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第17篇:教研有感∣郭哥评课之写景类文言文复习

郭哥评课之写景类文言文复习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2月22日,我到东凤镇第二中学进行教学视导。青年教师梁曦文执教了一节《同游自然美景,共赴心灵之约——写景类文言文复习》的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任务:山水旅行社最近开发出“同游自然美景,共赴心灵之约”的旅行项目,包含江南山林、湖北黄冈县城南承天寺、长江三峡、湖南永州小石潭等几个著名景点,假如你是该旅行社的一名导游,请你根据搜集到的材料,提前准备好导游词。从该任务可以看出,教师是将《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小石潭记》四篇写景类文言文进行整合性复习。为了完成该任务,教师首先自己根据《与朱元思书》拟写了一份《富春江导游词》。接下来,设计了三个具体任务:一是寻觅诗意风景,二是解开山水密码,三是探寻心灵共鸣。其中包含了复习解释重点字词、默写和翻译重点句子、分析景物及特征、把握作者情感等内容。三个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开始指导学生分组撰写导游词,写完之后每一组派人上台分享。

这节课十分精彩。教师将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聚焦到“撰写导游词”这一核心任务上。为此,教师进行了一些技术性处理。一是教师拟写导游词,给学生提供写作范例,并引导学生分析导游词的组成元素,例如景物特征、人文故事等。二是教师将重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与默写、分析景物特征和作者情感作为前置性作业,大大减轻了学生上课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将时间与精力聚焦到核心任务来。三是学生围绕四篇文言文进行分组拟写,并进行展示,这有利于展示优秀学生的作品,从而形成一种同伴互助的氛围。四是教师提供了评价量表,从介绍景物特征、描述典型景物特征、讲述景点背后的故事、语言通顺优美、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所有这些教学环节,有助于完成“撰写导游词”的核心任务。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这节课的质量还是很高的。我一直任务,学生在一节课上的收获,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如果教师只会按照常规的套路进行复习,那只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死胡同;如果教师只会用“师问生答”的碎问碎答方式,那学生收获的只能是琐碎的知识点,而不可能有思维层面的训练与提升。在这节课上,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先组织学生展示作业的完成情况,然后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完成之后又组织学生展示并相互评价,这就决定了这节课上学生是在能力与素养层面有收获,而不仅仅是写景类散文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静态知识。

二是整合式复习有助于提升文言文复习效果。目前,用一节课复习一篇文言文的现象较为常见,教师不区分“新授课”与“复习课”,误以为复习课就是再把之前讲过的文言文再讲一遍,没有把握到复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知识进行整合,并进行迁移与应用。对文言文来说,整合知识、迁移应用知识的最佳路径就是将同类文言文进行整合式复习。本节课是在单篇复习的基础之上,用“撰写导游词”对四篇文章进行了梳理与整合,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我觉得,用四节课先复习这四篇文言文,性价比不高,不如将四篇文章的必备知识点整合成一张复习资料,学生只需要完成这张资料的学习即可。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整合式复习。

在评课时,我高度肯定了这节课的质量与效果。并跳出这节课,对文言文整合复习提出了参考性的指导意见。因为这节课的目的已经不局限于文言文复习本身,而是进行更为宏观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培养。而从文言文整合复习上讲,我提出了如下意见:

一是思维的整合。从这节课来看,教师只是将四篇文言文“摆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群文”,但整合并不仅仅是把四篇课文放在一节课里,而是要对四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此前我也讲过,所谓比较,无非就是求同和求异。例如将《三峡》与《小石潭记》进行对比,分析各自景物的特征,并分析二者在景物描写方面的异同;将《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进行对比,两篇都属于贬谪文学,那就可以比较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异同。将一组文章并置,从同和异两个角度进行局部或全部的比较,这就实现了思维的整合。

二是考点的整合。我是假定这节课的内容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写作能力的训练),那么教师就必要先进行“课内”与“课外”的整合,即再找一篇与课堂上复习的课内文言文相类似的课外文章,再围绕中考考点进行训练。例如教师可以自己命题,课内与课外实词对比题、断句题、翻译题、阅读题等。这对于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一来是课内整合本身就很有挑战性,二是将课内与课外的同类文章组成群文,这又是一个难点,因为类文素材还是很难寻找的,三是教师要自己命题,并拟定答案,很多教师可能不太适应,因为大家早已习惯了“捡现成的”。但往往是这种有难度的工作,克服困难做成之后,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是方法的整合。文言文的复习,既不能割裂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复习,又不能只专注于某一篇文章的复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整合“内外”的基础上行,从“一篇”上升到“一类”。平时的教学,教师注重“这一篇”的解读,但在中考复习阶段,一定要重视方法的总结、提炼与强化训练。也就是说,学生在做每一道题的时候,都要有方法意识,而不是死命刷题。课外实词含义的推测,不能只靠积累,还要掌握推测词义的方法,例如形旁判断法、成语推断法等等;断句的训练,也应有方法的指导,例如语气词要断句、对偶句要从中断开、“曰”后要断等。即使本节课的“撰写导游词”,也应有方法指点,形成“称呼—点名—特色—分点—人文—召唤”的写作路径,这就比只要求学生掌握导游词的要素更有深度,实用性与指导性也更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浅谈文言文课文复习模式
第498季 湿地·晋然:中考干货--如何有针对性地复习“阅读与理解”
十六 小石潭记 【杨媛瑗 [ 云南省 省级优课] 】
文言文总复习之《寻规律,巧断句》 教学反思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