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破晓东方》——真迹寻觅

        《破晓东方》——真迹寻觅

      1.春节期间一集不落地看完了37集电视连续剧《破晓东方》,同时,也在各类媒体上看到众人对此褒贬不一的言论。

      有人从史学角度评说:人物不像、事件失真;有人从文学角度评价:形象粗糙、情节突兀。

      电影属于文学范畴,就算是“纪实片”,其本质也应该是文学的。

      所以,我想,片名没有直接明了地命名为《破晓上海》,而是《破晓东方》,大概就是“源于历史,又超脱历史”的创作意图吧。   

      《破晓东方》是当作“演义”来欣赏,还是当作“志”去阅读,见仁见智。

      荣氏家族的企业(原址新颜)

      荣氏家族的企业(原址原貌)

      2.文学与史学定义不同:前者,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后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个“秘”字,说明小说“再现历史”是文学化的、艺术化的——小说如此,电影文学应该亦是如此。

      “史学”要求写实、真实,但松散、琐碎,往往不具有荧屏“观赏性”;“文学”需要联想、想象,但虚构、创作,常常很难如实地“还原历史”。

      我以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才是这类题材创作的最高境界。

      工人文化补习旧址(原址原貌)

国民党投诚地·西康路1000号(原址)

      3.《破晓东方》正因为有着“历史”的母本,所以观众们尤其喜好以“历史”的眼光去解读、去欣赏、去评价。

      我亦是如此。

      我居住地就在苏州河边——当年荣氏家族棉纺厂所在地。当年的厂房已经无影无踪,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栋接着一栋。保留着的部分“真迹”,还可以让后人去想象这里没有“破晓”之前的情境。

      我沿着苏州河向东、向西各行走300米,随手拍摄了一些“真迹”,惊人地发现《破晓东方》中提及的场景几乎都可以在这里寻觅到“原版实景”——有的保留着原址原貌,有的遗存着原址以铭牌作着标志,有的原址上已是旧貌换新颜。

      好在几乎所有的“历史真迹”,我们都给它做着标志。

中共中央文库遗址·西康路560弄(原址)

      4.我明白:其实,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所以要“勿忘历史”,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氏家族
解密:荣氏家族
百年荣氏老宅修缮六年后重现原貌,未来近一个月免费对公众开放
文学与史学,区别在哪里#文学#历史#三国演义
20位史学达人开列200本历史书单
荣家畈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