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城市把“魂”弄丢了?

一位学者说,被拆毁就是中国建筑的“宿命”。正如项羽对秦朝宫阙的大肆焚毁那样,每一个新王朝的本质,总是建立在对前朝建筑的毁灭之上,导致了中国历代建筑的彻底覆没。

于是,中国建筑就在经历反复战火、推倒重来的“生生死死”中丢了魂。

中国古建筑具有超稳定的架构,更强调内向性,比如苏州园林往往就是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而伴随中国从闭关锁国被列强撬开国门,各种文化竞相植入,中国建筑呈现中西交汇、风格多样的特征,出现了外国领事馆、洋行、饭店等外来建筑,上海万国建筑群就是殖民建筑的浓重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筑开始向苏联大哥学习,比如现在的北京展览馆,也曾是北京最高的建筑,它的大尖顶、红五星已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北京展览馆

冷峻单调的苏联式建筑与讲求圆融内敛的传统四合院格格不入,使得当时以四合院为主的北京城市面貌有点不伦不类。

再到 “国庆十大建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乃至现代建筑风格的国际化、多元化“杂交”,中国民族建筑不是在外力强压下扭曲,就是在内力断裂中变形。

如果说中国民族建筑的失落源于文化焦虑下的不自信,那么现代建筑的扭曲则正是中国用30年走完西方300年进程浓缩之后的必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在土地财政的支撑下,将造城运动推向巅峰,这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

每年20亿平米新建面积,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每年单建筑垃圾就数以亿计,拆毁的老建筑占比四成,每万平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五六百吨,而住房使用寿命只能持续25至30年。

中国建筑大生产的另一面是大浪费,虽然伴随高楼大厦平地起,城市日新月异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雷同的规划设计、片面追求高大上以及盲目模仿山寨建筑等弊端,导致城市“千城一面”不说,更没有了灵魂,又何谈城市精神与独特个性?

再说,难道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就代表中国现代化了?就连西方都认为“目前亚洲城市面貌趋于过度光怪陆离,摩天楼造型和体量过于离奇夸张”。

中国各大城市却刹不住“疯狂长高”,也遏制不了“大城市病”的当头一棒,中国显然在“有钱就任性”中迷失了方向,城市集体遭遇规划困境。

城市的灵魂尚不自由,建筑的外形又岂能“舒展”?

如果说“误入歧途”是发展太快的宿命,那么未来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并不会比现在慢,这依然将让中国的建筑呈现乖张离奇的面貌。

只不过在盲目国际化、山寨化、鬼城遍地之后,一些城市逐渐开启了“寻魂”之旅。

这一转向将促使建筑价值回归,真正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内涵,而非仅仅是高楼经济下的GDP效应。

不过,这种价值回归需要弥合中国建筑的断层,探索中与西、新与旧、创新与传承如何和谐共生。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看中国:1932年航拍北平(北京),看看当时的城市面貌
房地产市场充斥洋概念 业界呼吁反思城市无风格
北京胡同图片集
相册中国003:70年代的北京影像记忆,从前的城市面貌街景纪录
中国1983年各城市面貌
老照片:抗战前繁华的中国城市面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