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鲁迅烧朋友的信说起
                   从鲁迅烧朋友的信说起
                                                        鲁人
        在《鲁迅全集》中,鲁迅写给别人的信有两大本还多,而那些人写给鲁迅的信,如今却几乎消失殆尽。原因是多被鲁迅焚烧了。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曾写道:“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书札。”这是1931年1月,鲁迅最亲密的学生之一柔石被捕后的一个夜晚。
        颇有些人对鲁迅此举很不以为然。有人还以茅盾从未毁过朋友的信件来比较,意在说明鲁迅不但轻视朋友的友情,而且过于谨慎,颇有庸人自扰和胆怯之意。我到觉得鲁迅如此的做法,不但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朋友负责。在当时的背景下,鲁迅的慎重并非多余。那时他不但多次被人诬为拿卢布,还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以“堕落文人”的罪名通缉。他周围的学生和朋友间也确有受书信之害的实例。最典型的是曹白,他被捕入狱的“罪证”之一,就是因为朋友给他的一封信。那朋友听说他的母亲在困苦中去世,写信安慰他,信中充满激愤之言。不巧,赶上军警到曹白就读的杭州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搜查,在曹白的箱子里发现了那封信,信中写道:“世界是一台吃人的筵席,你的母亲被吃去了,天下无数无数的母亲也被吃去的……”这封信,加上他杭州木铃木刻研究会主要发起人的身份,使他很受了些牢狱之苦。这些对鲁迅当然会成为一种警示。其实,有时一件事的结果,可能真的很难让某个人去承担,它会是许多方面原因集合的结果,个人真的很难左右。

        文革中,我母亲曾将家里的许多书都处理掉了。包括《红楼梦》之类的中外名著。方法是将书都扔进洗衣服的大木盆里,然后倒满水,慢慢将纸张浸透再揉烂。据说这是当时处理这种书籍比较惯用的手法。一是书多烧起来比较费力,同时焚烧也许会引进不必要的麻烦,可能被质问,是否在烧反动材料;至少也是告诉别人家里藏有与革命时代相违的书籍,从而给自己惹不必要的麻烦。其实,一个读书人家里收藏些书籍本属正常,但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里可能就存在着风险。尤其,母亲的出身不好;这样的背景,母亲自然会毁书,也自然会选择这种阴柔的不会被人发现的方法。这是一种在今天很难解释,也颇令未经历过的人费解的事。
        当然,文革后自然也保存下来许多书,原因可能各有不同。我曾经在许多旧书的封面上见过“封”、“资”、“毒”、“批判”等之类的铅笔字。今日的年青人一定不解,经历过的人却很明白,是表明此书属于“封、资、修、大毒草”,是供批判的。这如二战时,纳粹给犹太人身上贴的黄星,用以表明犹太人是将被屠戮的劣等民族。“封”、“资”之类的字眼看似标明此书罪当灰随风扬,但为了让人们更好认识“大毒草”的思想根源,暂留此“劣等”之物以供批判。不过真实用意到是作救命符的,体现了拥有者保护它们的智慧。文革中,也有将书藏起来的,但那需要冒险,如果被查抄出来,免不得皮肉和灵魂都会受触及。那时,书可能真会关系到性命。后来小将们将他的藏书全部焚烧了,老教授无法承受,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触及皮肉,还有灵魂支撑;触及了灵魂,皮肉可能就撑不住了。
        毁书和烧信还是有很大区别,信会涉及到他人,发生了问题甚至可能如多米诺骨牌,累及其他无辜。自然,要理解鲁迅,可能真的需要设身处地。鲁迅曾多次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过烧信的事。而他在1932年底,写的《两地书》序言,说得更为清楚:“我的习惯,对于平常的信,是随复随毁的……直到近三年,我才大烧毁了两次。五年前,国民党清党的时候,我在广州,常听到因为捕甲,从甲这里看见了乙的信,于是捕乙,又从乙家搜得丙的信,于是连丙也捕去了,都不知道下落……待到一九三0年我签名于自由大同盟,浙江省党部呈请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等’的时候,我在弃家出走之前,忽然心血来潮,将朋友给我的信都毁掉了……一九三一年一月,柔石被捕……”不知那些不以为然的朋友至此是否对鲁迅的行为有所理解。其实,在鲁迅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理由:几封书信而已,又会给朋友和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危险,一烧了事。鲁迅也更不会将信收藏起来,等待升值。(原载《大公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物语 | 我的读书乐藏书乐
读书淌成的河||李天霞
随便翻翻
文 韵:痛心的一桩记忆
图书馆里一本迟还的书
我的微信聊天记录(十一)——关于书籍(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