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机器人产业岔路口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从2013年“每万工人30台”到2015年“每万工人50台”,增加67%;根据国家发展策略,2020年目标为“每万工人150台”,是2015年的3倍,达到初步的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可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巨大的市场,召唤出巨大的生产力。

2014年中国每周诞生两家机器人企业,2015年更新为每周4至5家,机器人产业的中国速度令人咋舌。2017年1月,美的集团以约292亿元的代价,完成对库卡集团的要约收购,持股比例升至近95%,此后,美的集团又宣布收购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高创。

两笔收购,使得美的集团一跃成为全球重要的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系统厂商。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七大关键点:

一是后发优势还是劣势?

日本曾口出狂言:“日本人说跪,全球机器人没几个能站着”。底气源自实力,工业机器人关节用的RV减速机,90%以上市场被日本帝人精机公司占据。

而中国现状是,2013年搬运机器人量首超外国,处领先位置;AGV小车方面国内绝对领先;出货量集中在三四轴电子行业的点胶、覆盖机械等领域。目前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做做本体外壳还行,核心部件则完全靠进口。

后发既是劣势也有优势,劣在市场已被瓜分、技术遭垄断,靠传统模仿跟踪发展路线要摆脱产业链低端谈何容易。优势在于市场大、世界大工厂的底子厚,实现弯道超车也并非不可能(互联网技术发端于美国,却在中国发扬光大、登峰造极即为明证)。

二是像高铁那样独占鳌头还是重蹈汽车业覆辙?

同样用市场换技术,高铁与汽车业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首屈一指,是少有的能让国人在国际上扬眉吐气的产业,就连总理都乐当推销商,勇闯各国高铁招标屡有斩获,开疆拓土不在话下。

而汽车业属于产业发展失败的典型案例。作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不仅没有拿得出手的过硬的自有品牌,连自己的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也没有,看似行业很大,生产的都是“万国牌”,盈利都被“洋狗”拿去了,赚点可怜的“搬运费”。

同样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差别咋这么大?高铁走了一条先用市场换技术,再用技术占市场的正向发展路径,而汽车业则是市场让出去了,技术没换回来。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高铁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集中力量体现在顶层设计层面及各部委、相关央企间跨界决策、合作,而汽车业则表现为各地各自为政,貌似集中化,实则碎片化,结果被各个击破,一盘散沙。

目前机器人产业态势,更多地展现出类汽车业特征,裹挟政策春风,各地一窝蜂上马,低端重复建设体量惊人,除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否则将为其未来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三是三大核心技术的突破前景。

机器人产业核心部件三大块: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与减速器(占机器人总成本的七成)基本被四大巨头把控,前两者的研发相对容易,减速器却很难突破,是中国制造的瓶颈。

机器人传动比要求非常高,对加工精度要求很高,而中国在这方面至少存在两大致命缺陷:

制造业领域有条母性定律,好的机床才能造出好设备,好设备才有好产品,因此相对落后的机床产业水平直接束缚着机器人减速器的技术突破;

中国机器人精度差、寿命短、质量不稳定等工艺问题,需要通过使用后反馈的数据去改进,这是无法回避的“成长的烦恼”,但整个产业跃进的脚步却不会有所停歇,中国机器人核心技术将成为横亘在产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巨大障碍。

四是核心技术无法合资、无法买来。

以汽车业普遍采用的工业机器人为例,汽车工业长期被外资所垄断,生产线设备提供商也是从国外带来,欧系大众系列用的是库卡、ABB等厂商,日系汽车品牌商用的则是安川、川崎等日本本土机器人厂商,外资无需倚仗中资便已控制了市场份额。

即便是合资,顶多是这些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把过去的产品放到这里来生产,核心技术永远无法掌握(某机器人企业使用日本安川电机系统,再开发还要密码,根本无法触碰到最核心的东西),5年、10年之后,这些加工基地又变成传统制造业,再次需要转型升级,依然是走世界工厂的老路子。

五是有关方面的误区。

机器人产业在战略层面已获得共识,但具体路径选择上却存在诸多误区:

如有关方面习惯于贪大求全,意欲打造全产业链,诸不知这反而违反了产业发展规律;

各地争相引进国外机器人企业,“示范基地”遍地开花,全国类似产业园区突破80个,不仅谈不上“示范性、引领性、辐射性、带动性”,更是埋下“未富先老”的过剩隐患;

地方政府为抢占先机,不惜频频推高政策补贴力度,问题是补贴一断就死,难以实现产业化……

这些误区不消除,机器人产业恐将难逃制造业“怪圈”。

六是杠杆与支点。

对于机器人这样既具有战略意义又代表未来的平台型产业而言,要发展壮大,离不开杠杆与支点的共同作用,即政府与市场、资本与社会的有效结合与衔接。

战略新兴产业,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极大,单靠企业、资本自身力量很难撬动产业发展,这时便需要模式创新,以政府背书、资本牵头(如产业引导基金)的支点,撬动组织化、社会化的杠杆式资源配置形式,迅速破解市场发现与创造、技术创新突破等瓶颈。

七是风口与事业。

机器人产业奇点已现,引各路英雄豪杰摩拳擦掌,站在大风口上,充分享受猪被吹上天的快感,固然是眼光独到的时代弄潮儿,无可厚非,但显然更为长久的红利将来自于做事业而非做事。

做事业不仅要有眼光,更要有眼界、情怀。

事实上,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两条路线的岔路口,一条是其自身的转型升级,一条是来自其他领域模式创新突破的颠覆(类似特斯拉对汽车业的颠覆,机器人本身或许也将被颠覆),没有定力与韧劲,缺乏踏踏实实做事业、怀抱改善人类福祉的自我激励,人人争当“追风少年”,无视创新与坚持,结局很可能就是一地鸡毛。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发《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专利分析报告》,全面揭示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利布局与运营态势
机器人市场关键零部件发展情况概述
冀勇庆: 为什么中国机器人产业需要跨界的碧桂园 800亿元!中国机器人行业出现了金额最大的一笔投资,...
安徽抢占机器人发展先机 在核心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已迎来了重要转折点
绿的谐波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发布新一代谐波减速器 | 创新伙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