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第10篇:读文有思∣非连续性文本命题要提供“竞争性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命题要提供“竞争性信息”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了郑桂华教授发表于《全球教育展望》的论文《语文阅读理解测试如何凸显批判性思维取向——PISA月的测试样题的命题策略及启示》。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这足以说明思维因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导向在相应的中考测评中也有体现,即命题体现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一导向也逐步落实在笔者所在地区的相关测评中。“思维能力”是一个较为宏大的概念,包含了很多具体的能力及指标,郑桂华教授的论文凸显的是“批判性思维”的维度,在课标中表述为“思维的批判性”。这一内容在考试中的体现还不是很充分。

应该说,郑教授这篇论文所阐述的一些内容是我的“专业盲点”,即自己以前从未意识到、从未思考的问题,那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材,说白了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测试语料。在语料选择上,如何能够体现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呢?我禁不住回想起自己以前的命题经历,非连文本的命题习惯于在某一话题的统摄下,去寻找相似语料。在命题时,除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等能力外,最主要的就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即从相似文段中抽取出某些共同因素。当然,也会设计一些情境或问题,请学生从不同的文段中提取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那么这些文段之间就成了一种“互补”关系。总的来说,非连续性文本之间,要么是“相似关系”,要么是“互补关系”,因为我一直觉得非连续性文本之间应该是有连续性的,两三则毫无关联的文本,根本不能算是“非连续性文本”。当然,从概念角度看,“非连续性文本”和“多重文本”之间也有一些容易混淆之处。读了郑教授的文章后,再反思我的理念,我恰恰又过于拘泥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连续性”,并且对这种“连续性”进行了单一化的解读,即误认为只有“相似”和“互补”才是“连续”的体现,殊不知,“辩证”也是“连续”的表现。这一点在原来的高考作文中就有体现,可惜我并未将二者联系起来。例如高中语文的一道作文题提供了两则材料,一则是“一切都会过去”,一则是“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则材料之间肯定有内在关联,都在某个话题的统摄下,但两者之间既不是相似关系,也不完全是互补关系,而是辩证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中,就是要提供“竞争性信息”。

什么是“竞争性信息”呢?作者认为,竞争性信息就是“在同一组语料中,针对同一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比如所持立场不同,或描述的事实相左,或表达的观点有冲突,从而对读者理解文意,作出判断造成一定障碍”。在PISA考试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考查也体现在对竞争性信息的处理上,例如学生的表现应该达到如下指标:能寻找文本中极少或根本不具备竞争性的信息中的信息;能处理竞争性的信息;能处理具有明显竞争性的信息;能对内含的多种信息进行排序或整合,这些信息可能要符合多重标准;能处理似是而非或者竞争性的信息。例如2018年的PISA考试的阅读单元样例“牛奶”板块中就包含了两个立场不同的阅读文本。第一个文本是《牛奶的营养价值:益处多多》,来自销售乳制品(包括牛奶)企业的网页;第二个文本是《对牛奶说“不”》,来自一个健康网站。本阅读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区分这两篇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整合多个文本并形成推断,以及阐述两篇文章作者观点的不同之处,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两个文本都跟“牛奶”有关,符合“非连续性文本”的“连续性”特征,但两个文本的观点是不同的,而且两个观点并无强弱之分,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样的材料就属于“竞争性信息”。作者认为,这两则材料的发布主体是不同的,而且信息都涉及到网络媒体,发布者的身份以及内容的确定性都较弱,这其实也是网络时代的真实阅读状态。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着这样的阅读困境,例如在头条中,很多人会围绕某一话题或案件进行信息发布,这些信息有真有假,这就需要读者自己的理性判断与分析能力,而不是听风就是雨,谁的信息都相信。生活中的这一现象,当然可以作为中考测评的命题语料。

郑桂华教授对国内中考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题目进行梳理与分析后,认为“国内命题者对文本内信息属性的认知似乎还有待于调整,尤其是对竞争性信息的认识”。事实也是如此,广东省近两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题目,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尤其是注重学生将文本内容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能力,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地的中考试题,在这方面有了一些探索,但总的来说,提供“竞争性信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此外,当命题者提供了竞争性信息后,接下来该如何设计题目呢?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题目,没有体现竞争性信息的导向,那么照样也无法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郑桂华教授对2019年的南京卷和2018年的杭州卷进行了分析,认为材料本身已经包含了竞争性的信息,例如南京卷第13题,要求考生从语料所介绍的四个景点中选一处并说明理由,材料中存在着一些竞争性的因素,但“语料下的问题一般各自为政,认知活动的关系较为分散,难以引导学生展现高阶思维品质”。2018年的杭州卷的“刷脸时代”的语料中包含着一些竞争性信息,但题目都没有针对“刷脸”技术广泛运用带来的“利”和“弊”这一核心竞争性信息设计题目。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也建议,命题者要善于捕捉文本中自带的矛盾信息,在复合文本中有意识地嵌入竞争性信息,也可以借助文本中既有的竞争性信息来命题。这一建议对我来说特别有启发,能够认识到竞争性信息的价值与存在方式,能够围绕竞争性信息设计题目,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特点及启示(2017—2021)
初中文言文阅读命题策略
【中考卷点评】落实基础知识,强调关注生活——2016年广州中考语文试题点评
中考语文:基础显常规,阅读写作稳中求变 |点评
一道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的背后
小升初必备技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综合全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