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第15篇:读书有悟∣学习即改变——读《学习的本质》

学习即改变——读《学习的本质》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教学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及内在规律,教学一定是盲目的。最近,我读了法国学者安德烈·焦尔当的著作《学习的本质》,本书首先讲解了怎么学习和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关于学习的最新研究,最后是对学校和文化机构的定位进行了描述。遗憾的是,我阅读这本书之后的收获较为零散,不能提炼出有系统性的结论,只能针对作者的某些观点进行评述。

首先,作者提出了“学习是一种变形”的理念。在他看来,学习首先是一种变形。问题、原初观点、惯常推理方式在个体学习了新知识后会发生变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的心智表征发生改变的结果,这种改变往往是根本性的。也就是说,学习的效果要从能够改变学习者的心智表征、心智结构来判断。“学习就在于意识到这些知识不太适合或完全不适合处理当下情境,因而要超越这些原初的、先有的概念,从一个认知层面跳到另一个认知层面。”例如学习阅读,学生的改变就在于更新阅读方式、阅读过程,从简单地把握梳理表层信息到捕捉深层的意义,这种改变发生的话,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升。作者还用了其他表述来阐述这个观点:“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更确切地说,就是从一个解释网络过渡到另一个更合理的解释网络,以处理既定的境脉”“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初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他就能学习”。这样的观点迁移到语文学习和教学中,就会彻底改变教学的重点与方式。试想:只会抓住一篇课文里的琐碎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或简单操练,能改变学生的心智结构吗?教师只让学生“记下”某个结论,而忽视了得出结论的过程,能改变学生的知识网络吗?作者提出一种值得警醒的现象:很多教师把“教”和“告诉”混为一谈了。很明显,学习的本质是改变自己的心智结构,而教学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而“告诉”学生某个知识或结论,无法实现学习的本质。

其次,改变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0”到“1”的突破,而是“1”到“2”的累积。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时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改变”本身也包含了“先有概念”“先有知识”等含义。作者提出:“学习并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理解一个新知识,意味着将它纳入已有的思维结构。学习者的自身知识先于教育(或文化)情境存在,但可以在这一情境中被调用,学习者通过这些知识对新信息进行解码并加以对照,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它们形成新的观点。”作者十分重视“先有概念”,他以“高卢人存在于上帝之前”为例,谈了先有概念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人所说的、所要的、所做的、所表现出的东西并不是他的先有概念,先有概念是他“头脑里”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他真正所想的东西以及决定他行为的东西。先有概念自然不仅仅是概念,也不仅仅是图像,也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方式与习惯。在我看来,从学习的角度看,学习就要以某些先有概念为基础,否则无法真正实现学习,又要改变一些先有概念,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学习不仅仅是改变一种特定的推理,观念的转变和认知论方面的变化是并行的。要想改变,就必须经常修正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对世界提问的方式以及面对随之出现的问题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再次,学习意味着学习者心智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内部心智本身,而是与一定的文化境脉有密切关联。我们知道,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主要针对于儿童内在的认知过程与阶段,而没有对学习的情境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情境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是由维果茨基完成的。本书作者提出了“我们必须超越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模型仅限于对一般机能和守恒状态进行描述,而没有说明学习者对特定情境的处理以及他们如何根据自己已掌握的信息作出各种推论。知识炼制离不开社会文化情境,这一点佐藤学教授也有相当精彩的阐发。焦尔当也持这种观点,这说明学习与情境的互动关系已经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作者说:“学习情境必须'陪伴’学习者,让他对此有所意识。学习的境脉是知识炼制的一个核心因素,它是知识炼制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是以境脉为参照的。”他说的“境脉”,钟启泉教授称为“语脉”,实际上就是“情境”“语境”等。这就启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与讲解,还要注重搭建情境支架,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结构的改变。

综合这些内容,作者认为学习具有四个维度:一是认知,即对信息的处理,二是感情,即学习意图和个人卷入程度,三是元认知,四是社会,即人们学习的东西取决于其生活方式和当时的科技水平。这个观点对教师认知学习的本质是有启发意义的。

此外,作者还谈到了学习的各种层次。为了更好地解释学习的本质,作者将学习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信息获取”,即当人们记住一些事实信息。第二是“信息解释”,即学习者需要运用思维能力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这两个阶段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提出的第三个层次——失稳阶段。“失稳”概念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张春莉教授和王艳芝博士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8期的论文《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过程研究》中接触过。顾名思义,失稳就是“失去稳定”,就是说学习者的知识结构面临新的挑战时所出现的那种状态,这与我刚才说到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一定的关联:个体是通过他的先有概念来炼制新概念的。先有概念会“失稳”,新概念要形成,失稳之后会形成新的稳定,新的稳定还会“失稳”,学习就是在这种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实现的。为此,作者将“学习”比作了一种生活现象:打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环学习?没听说过?
《学习的本质》
告诉你如何更好地学习——读《学习的本质》
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学习材料
学习就是在大脑中进行概念架构——读《学习的本质》
数学理解性学习内涵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