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张文瑶∣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中山市南区竹秀园中心小学∣张文瑶

加入写作组将近一年,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比如每到25号就去群里确认一下自己的随笔数量、时常打开“闲人闲思录”和“中山教师写作研究组”两个公众号、隔三差五的去群里恭喜一下小伙伴发表文章、把读书打卡记在心上……到现在为止,能看得到的是二十多篇的随笔和七篇论文量的积累,但更多的是无法用准确的量来衡量的改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了阅读习惯。工作后,生活被教学、班主任管理、学校活动等各种琐碎的事情填满,自己很难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更不要说去读书充实自己了。但面对学生,我一直在“输出”,如果不靠书本中的知识来进行“输入”,“输出”给学生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千篇一律,没有太大的价值。刚加入写作组,就买了郭哥推荐书单中的一些书,在暑假通过阅读打卡读完了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到目前为止写了七篇的读书笔记。之后又通过阅读打卡读完了《课程论》《教师花传书》《教学机智》,最近在读伍尔福克的《教学心理学》。因为心里惦记着阅读打卡,就会告诉自己要高效完成工作后找个空教室阅读,时间反而更充裕了,整个人的状态也没有那么匆忙了。

阅读使我在观课评课时,会有意识的根据《有效教学》中四个标准“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来进行对照分析;因为学生的成绩而苦恼的时候,坐在办公室的座位上,翻阅《教育心理学》,看到书上讲到发展速度因人而异,告诉自己,多些耐心与爱心,也放过孩子和自己吧;记得2021年9月份参加市素养比赛,那已经是我第三次参加语文的市赛了,前两次都是二等奖,我觉得自己那一次已经准备好了,结果还是差一点点,挫败感深深地笼罩着我,我甚至讲出“以后再也不要比赛了”之类的气话,也就是那段时间,我反反复复地阅读班主任之友丛书中《不要急》一文,就像一个前辈坐在我面前,拍拍我的肩说“没关系,慢慢来”,是啊,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多少人穷极一生也不敢说自己追寻到了教育的真谛,我才第五年,算是刚入门,慢慢去揣摩里面的门道吧。阅读于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让生活更充实的习惯,更是工作后的放松、是尽力了却无法取得令人满意成绩后的释然。

二是增强了理论素养。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每到比赛前、上公开课时我更是深有体会,以前的备课只是单单参考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不是为了教学来设计教学环节,而是为了教学环节来设计整节课的教学。现在备课时,会去翻翻手边的杂志、去知网下载几篇教学设计,真正思考教学设计背后的为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次比赛,一次是市语文素养比赛,有一项是40分钟小论文写作,当时我才加入写作组不久,但好在读了《有效教学》一书,也听了几场写作组的讲座,从论文的命名、到框架、再到内容的选择都非常清晰,虽然没有事先刻意准备,但那一项的得分还算不错。再就是前段时间的区班主任能力大赛,分为情境答辩和成长故事叙述两个环节,也没有去过多准备,但拿到题目分析问题时,很多《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机智》里面的知识就跳了出来,直接引用出书中的内容就显得很“高大上”,例如“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所谓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教师坚信他有能力帮助任何一个学生甚至是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之类的。

在班级管理方面,因为一些新方法的尝试,变得更加自如了。小学高年段的部分学生已经有青春期叛逆的苗头了,如果一直和他们硬碰硬,想要绝对的“压制”他们是行不通的。书中不仅阐释了一系列问题产生原因,也有很多来自一线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学生调皮,我批评他,学生更调皮,我再批评他……好似形成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更严重的压迫”的怪圈,看到《教育心理学》中讲到“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倾听学生”,我开始试着凡事少说教,多问学生“为什么”,有事没事就去班上和他们聊聊天,很奇怪的是,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更听话了。

三是积累教学反思。以前听完课、上完课,或是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事,在当下记忆很深刻,也觉得整理记录下来更好,但都是停在“觉得”的阶段,没有付诸实施。加入写作组后,因为每月随笔的作业量,再加上QQ群里时不时的有人上传随笔,对我无形之中也是一种督促。备课时的思考、课堂中学生的生成、听课时的记录、班级管理中的点滴小事都成为我随笔的素材,真正开始写了,也觉得没那么难了。着手开始记录了,反倒觉得学校处处皆素材、时时皆教育、事事皆学问。曾经有那么一瞬间猛然间惊觉自己的每一天都一样,好像复制粘贴一样,一潭死水,又赶紧打消掉这样的念头,怎么能这样想呢?我面对的可是最天真可爱、最有创造性的孩子啊。所以,这些教学反思、不断思考学生行为背后的“为什么”,不仅帮助我在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而且也让我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新鲜感。积累更是为了思考,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才能不断进步;随笔和论文的撰写,也让我混乱发散的思维有了条理性,以前写篇文章总觉得写着写着就有思路了,现在发觉先围绕主题发散几个点,列出框架更好下笔。这一年没有说一下子突飞猛进,但就这样循序渐进地跟着郭哥往前走,点滴积累,有着说不出的踏实。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登高一定要从低的地方开始,远行一定要从近的地方起步,要有志存高远,敢想敢干的心,又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行。就像前段时间《圆桌派》中聊到“焦虑”的反义词是什么?是“具体”,当你脚踩到那个具体的路径上,一步一步往前走时,就不会感到焦虑。写作组就是我的那个具体,帮助我把教学中的焦虑转化为具体的执行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随笔
高新教师刘嘉:用大爱陪伴学生成长,用真心创造灿烂明天
教研随笔
音乐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生活随笔(2023.10.19)——吴艳
读书·教书·写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