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能从最初的关系中收获支持和允许,也没关系|照见合作社 x Pray

本期关键词:
力量,自我,叛逆,本能,滋养,广义的爱

本期音乐:

Timon-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Tony Anderson,Bonnie Brooksbank-Bloom


播客收听提示:
- 深度联结发生在允许当中
- 最初关系里的父母,对“自我”完全陌生
- 越多本能地流露爱,越能滋养关系中的对方
- 个体与关系互相成就
- 狭义的爱和广义的爱

Timeline:

01:45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用狭义的概念去理解“爱”

08:43  人格是否健全和童年亲子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

12:55  没有释放掉的叛逆不会消失,会变成愤怒的墙

16:30  我们都渴望成为对方眼中那个好的自己

22:10  越多本能地流露爱,越能滋养关系中的对方

30:38 对力量这个词,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37:34  贴标签的习惯阻碍我们敞开自己,接受可能性

50:22  最初关系里的父母,对“自我”完全陌生

58:40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1:13:34 “我希望妈妈是粉红色的”



祝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丨Pray

粉红系妈妈一枚/家庭米其林三星主厨
瑜伽票友/发展心理学发烧友
在途健康管理师/营养师/随缘up主
梦想成为家人的哆啦A梦

爱一个人,就是去做为ta注入力量的那些事

和谐的关系大于正确的教养

在和谐的关系中,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



本期播客我请到的嘉宾是Pray。在成为彼此心灵的陪护者之前,我们做了差不多十年的同事。在同一个航空公司工作的时候,我们的交集并不多。这让我很好奇,让我忍不住思索,忍不住回望:到底是什么让一些意想不到的关系走近我,能够互相陪伴着一路慢行。

在这段关系里,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被支持和被允许

无论提出自己的任何想法,想要进行任何表达,我都能被稳稳地接住;在我不想要说话,不想被人找到的时候,也被允许这样去做。而她,总是在那里;在某个角落里静静地待着(月亮落在星盘12宫的我,独处即充电🔋),随时都可以伸手触及。


配图/Owen Gent

支持和允许是爱最本能和纯然的体现。

我并不觉得从一开始我们就习得了这种爱人的能力。相反,在一次次互诉衷肠,剖析自我的过程里,我们看到彼此在最初的家庭关系里是被压抑的。那个被压抑的部分总在成年后的无数个瞬间跳出来,对着我说:“算了吧,反正也不太可能成功。“这么说/做,会不会让别人不高兴?

于是,我渐渐也忘记了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会下意识地去努力完成一些满足ta人期望的目标

在成为母亲以后,在各种极具挑战的家庭场景里,忘记自我需求常常让我身心俱疲。我不得不静下心,回到内在的世界去探索:父母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做《园丁与木匠》

讲的大概是,家长总想要依照一个理想的模型来塑造孩子,所以会花尽心思和精力来让孩子在自己打造的框架里成长。

这种木匠式的养育其实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为人父母的焦虑和挫败为人子女在期望之下的压抑而另一种养育模式更像园丁,就像对待一棵树苗,一株花草,一个小动物一样,只是在ta需要水的时候,浇浇水;在ta需要养分的时候,喂喂食;在ta需要阳光的时候,把ta放在能晒到太阳的地方。

在被支持和允许的环境里长大,孩子的需求和内心世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孩子在其中收获的是更有韧性,更有自驱力的人格特质;因此,也更有心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生活不是单一的比赛赛道,生命里有春夏秋冬的时间更替,当然也有电闪雷鸣的至暗时刻和风和日丽的高光时刻;但在绝大多数日常中,我们的生活状态都是普通,安稳而又平常的;都要与无尽的虚无相伴

真实的生活更像一段复杂多变,充满未知的英雄之旅;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那条路,没有模板可以效仿,而善于抗挫,懂得应变的特质让人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能够看清生活的本质,并依然享受其中。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医学教授Michael Meaney曾经用100多只小白鼠做过这样的实验,检测母亲的行为是否能在孩子身上产生不同的反应,以及会导致性格形成什么不同。

实验中的小白鼠被分成了两类,一类从出生后就跟随妈妈一起生活,而另一类只有喝奶的时候才能找到妈妈;跟随妈妈生活的小白鼠除了饿了吃奶,困了睡觉这样的基本生存需求很容易被满足以外,还得到了母亲’舔触’的抚慰。

这类从小被爱抚长大的小老鼠在最后的实验结果里被证实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好,也更容易在困难中找到解决方法。(在小老鼠被放进迷宫找寻出口的时候,它会不断尝试所有的路线,却很少焦虑。)

也就是说,它们比受舔触少的幼鼠更能感到安全,更加心平气和一些。

从“爱抚”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其实和动物的情感需求极其相似。哺乳动物的基因表达在母亲和婴儿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这样的“爱抚”使得我们感受到爱,感受到被支持和被允许。


配图/Marcello Avilez
那,人类父母的爱就不是爱了吗?

有时候,父母为什么会把强迫我们去接受ta认为好的东西当作是爱呢?

在为人父母之后,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一个阶段。面对新生婴儿的时候,就算试尽所有办法,ta好像仍然不能停止啼哭,作为家长的“我“会为此感到无力,困惑和沮丧,甚至那个时时刻刻对“我”说话的“内在父母”(压抑感)也会跑出来告诉我,“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我真希望能有读心术,让我一秒就能读懂这个孩子到底哪里不舒服了?需要得到我怎样的照顾?

可是,这个世界没有读心术;而后来的我也慢慢知道,啼哭不止的婴儿可能只是需要一个亲密的拥抱和爱抚。

啼哭是个信号,是婴儿不会说话,但又想要表达“我想贴贴你”的邀请;愤怒咆哮,也是信号。是那些无法表达“请你允许我,承认我,看见我“的人发出的呐喊。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基本需求;生存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但刚好生于物质匮乏年代的父母无法从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我”身处已经吃饱,穿暖,并感到安全的时代;现在,“我”有一些精神上的需求想要去实现。

“那个过程可能有些风险,也可能有些不确定,但我就是想要去看一看,玩一玩,过一种我自己选择的生活,也希望能收获更多的支持,允许和陪伴。”

而我们在心里筑起了情感高墙。自然也无法穿透焦虑、强迫和唠叨看到背后那个基本需求没被满足的、年幼的父母。

在那个还讲求集体大于个体,奉献高于一切的年代里,和我们建立最初关系的父母可能来自相对贫瘠的社会环境,还可能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在ta们成长的岁月里,提出需求意味着多半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那是一种无论主观或者客观,需求都无法被满足的伤痛;那个不被满足的需求就这样一直在ta们心里种下了种子,生根发芽,根深蒂固。

所以成为父母以后,拥有更多物质条件的ta们会情不自禁地要在孩子提出需求之前,就满怀热情地提供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如果这个提供刚好满足了孩子的需求,父母还会因此收获那份成就感,“看,我是一个好爸爸/妈妈。”

我们,都渴望成为ta者眼中那个好的人。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好的定义也充满差异;但是,那个“热情地想要为孩子提供满足的心情”却是为人父母最真切的一个情感需求

也许,在各执己见,剑拔弩张的时候;在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允许和得不到支持的某一个时刻,我们只需要暂停一下,对父母报以一句:“我看见你为我所做的一切,谢谢你如此爱我。”

ta们就能对“我要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释怀;就能安静地听完我们的需求。

最初的家庭关系可能没有教会我们如何用支持和允许去爱ta人那也没关系。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自然不能够再去要求父母来补足ta无法给够的部分。我猜,在ta的需求也没被满足的情况下所提供的爱,已经是ta能给的最好的爱。

即使那个东西常常被我们感知为委屈,不公和受控……

从现有的关系里,我们是能看到自己曾经没有被看到,被允许,被接纳的部分。尝试去自我哺育,尝试和父母和解,尝试去表达

在和谐的关系里,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花一生去治愈童年。

“我们是如此的不同,但我依旧能够穿越你对我的控制,去看到你的无力,脆弱和'请承认我的好吧'......去爱你。”

然后,去爱更多人。



配图/Jackson Pollock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0-1岁宝宝更聪明?新手父母最需要知道的四大做法!(内含详细陪玩方法)
[双十精选09.27]告诉我,怎样才能找回最初的你?
1到8岁的孩子该培养什么能力?90%的妈妈都做不到!
头三年, 关系孩子一生! 妈妈做到这4点, 宝宝会更聪明!
妈妈究竟是什么?“恒河猴实验”揭示的残忍真相,是给我们的警醒
教育或养育方式塑造了我们的天性:读《权力与领导(第五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