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科创面临N座大山

科创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赛跑中世界科创中心出现多次地理大迁移,并引发大国消长和霸权更迭,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竞争重归白热化,科技竞争也愈发激烈。

对中国而言,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斗转星移,表述在变,初心未改,但“创新不足”却是中国科创的普遍现实。

弥补中西科技差距不仅一步之遥,更别说企业、院校等机构要实现从0到1的颠覆和引领,还需跨越以下N重山!

第一重山:“国家队”的科创责任与僵化的运作机制的悖论,使科创难以无缝衔接到民用领域。

首先

难以实现产学研的市场效应。与德国科研主体围绕市场需求形成各司其职、互补协同的科研体系不同,中国科研队伍中囊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有科技企业等机构。

一方面对市场感知钝化,难以发现、选拔出好项目,加之囿于研究所、高校、企业之间“孤岛”式管理,再则专家仅就技术的“高新”论道,无法判断产品、产业的非技术因素,诸如市场、商业模式、团队、供应链等,使得诸多“高新技术”最终只能“高高挂起”。

其次

线性思维创新机制与科技创新的发散思维狭路相逢,使得科创急功近利:在“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企业应用创新”一条线指引下科创往往走起“政府布局-政策导向-科技计划”路线,这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计划就可窥见一斑。

在政绩引导下,基础研究、自然科学研究让位于“产业化”,地方政府厚此薄彼也不足为奇。

但实际上,科创却是科研院所、政府、市场应用三方的合作博弈,在碰撞中寻找火花、在发散中寻得灵感才是其特质。

第二重山:企业科创活力与善巧方便的悖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丛林中经历生杀予夺的民营企业理应具备科创的基因,毕竟科技创新构筑了行业壁垒进而帮助企业品尝“技术垄断”的头杯羹,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

无论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还是天量投资让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其中还有凭借中国起飞期,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养成了“差不多”和“赚快钱”的心态作祟,也与中国科创整体滞后于世界,要实现弯道超车只能另辟蹊径有关。

具体而言,民营企业如果做原创性技术研发就会陷入“落后赶超,再落后再赶超”一个怪圈,因此只能在市场开发、技术产业化应用和技术服务方面寻找突围。

因此,尽管过去三十年成就了一批如华为、腾讯这样的研发高投入的民营企业,但相较于企业的巨大体量仍显凤毛麟角,也与谷歌、苹果等研发水平不可等量齐观,尚未撑起民营企业科创“一片天”。

第三重山:外企科研实力与利益保护的悖论。

中国长期在全球FDI输入国中位列前茅,凭借市场吸引力汇聚了全球跨国企业,却没有成为第二个日本、韩国?而日韩就曾奏响“以市场换技术”的凯歌。

一旦提及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时,跨国公司总是犹豫不决:

一方面由于中国强大的“山寨文化”让外企研发中心“闻风丧胆”,宝洁等考虑将研发中心设在新加坡就与中国不给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关;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之所以执着于追求技术和产品上的领先就是要获得其垄断利润,这也给科技的外溢效应带上了紧箍咒,中国汽车、医药行业丢了市场也没引来技术就是佐证。

第四重山:举国体制与万众创新的悖论。

企业在科创上的举步不前跟体制也脱不了干系。不可否认在非常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成就了“两弹一星”、中国高铁的辉煌。

但时过境迁,且不说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本身就遗漏了边缘革命的动力因子,更别说去产能下还需大众创业来吸纳过剩劳动力,就连帮助科研从神坛走向市场也需大众来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突围,可想而知现在的创新需要的不是“华山一条道”的凝聚力,而是需要“百花齐放”的催化剂

倘若说以上四重山尚属于中国的非典,那么,中国科创还要攻克以下三重世界性大山:

1. 科学无禁忌与意识形态底线的悖论。

科学在探索、认知、改变世界时本就是无缰的野马,往往以“目中无人”的骁勇之气前行,但伦理道德、法律为科创划定了底线。

以生物工程领域为例,从动物实验、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伦理的争议就从未停歇过,而生物科技却以不能因噎废食的逻辑前行:“多莉”羊的诞生,人类还仅是高等生物的“复印机”;克莱格·文特尔首次合成人造生物,人类就已经是能创造全新物种的“造物主”。

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在一些热门的前沿研究领域,如人工智能领域,将面临更为严苛的伦理考验,毕竟人类已经尝到了科技“偏执追求”的恶果。

2. 社会秩序与思想自由的悖论。

自由是创新的源泉与世界活力的基础,而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却是为了捍卫自由而让渡权利的结果,代表着一定程度的妥协。

当然,“从心所欲不逾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描绘了和谐环境下自由与秩序相安无事的场景,但科创的本意就是颠覆性、原生性的,必然对社会现有秩序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譬如当年伽利略佐证日心说就触怒了罗马教皇,又如当下互联网对金融、房地产、教育、家政、政府政务等冲击无疑不是经济秩序、金融秩序、社会治理秩序的重构。

旧有的秩序总是意图框住不羁的思想,冲突是必然的,而化解冲突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智慧。

3. 金融市场化自我循环与科创资金无底洞的悖论。

科技的进步少不了资本的助力,尤其在科创之初,人们对新科技总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而金融市场恰恰是一个说故事的地方,二者一拍即合。

然而,资本和科技的联姻并非牢不可破。

一方面,科创是个无底洞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持续的弹药。

据统计,苹果、亚马逊、Facebook、谷歌和Twitter过去12个月的投资总额高达660亿美元,似乎在上演一场投机性下注,例如亚马逊就在大举投资内容,谷歌也曾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布局。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科技企业,乐视“烧钱抢市场份额”的模式,以致陷入危局。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化却是追逐“钱生钱”的自我循环梦想,美国CDS、CDO、MBS等金融创新无一不是在述说“击鼓传花”的故事。

处于金融市场化半道上的中国也不例外,一大批A股企业的盈利与上市之初并无二致,甚至大幅倒退,估值却节节攀升,就是资金自娱自乐的例证。

但终有没人接盘的时候,不禁要问,没有持续弹药支撑的科创能走多远?

综上所述,科创的发展不是凭借任何一己之力就能实现,要实现合力断金的效果,

既需要准确、清晰的创新立国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格局做导航;

也依赖于发达的公共科研体系

更倚重于以企业为核心地位的创新生态系统

还要发达的全方位的科技投融资机制提供持续的“弹药”

从这一角度而言,科创中心建设中的战略、资本市场、企业、科研机构缺一不可。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不住了,世界级硅谷或在这里诞生!被国务院点名重大战略性平台,累计落户金融机构7年增长54倍,小马智...
全力打造“技术转移之都”
上海科创板今开盘 首批27家挂牌公司亏损占比20%
兴业银行实施“芝麻开花·科创小巨人”培育计划
如何打破“普”、“惠”、“险”三元悖论
发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作用,国任财险“科研保”正式上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