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王艺锦∣从因“的”寻矢到有的放“矢”——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从因“的”寻矢到有的放“矢”——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中山市东凤中学∣王艺锦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籍,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目录,之前接触过的理论书时序或分类的组织形式都较为常规,单这本书的每一章标题都很独特, 读起来感觉是作者连续向读者抛出问题、探讨问题,甚至在目录中体现出答案的每一个走向,因此它的目录不是线性排列,更像一本地图册和使用指南。在寒假以连续打卡方式完成阅读后,才发现这本地图册勾勒出有关逆向设计、多维而复杂的“理解”的模型,与自己此前对教学的认识在冲突与融汇之间构成交叠斑驳的维恩图,扩展了我对教学甚至学科性质的认知。

这本书着重阐明教学设计应围绕“理解”而开展通过设计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在学生的表现中找到理解的证据认识到理解又不同的方面更好地理解“理解”的内涵作者认为理解既能指涉目标也意味着行动其核心是表现型能力指学生能够智慧有效地应用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而不是刻板地回忆和再现所学内容而教师应在设计之初就能成功预测学习过程中潜在的误解和学习难点并重视与理解相关的目标帮助学生克服误解

第一章阐述了逆向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相对于传统设计中存在的盲目灌输逆向设计“以终为始“以学习结果作为设计的起点变内容导向为结果导向逆向设计分三个阶段分别是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以及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三级台阶共同指向学生理解教师在设计之初首先要梳理学习内容的先后和轻重顺序预估通过课程学习学生需要理解什么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接下来就是确定评估标准在课堂上搜集评估证据对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理解进行判断在结果和评估证据都清晰后教师便可以围绕有效学习和加深学生理解两个基准点筛选适合的教学活动

由于维金斯与麦克泰格对学习的理解是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本位立场上的,因此,他们着重揭示了教学与灌输教学不同从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两个向度上将它们区分开来。书中指出教学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学习结果教材只是支持学习的一种资源用来发现揭示和探索学科中的基本问题和核心的表现性挑战作者揭示教学利用教材并非按照页码顺序来进行阅读而是节选教材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用于支持在预期结果中设定的学习目标其中,教材只是一种资源教材通常只总结来重要的思想掩盖来重要的问题和争论如果教师要尝试设计正确的体验那就必须对教材所掩盖的部分进行祛蔽。无论是指导学习还是引导学习都是教师需要做的不需要进行分辨和排序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为真正的结果组织学习因为理解的获得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体验来揭示核心内容和可能含义而教材未必能做到这点因此面对那些令人困惑的不一致的事实与概念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体验的含义和观点的价值只有搞清楚经验和知识的意义或为我么提供新的开启可能性的智力能量时概念才能变成真实的而非抽象的概念

当学科性质与“概念”逐渐清晰,并在课程设计中被强调后,那么对概念的“理解”,就成为了设计的重中之重。实际上,关于评估学生理解程度方面,在兰宁和埃里克森的一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一书中也提到了相似内容。兰宁所阐述的KUD模式同样探讨了深层理解的评价证据并采用了三维课程模式试图唤醒教师关注学生在概念性层面的理解程度个人认为兰宁强调的“以概念文本”中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生具备足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对事实性知识进行加工对概念进行概括依据某种结构并迁移应用在其他相仿的生活情景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这与本书第二章中的“理解”概念存在重叠在第二章中作者区分了理解和知识的差异本书中的作者将理解分为n与v两种形态作者所谓的理解既可以作为过程也可以作为结果它不是处于静态或二元对立的公式而是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认识过程并且,两本书的作者都十分重视理解的“迁移性”,认为“理解”可在时间效度上衡量,这种考量呼应了终身学习的观念,也佐证了逆向设计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逻辑合理性。

对于逆向设计中容易出现的困境作者也给出了相关案例,让读者在对比中探寻答案。实际上,在现实课堂中面对两难选择,教师可能很难突破已有经验和传统方式追求创新并去践行但书中也提到一个学习组织若要健康有效必须在设计时密切合作包括依据设计标准给予反馈安排时间参加培训等活动抛开教师主观选择从学生学学习来看逆向设计的教学实践,会发现这种探索十分有意义。书中给出的单元设计循环图示中也指出了设计是基于目标或标准以及表现差距两个方面它既存在于课程的开始也是课程的收尾与评估构成了相互交叠的循环针对学生需要能力和兴趣的诊断性评估是成功教学的关键部分根据学生的表现对教学单元做出最终调整,才算做到WHERETO的量体裁衣实现教学个性化尊重学生差异化。作者给出了表现性指标的描述用词这些形容词按照递进的等级关系体现学生所达到的或老师要求学生在任务中能够遵循的指标实际上这些形容词不仅能够作为课程设计的表现性活动描述的修饰词也可以在课堂中运用起来成为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操作或衡量学生理解的口头评价因此可以说,对于逆向设计及学生理解的评估的范围,不是集中于学习结果方面,更外延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后的迁移与运用方面。

细细算来,在寒假读书打卡中,我完成了15次,围绕这本书打卡了13次,每次完成一个章节的阅读。如果不是任务驱动式的阅读形式,我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厚重理论书的阅读,也很难将其中深奥的理论消化,形成较为整体的认识。而这种整体又集中的阅读,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此前的备课,我做的都是因“的”寻“矢”,看着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分条列项地教零碎的知识点,这些“箭”虽然看起来有方向,对准了教学目标之“的”,但我却对目标之所以为“的”不明所以。而这本书重新构建了设计的顺序,让我明白语文教学设计要有“的”放“矢”,采取逆向设计,才能将箭打准,直中扼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华:大观念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要求
戏曲进中小学课堂的困境及突破
干货|聚焦核心素养,英语学科如何设计课程?
落实课程目标
小小键盘,大大舞台
大概念落地课堂的8个有效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