以从食品行业的纳贝斯克公司聘请对IT了解甚少的郭士纳担任CEO;福特和通用汽车,同在一个城市,竞争激烈,人员相互流动也极大,许多高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此流动到彼,彼此融合得却很好。

而在国内,缺乏通用性使得本土职业经理人资源始终短缺。因此,长期以来跨企一直是输送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来源。但是横亘在职业经理人和雇主之间的期望落差,使得各种版本的“职业经理人水土不服”的故事不绝于耳,又进一步加剧了更深层次的供需不平衡。

供不应求,自然会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进而恶化整个职业经理人市场。因此,当职业经理供过于求,方可使得竞争充分、质量大幅提升,同时相关的市场机制、评价体系才能更完善。

二是家族企业内部领导力供过于求。

在中国,企业家是稀缺资源,家族企业内部领导力一般集于企业家一身,与其个人能力直接相关。企业家个人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个人禀赋,更在于对历史机缘的把握与磨合,尤其是改革前30年,可谓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红利空间,这种机缘本身也是极其稀有的。

同时,过于集中的内部领导力在“大树下面无杂草”效应作用下更为供不应求。因此,一旦老一辈企业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内部领导力立马面临难以为继,求贤若渴遭遇有效供给不足,患得患失的心态必然带来双方的摩擦。反之,假设内部领导力供过于求,至少可减轻对外部领导力的倚重程度,从而为双方界面友好、相处从容创造空间。

客观上,以上两大前提其实是构成成熟职业经理人市场的要件。只有当买方与卖方各自竞争充分,再加上有序的交易管理机制,这样的市场才是真正成熟而稳定的市场。

而一旦国内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双方拧到一起的概率将大增。不过,这种拧在一起并不代表治理结构全面西化,鉴于双方均具有非典性特征,双方成熟后的结合也将意味着中国特色公司治理结构的新版本。

不过,换个角度理解,当此两大前提尚未到位前,职业经理人与家族企业其实是不匹配的,就此而言,始终纠结于为何无法拧在一起的双方均可释然。尤其是对家族企业而言,厘清概念十分必要。

首先,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向高阶进化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去家族化”的职业经理人制。

换言之,企业家族化并非一定比职业经理人化落伍。事实上,即便在职业经理人盛行的西方发达国家,家族企业也占据了很大比例。

据《家族企业》杂志统计,美国家族企业在企业总数的占比达到54.5%,英国为76%,澳大利亚为75%,西班牙为71%,意大利和瑞典甚至超过了90%。

由此可见,家族式管理或职业经理人制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仅有适合与否之差,关键在于家族企业所形成的管理模式是否适应市场与未来的需求。

其次,若非要找职业经理人,家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也只能自产自销。

当下,职业经理人与家族企业合不来的一个最大原因,就在于难以融入家族企业的文化。但凡成功的家族企业,企业文化一般也特色鲜明,往往深深植根于家族命运、企业历史传承,而职业经理人空降而来,难以感同身受、形成共鸣,在人和上就先输一程。相反,家族企业内部自己培养的职业经理人,企业文化的精髓早已潜移默化,理解起来融会贯通、执行起来得心应手,具有先天优势。

日本的家族企业往往采取这种模式。日本家族企业中的儿子若不愿或无能力继承家业,创始人会挑选企业中最有能力的年轻人为女婿并收为养子,最终由这个“女婿养子”继承大业。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是将公司交给了“女婿养子”松下正治(本姓平田)。

最后,资本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终将抽去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经典关系的存在前提。

市场经济越发达,资本社会化的程度就越高,表现为股权的极大分散化,这也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趋势之一,如西门子、英国移动等信息通信企业,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超过5%,2010年微软最大股东盖茨持股比例也不过15%左右。

事实上,越是大型的家族企业,在股权安排上,越将难以回避股权分散化,从而形成一种新格局,即尽管相对于离散度极高的社会资本,家族仍持有最大比例股份,在企业发展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但职业经理人所服务的对象,却不再是这个家族企业,原因在于,此时的家族企业已然变性为社会性企业,两者原有关系的基础亦不复存在。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争权混战折射国美走形的现代企业制度
陈晓——从失败的老板到不职业经理人 - 余以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国美控制权争夺
股票预测网 国美之争:修复管理创伤尚需时日
谁主沉浮——也说国美控制权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