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玉文化之玉璧解说

上接《神玉文化之巫玉》

   神玉文化,是中国的史前文化,作为中国的玉文化,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时期,部落管理区域取材用玉,不同的部落有着自己的用玉管理;二是奴隶制到封建时期的和田玉用玉,神玉基本消失,被取代的是礼玉、王玉。从此玉石被统一管理,成为官家专用。

     关于玉壁,自华夏人类认识玉使用并制玉开始就出现素面大小不一的玉璧,一直到封建社会,没有间断过。


     氏族部落用玉曾经也经历了使用与筛选过程,这个时期有着多样化多种类多图图多器型的加工选用。“神、巫、礼”用玉自母系氏族后期到商朝基本经历了5000-8000多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是人类认识玉选择玉的过程,同样是玉制品造型纹饰探索演变的过程,是一个取材演变发展的过程。

     在古代人心目中,玉融天地之灵气,和日月之精华,具有温润洁净、晶莹剔透、精光内蕴、厚重不迁的美好自然属性。他们对玉的选择是个漫长的过程,从不识到接触认识、到有了心灵的共鸣、到奉为神的使者、到成为祭坛的神灵代表,从粗糙制型到繁琐图案雕刻,从简单象形刻画到多层次艺术表达,无不体现出古人在不断的探索发展进步,不断的演变选取玉石的加工,不断的深化雕刻技艺。我们可以从玉璧的演变来感悟远古人们对玉种类的选择与制玉过程的演变,以及对于玉器雕刻有简到精的心态。

        


     玉璧,是圆型片状带有中孔的器物。


    《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其中所谈的“肉”指的是玉质部分,“好”指的就是孔。

     我们知道,远古的人类认识玉石从装饰审美阶段,最简单的器型就是打孔随型佩戴。当把饰品磨去了边角而逐渐由了弧度的器型,也就出现了最初的“璧”。人们还没有苛求的需求,由此璧的用材是随意的,形体也是轮廓性质的。料基本是取自河床鹅卵石,色彩通透者为佳品。当审美观念上升到某个程度,人类想到了加工,用自己的意念来改造原有的形体,简单的“璧”就从此诞生了!应该说初期的启蒙“璧”最不过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耳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加工力的逐渐显现,器型越来越大,造型越来越繁琐。而我们必须探讨的是选材,初始是玉制、石质、包括很多的美石都是佩戴加工的范畴,这是个实用与选择的过程,当人们发现会变的美石,最初的认识是选择,是舍弃别的美石种类,留住了这具有灵性的变化的玉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今天说的岫岩玉系列。


     当人们真正读懂岫玉的同时才焕然开朗,原来自己佩戴的宝石具有神的效应。由此走上神坛的岫玉成为了帝王的专利,平民不再应有!这个过程告诉我们的是,今天的考古出土,看到的众多的玉器,有着不同的材质,只能说明那个时代还是没有把玉器完全的分离出来,还是在玉石的广义范围。而精美的图腾器,正好说明了古人对氏族图腾的重视,也是选材有着对玉的深入了解与选取标准。

     中国玉璧与玉琮“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根据我们对史前文化的认识,璧的器型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及以北区域,红山文化中璧的器型以及用的材质有着简易化、多样化、单璧、复璧等不同的材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红山文化经历了取材的杂乱性到选材统一性的过程,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最后走进了统一融合,而我们必须了解的是,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代表是陶器,红山文化的代表是玉器。

     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具考古论证时间基本同行,这两种文化可理解为内陆的制陶与塞外的制玉,陶跟玉是因地取器吧。是后来的仰韶文化统一了红山文化,或者说是红山文化统一仰韶文化,融为一体玉器的发展得到了互补,仰韶文化继承了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祖先、祭河等;

     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同样是高贵权利的象征;

     三、作佩系,市场化的玉器,成就了君子佩玉,淑女佩玉;

     四、做砝码用的衡,玉的特殊之用;

     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玉为辟邪物,佩玉能辟邪,而随入葬品。


     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最早的玉璧是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也有出土玉璧,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玉璧在商周时期比较兴盛,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

     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逐渐式微,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由于玉璧本身具有玉质的内在美、工艺美、历史美、纹饰美、意蕴美等特点,故历来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璧的形成应该说是与人们的形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形象思维,指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反映,特别是进入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使玉和玉器有了神灵和迷信的色彩,成为人们权力的标志和等级制度的象征,享用圭、璋、琮、璧等礼器,以显示贵族的身份、豪富。《周礼·考工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说明王者用玉的严格规定。另外还以玉祭祀祖先,人死后还要以玉陪葬,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墓葬中,一般都有玉璧陪葬的习惯,这说明墓主都有一定身份。正如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谈到印第安人财产观念时指出:“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已成为已死的所有者的陪葬品,以供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

     璧,是中国玉器器型发展的始祖,是玉器雕刻的始祖。

     经历了有小到大,小到萌芽初期的配饰,大到祭祀用器到帝王之宝有名的和氏璧。璧小到几公分,大到几十公分,从外形可以分为玉璧、玉瑷、玉环、玉玦、玉珠,不同形状有了后期的特殊功能。按照这个标准,古代圆玉的分类及其特征是:

 


   玉璧,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圆玉;祭祀权利的象征

 



   玉瑷,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圆玉;是耳环的变形,同时有着帝王制的信物认可。

 


   玉环,中心孔径等于边宽的圆玉;成为手镯的雏形。

 



   玉玦,周边有一个缺口的圆玉;装饰、陪葬、外交等




   玉珠,祭祀配饰或者人类装饰品。


     不同的形体都是有着不同的演变,不同时期形体发生着改变。总体来说都属“璧”的范畴。都成为了帝制王朝的不同代表与本质内涵。

     经历了有素到纹饰,古迹文化出土有着更多的素璧,就是具有璧的型而没有任何雕刻纹饰,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外周不圆,或厚薄不均匀,壁面不平,或留有切割痕,或两面宽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边有斜坡。

     红山文化玉璧肉的边缘呈薄刃状,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缘薄,内缘厚,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这一时期的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特征大多是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夏朝之前的玉璧带有装饰纹的很少发现。

     而夏朝以后,特别到青铜时代,雕刻工具有石器换成了铁器与铜器,雕刻纹饰有了飞速发展,在商代就进入了精美玉器的繁盛时期。素璧从此有了精美图案。

    谷璧、蒲璧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不过出现了一面以谷纹或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装饰,一面饰花、鸟、鱼、虫、龙、凤、八卦、吉祥物等图案。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旋涡状如同谷牙,取其谷可养生之意。蒲璧指带有极浅的六角形格子纹的璧,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之意。这两种璧多是战国和汉代的,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超过二十厘米的不多见。从存世或出土的实物看,宝光四溢,做工极精良。在战国时期这类玉璧已被奉为珍宝,作为佩玉或抵押品、赏赐品、镶嵌用品、礼仪用品及馈赠用品。


     经历了有单到多的器型有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在红山文化中出土发现,不但存有大量的单璧,还有双联璧,三联璧等。璧还逐渐演变为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


     璜虽为弧形,也呈现多种风貌,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璜,就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拱桥形等。两璜联璧、三璜联璧(俗称三合璧)、多璜联璧、异形璧,如三牙璧(牙璧以三牙居多,此外还可见到二牙、五牙等形态的实物。墓葬内多位于墓主胸部,当为佩饰一类的物品。),玉璇玑(在《 古玉图考》中吴绘制了一幅《 璇玑图》,并注释:“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是玉外郭有机牙三节,每节有小机括六,若可铃物,使之运转者,疑是浑天仪中所用之机轮,今失其传。不知何所设施。”)的原始形状等。单璜也可以算璧的一部分,是由璧演变而来的。

     从圆到方,关于圆玉璧由来或许从盘古神话能有一定启示。

     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像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大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每日加高一尺,地每日加厚一尺,盘古随之也长得越来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这不正是人们对璧的认识吗?天圆、地圆、空留中间(人)!这种解译完全能够体现远古的人们为啥祭祀非要用“玉璧”。

     其实这是玉璧走向祭祀神坛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真正的初期产生,就是配饰与随型工具的演变。有分析是红山文化中玉斧的演变,再次编者不同意这种推断。原因,璧远古的最初材质不单凭是玉石的,还有美石或者石器,雏形是远古人类的装饰品造型,璧跟斧都是石器时代的随型产物,人类给予了加孔的加工而已,彼此不是演变的产物。器物的演变,是在人的作用下不同时期不同人类的认识与大脑的指导思想而有的变迁。这种演变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观念而为,璧在远古主要的功能是祭祀,而玉斧只能是工具,没有参与祭祀的记载。只能说是同样的材质不同的器型用途,相互间不存在演变的事实。随着时代变迁,人类文明发展,单一的璧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求,出现多个连体或者异型,逐渐趋向于“方”。有圆到方我们是否可以如此认为,据《山海经》“西山经”祭山记载,祀神的玉器用一百块玉珪(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远古初期祭祀、丧葬之用,后为权利者象征)和一百块玉璧。到底是否用这么多我们无从考证,但必须承认的是用多块玉璧。如此多玉璧必须的摆放方式必然是重叠垒砌摆放,同样必然有大小(受条件限制,加工工具限制,选料大小限制)。假如我们来个逐渐有大到小的重叠摆放,会发现跟玉琮是否有着巧合的会意。而玉琮是方与圆的人类智慧结晶!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方跟圆有着特殊的渊源。方,是规矩、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老练,是处世之道。无方,世界没有了规矩,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将不能自理。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人生自在方圆。从这层解译文明是否能够感悟到远古的人们为啥从圆的璧到了方的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祗的一种法器,距今约5100年(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这种内圆外方的琮不就是“方圆”的解译吗!这不是巧合,这是人类发展的高度文明体现,是一定时期的发展特殊器物的文明象征!是有简单到复杂的人类智慧。有了圆方的结合,从此玉璧的演变更为扩大了范围,一度成就了雕刻艺术器型的多样化繁杂化。


     关于玉璧的演变,非常确切的回应了远古的石器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发展,社会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社会制度的不断演变,人们精神文明的进步与技术科技发展的体现。关键是部落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不同氏族部落而有了融合的统一的文化的体现。中国的古玉文化不是第一的,也不是分裂的,这是一个分而合的文明。时代的演变,社会技术在融合中有了更深的开发与进步。把制造文明初步推进到繁盛的精益求精的时代。发展到商代进入了一段繁盛时期,商代玉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最为珍贵最为精美的古人杰作。我们对古玉的认识不是要去辨认其型其工其雕刻方式,而是了解远古的历史,远古的社会,远古的人类文明,了解远古人类的精神、心灵、意向、需求、愿望的表达!这样才能真正的读懂远古的不为今朝可查的历史、人为、产物、故事。才能真正的体会“神”的力量,被“神”控制了的远古人们思想。同时代的远古产物就是历史人类的展现!


注:天圆地方


   古人把天地未分、浑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尚书·虞书·尧典》一开头就讲尧待天下太平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随后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具体实施文明推广的工作(即明教的内容),这就是最早的天圆地方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可以从河图洛书中得以佐证,天圆故然没有今天的精确认识,但已经蕴育了朴素的宇宙观,地方则是指地平坐标系,方指方位或方位角,即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酉代表西方,卯代表东方,并用十二个地支,十个天干,四个卦象表示二十四个方向并构在整个周天(360度圆),这才是天圆地方的真相。


  天圆地方,是远古人类对大天世界的心灵感观,把天跟地用两种简单的图形表达,这是最早来自人类心灵的天地图腾。天是主,地是次,天为阳,地为阴。两者相互感应,生成了天地万物,其中人又正好是天地的精华物质所构成,因此被视为天地万物之灵,能够感通万物,最灵者也。


下接《“礼玉”“王玉”“皇玉”“权玉”“民玉”的演变解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玉器时代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中)
中国汉字中的玉文化
古玉界:红山文化玉器—微图学习全集
第八百零六篇    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
红山文化
上海博物馆部分馆藏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