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第7篇:读书有悟∣读《美学是什么》有感

读《美学是什么》有感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周宪教授的《美学是什么》相当于一本通俗的《美学概论》,讨论了关于美学的基本话题。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可读性强,周宪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专家,他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介绍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美感、美的风格、美与崇高、美与艺术、美与情感、美与形式、美与法度等。本文不全面概述该书的内容,只是选择几个感兴趣的点谈谈个人的感想。

第一,作者在“风景二”中提到了“初发芙蓉”和“错彩镂金”的话题,前者指的是天然的美,后者指的是雕饰的美。魏晋南北朝开始形成了认为“初发芙蓉”之美高于“错彩镂金”之美的倾向。我在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相关文章与著作时,也经常能够读到自然之美高于雕饰之美的观点。实际上,对此要辩证地看待。在作者看来,首先,崇尚“出水芙蓉”之美的主要体现在文人化的艺术之中,例如诗歌、绘画、书法等。仔细想想也是,我读过的文章和书,可不就是与这些艺术相关的吗?问题是文人化的艺术,并不能概括社会一般的审美倾向。这也是作者强调的第二点,在官方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中,相当程度仍保存了“错彩镂金”之美的传统。皇家的建筑、服饰、器具等自不必说,民间的戏曲、节庆包括年画等,也都体现了雕饰之美。这其实说明,雕饰之美也有存在的理由与依据,不能简单地对其持否定态度。

第二,作者对美与崇高这两种不同的美学类型进行了区分。在作者看来,两者之间有四个区别:首先,美是对象的完美、和谐与统一,带有静态的特征;崇高的对象往往充满了内在的冲突和张力,具有不断运动激荡的特性;其次,美的对象具有特征性的形式和外观,凸显为一种令人喜爱的感性形式,而崇高的对象常常体现出巨大、无限、晦暗、粗犷等反形式的特征;再次,美的对象是令人愉悦的,它招致一种主体向往、流连和被吸引的心理状态,而崇高的对象由于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由于其反形式,往往造成一种开始拒斥主体、尔后升华主体的转变过程。或者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最后,从对象与主体的关系来说,美的对象吸引主体,因此在欣赏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渐渐统一,最终达到主客交融;而崇高对象与主体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崇高对象要对主体造成恐惧,因而产生拒斥和威胁,进而唤起了主体自身的理性观念和勇气后,主体便超越了对象达到新的精神境界。作者对美与崇高的四个方面的区分,我觉得很有指导意义,可以直接用在对写景抒情散文、游记等文章的解读中。我个人也曾经用该理论解读《壶口瀑布》,但总感觉有生搬硬套之嫌。

第三,作者对“艺术品”的分析颇有见地。该话题是从杜尚的《喷泉》引发的。1917年,纽约准备举办大型的艺术展,法国艺术家杜尚在一家器皿店里购买了一件陶瓷的小便池,署名之后送到展览会上。这就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件艺术品,只是一件生活用品,有人认为该展品是不道德的,是粗鄙的。杜尚这么多肯定不是故意捣乱,而是对社会上某一种流行的美学与艺术观念表达反驳之意。那究竟什么是艺术品呢?作者提出了如下问题:首先,一件自然物是不是艺术品?按照传统观念,艺术品肯定是人工制品,但如果把一块嶙峋多变的石头放到美术馆里,也能引发人们的审美愉悦,这又如何解释呢?实际上,这主要是如何理解“人工”这个词。一块奇特的石头放在美术馆,虽然它还是那块石头,但却经过了人类先在的审美选择,这也是一种“人工”的表现。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说:艺术品是经过人的加工或被赋予特定意义的特定物品。其次,上述问题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即是不是所有人为制作的东西都是艺术品?那显然不是,问题是所有被称为艺术品的东西,有什么共同属性呢?有人认为,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专供人审美欣赏而存在的,后者往往是实用的。但实际上,有很多艺术品本身也带有一定的实用性,这在古代更为常见。于是作者又得出了第二个结论:艺术品是人造物,它包括无功利的审美对象,也包括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物品。再次,上述问题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人们是依据什么原则授予一件物品艺术品的资格呢?你认为这是艺术品,我认为这不是艺术品,那么这件东西到底是不是艺术品呢?这就涉及到当时社会的一般审美趣味与倾向了,于是第三个结论便生成了:艺术品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中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界所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和属性。在作者看来:“美学的功能是对艺术作品及其活动意义的阐发,艺术品作为一种意义的载体,它只有在具体的交往情境中向受众传递出特定意义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而这种意义的阐发就有赖于艺术界——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或一种艺术史的知识。”当然,这里面也会有很多问题,假如当时社会无法形成共识,或者分为几种派别,或者说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趣味,在艺术史和文学史上,这种现象尤其普遍,例如针对新出现的某种文学与艺术形式,原有的共识无法接纳,这就会形成像库恩说的“范式的转型”等现象。于是,作者又得出了第四个结论:艺术品的概念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文化的普遍的艺术品概念。

这种不断建立又不断否定、不断否定又不断建构的层层深入的分析过程,读起来有一种头脑风暴的感觉,虽然作者阐述的观点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觉得这种分析论证的方式更值得学习。我们对于某个概念、某种现象、某个观点的分析,例如围绕“大概念”“大单元”的争论,也不应该是“独断论”的,而是要进行这种层层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美学原理》学习要点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
审美与艺术的心理机制
​2018年04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两种“距离”,两种“审美现代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