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年第147篇:读文随笔∣文本解读要注重构建框架

文本解读要注重构建框架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必备能力,汲安庆教授将其称为“教学第一生产力”,对此我十分认可。目前,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过于依赖于教参以及网络资料,对文本没有自主解读的意识,甚至认为教师只要把课文内的知识教好就行了,有没有自己的解读并不重要,而且过于个性化的解读并不适合教学实际。这种观点貌似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是将自己弱化为“搬运工”,将教参或网络解读“搬”到学生头脑里。文本解读的主要作用不仅在于确定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形成阅读方法和策略,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二是教师缺少独立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以至于无法对文本进行解读。不少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头脑中只有各种文体知识形成的框架。例如小说解读,就是依次解读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散文解读,就是围绕“形散神聚”,然后分析“形散”和“神聚”的具体的表现;议论文解读,就是围绕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展开。为此,我认为教师要提高文本解读能力,首先要去阅读文本解读的著作和文艺理论的基础性著作,孙绍振教授的著作自然是必读书,然后像詹丹教授、赖瑞云教授、汲安庆教授、陈日亮老师、张正耀老师等专家的著作,也要不断涉猎。其次是要善于搭建解读的框架,形成自己独特的解读策略,例如基于文体特征的解读、基于言语形式的解读、基于母文本系统还原的解读,甚至也可以借用某种理论知识或框架进行文本解读,例如叙事学、形式主义文论、“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这些观点我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后就是进行扎实的文本解读实战训练,将专业阅读的收获、文学理论观点、文本解读的框架与策略运用到实际的解读行动中,通过文本解读、教材解读等专业性文章来体现。

最近,我在《语文建设》2021年第10期上读到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谢淑媛老师的一篇论文《二元对立下的悲剧叙事——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这篇论文给我的启发很大。《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小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当年我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时的一筹莫展的状态,把小说反复读了几遍之后,只有一种“父亲权威压制儿童成长”的感觉,其他内容实在读不出来,原本想写一篇文本解读的论文,后来因为无从下笔而放弃了。现在想来,就是因为解读策略和框架没有建立起来,总是在主题方面绕来绕去,一心想要读出深刻的意蕴,结果就是无路可走。这篇论文选择的角度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二元对立论,从这个视角出发去观照文本,于是读出了清兵卫之悲即时代之类的结论。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是建立在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和“言语”的二分基础之上的,“结构”对应的就是索绪尔所说的“语言”。不过这篇论文的作者并不是借鉴结构主义批评的具体内容,而是其批评方法、理论方法,即二元对立。这种方法是把研究对象进行结构分解,从中找出对立的、相互联系的排列、转换等关系,然后在区分和对比中产生另一层次的各自的意义,达到重新认识和把握对象结构的复杂性的目的。将这种视角应用到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解读中,于是就形成了以下四种对立关系:一是“绝对的权威与相对的弱势”,主要表现为父子冲突;二是自然的审美与恶俗的功利,这是从教育主题上着眼的;三是孤独的天才与盲从的民众,这是从清兵卫与周围人的关系着眼的;四是现实的妥协和真我的追求,这是从清兵卫本身的现实抉择和理想坚持等角度着眼的。从具体解读的角度看,作者只是借鉴了结构主义批评的理念和方法,而没有具体使用相关的理论,更没有将文本当作理论的“案例”。在我看来,很多小说或叙事性作品都是存在着潜在的矛盾的,这种矛盾有的是内容方面的,有的是创作方面的。孙绍振教授是从后者谈“矛盾还原”的,而前者则是主题、人物形象与心理等方面的。或者说,那些存在着内容矛盾的文本,更适合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理念进行解读。这是一种“框架意识”,即利用“矛盾”来搭建解读框架,然后将戒毒的成果纳入到该框架中。

我此前也借用过结构主义的理论进行文本解读,例如曾经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解读《鸿门宴》,实际上也是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对刘邦一方和项羽一方进行解读,不过具体化为了对立双方、对立者、帮助者等不同的角色。后来,根据这个观点写成的论文《挖掘文本的“深层结构”,构建解读的“深度模式”——以<鸿门宴>的人物分析为例》发表于《学语文》2018年第1期。遗憾的是,结构主义作为在文学理论史上影响巨大的理论,我一直没有据此搭建出文本解读的框架来。而这位作者只是借助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就将一篇主旨意蕴相对简单的小说解读得摇曳生姿,这不能不让人佩服。

用结构主义的理念和方法搭建“二元对立分析”的框架,可以用于分析带有矛盾冲突的小说或剧本中。例如《孔乙己》中也存在着孔乙己与丁举人等权贵人士的对立、孔乙己与周边民众的对立、孔乙己与店老板以及小伙计等矛盾对立等,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写出逻辑严密的文章。而且,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后,文本的多重主题立刻显现出来了。再比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蒲柳人家》《天下第一楼》等小说或剧本,也是可以用类似的框架进行解读的。总的来说,善于构建文本解读的框架,也是文本解读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要打破生硬的文体知识框架,构建新的解读框架。孙绍振教授的“主体、客体、审美形式”三位一体的框架以及“矛盾还原”的理念,中国古代的“言象意”框架等,就十分贴合中学语文教材文本的解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雷马斯与符号矩阵
如何理解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世界哲学源流史》结构主义之六:解构思潮
文学理论专题 |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与“文化主义范式”的初创(二)
“当代思想”,抑或思想的“当代性”:千叶雅也的《当代思想入门》|ARTFORUM书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